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不久前,我看了電影《海上鋼琴師》,這實在是一部好片子。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一艘游輪上的一個棄嬰被一位工人撿到并撫養(yǎng),這一年是1900年,工人便為這個小孩取名為1900。一次偶然的機會,孩子展露出彈鋼琴的才華,從此他便成為這艘游輪上的鋼琴師,也成為這艘往返于美國與歐洲的游輪上的一張名片。1900從來沒有下過游輪,最后游輪要被炸毀時,他仍然不肯下去,誓與游輪共存亡。
影片中很多細節(jié)的安排很精致感人,可以看出制作精良。電影的高潮是1900在游輪上遇到一個女孩,對她萌生了愛意,當女孩子到紐約時,他產(chǎn)生了下游輪的想法。可當他站在游輪旋梯的中央時,卻停了下來。他看到了紐約,看到了高樓大廈,看到了無盡的道路……但最后,他并沒有下游輪。
影片的最后,他告訴自己的好朋友當時他在想什么:“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見到的,而是因為我所見不到的。你明白嗎?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這車水馬龍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有終,有88個鍵,它們并不是無限的,但你是無限的,用88個琴鍵彈出來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那樣,我可以生存下去。你帶我踏上跳板,前面的鍵盤有無數(shù)的琴鍵,它們沒有盡頭。鍵盤是無限大的,無限大的鍵盤怎么彈奏得出音樂?那不是給凡人彈奏的,它是上帝的鍵盤。你看見街道了嗎?好幾千條。你怎么選擇?”
這幾句話真可謂看透了人生,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對沒有盡頭的路充滿恐懼呢?從少年、中年到老年,我們又何嘗不是一次次面臨沒有盡頭的困境呢?
我們是怎么解決的呢?年少的時候,我們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那時候閱歷不深,我們靠無知者無畏的勇氣走向沒有盡頭的世界。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有了更多的人生閱歷,對于外部世界也有了更多的經(jīng)驗,我們會用一種多年形成的、固定的認知模式去面對世界,我們也因此獲得了至關(guān)重要的確定性與安全感。
老年的時候,我們生活在自己的認知框架里,那些新涌現(xiàn)的內(nèi)容,要么被我們的認知框架同化,要么被我們拒絕。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到世界各地,看新奇的事物,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事情。只有如此,你的認知框架才會足夠大,才能在將來同化或者接納更多的新內(nèi)容。
可是,年輕的時候有勇氣沒有經(jīng)驗,這實在是一道難題,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每個人都是從年輕時這么走過來的,那個時候唯一可借鑒的就是長輩們的經(jīng)驗。但是要借鑒多少呢?借鑒得太多是畫地為牢,借鑒得太少又有可能危及自身的安全。這樣的人生悲劇還少嗎?
西西弗斯永無止境地推巨石上山,就是沒有盡頭的例子。
生活中的周而復(fù)始該怎么看?這件事我一直沒有想明白,看來真的是年齡漸長,便漸漸開始失去那種依靠無知者無畏去應(yīng)對沒有盡頭的難題的勇氣……
摘自《中國科學(xu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