章叔巖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fēng)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唐·羅隱
膜翅目,包括蜂、蟻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tài)類。全世界已知約12萬種,中國已知2300余種,是昆蟲綱中第三大目(次于鞘翅目和鱗翅目),同時也是最低等的完全變態(tài)類昆蟲。膜翅目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種類最多。膜翅目的名稱來自于其像膜一樣的、透明的翅膀。膜翅目中的昆蟲體長0.1—65毫米、翅展0.2—120毫米。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014年的昆蟲考察所采集到的膜翅目種類是115種,但我認為實際種類遠遠不止于此。
宋代的楊萬里曾作詩道:“蜂兒不食人間倉,玉露為酒花為糧。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帶百花香?!贝颂幍拿鄯渚蛯儆谀こ崮坷ハx,除此之外,大家所熟悉的膜翅目昆蟲還有胡蜂、螞蟻等。
被胡蜂刺咬也許是許多山區(qū)農(nóng)民曾有過的切膚之痛,偶爾還有人會因此不幸罹難,胡蜂與自然界中的許多毒蛇一樣已然“臭名昭著”。話雖如此,但仍有一些人會特意去尋覓胡蜂巢穴,將它們的成體泡成胡蜂酒、用胡蜂蛹做菜,只為謀取利益。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交通出行也越來越方便,到大自然中游玩的人也因此越來越多了,與此同時,如何正確與大自然中的一些可能傷害人類的物種相處是我們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人類往往對曾經(jīng)傷害人類的野生動物存在仇視心理并施加報復(fù)行為,比如將其打死、燒死等,原因之一就是大部分被胡蜂傷害過的人對造成傷害后的苦痛無可奈何,只能以煙熏火焚等手段解心頭之恨。雖然從這個層面來說人類是弱勢一方,可以理解,但是,當(dāng)我們對一些易攻擊人類的蜂類動物的攻擊行為有所了解,懂得一些防范技巧的時候,一些傷害就是可以避免的了。以胡蜂為例 :胡蜂一旦認為它們的巢穴受到外來威脅(注意,是受到威脅),它們就會對移動物體進行迅速攻擊,而人類往往在胡蜂們快速襲來的時候,本能地快速躲避,這恰恰讓胡蜂們鎖定攻擊目標,一刺一個準。所以說,最好的突發(fā)防御就是人們保持一動不動,這就會讓胡蜂們瞬間失去目標,即使它們撞上我們的身體,也不會輕易刺出讓它們自己也會喪命的奪命一刺。這是我個人多次野外遇蜂經(jīng)歷得出的經(jīng)驗。當(dāng)然,如果是閑著無聊去主動捅胡蜂窩,受到攻擊,就另當(dāng)別論了。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任何一種生物在自然界存在的價值都是其他生物無法替代的,尤其在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胡蜂等一切生物都是他人不可破壞和汲取的自然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狀態(tài)、物種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自然保護區(qū)在保護區(qū)域內(nèi)依法保護一切物種的至高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