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謐
高考結束后,浙江一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了全網(wǎng)熱議。面對這篇充斥著生僻的詞匯與典故、散發(fā)著高冷學術味的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后面兩位老師給了55分的最高分,進入終審環(huán)節(jié),閱卷組打出滿分。
閱讀這篇《生活在樹上》,我一則以憂,一則以喜:憂的是,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面,似我所不及;喜的是,我雖讀不太明白,但反躬自省,自己并沒有教學生這樣去寫文章。
學生們的智識,即便不說現(xiàn)在,將來也很可能是要超過我們的。我們能教他們持續(xù)受益的,大概不能是組織文章的素材,而是謀篇布局的章法了。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告誡學生寫作要平實曉暢,常舉白居易的例子,教他們寫文章要讓人看得懂、讀得透??上?,“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學生教輔材料里的高考滿分范文,總是修辭堆砌、故作高深。為此,我談到高考閱卷的客觀現(xiàn)實,要在閱卷老師倉促的閱讀中脫穎而出,殊為不易,確實需要一些技巧,甚至可以出奇制勝,但不能過多效法,更不能成為平時作文的法則。如果這樣的范文越多,我們這些倡導平實文風的“齊人”師傅的努力,也將大打折扣。
考場文風與時代文風,總是相互影響的。唐代政府的公文,多用駢體文。于是科舉考試中進士科也規(guī)定要考講究對偶、聲律的詩賦,即登科后要走入仕途還得經(jīng)吏部考試試寫駢體的判文。到了北宋,欲糾其偏者,如歐陽修,在主持科舉考試時,特意將蘇軾、曾鞏等古文大家的文章擢為高等,于是文風為之一變??梢娍紙鲋?,也多般會影響和塑造文風。反觀《生活在樹上》,又何嘗不是受當下的不良文風影響的呢?
時文熟,榜頭立。這是明代士子應考的日常寫照。當時對時文的批評也不絕于耳,或說:“科舉程試之文也,決裂章句,侮圣人之言,記誦套括,迎合主司,以幸一得?!被蛘f:“八股盛而六經(jīng)微。”這與當下的應試作文何其相像呢?許多考生,無論題目怎么出,總能把自己記誦好的素材生搬硬套上去。
文風問題不是小問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從領導機關做起,大力整治文風會風,提倡開短會、講短話、講管用的話,力戒空話套話。”實際上,把寫文章等同于舞文弄墨、排鋪辭藻,那簡直就是等同于雕蟲小技了,所謂文章寫得好的人其實也會被人在骨子里輕視和賤用。
《開始寫吧:非虛構文學創(chuàng)作》是我常會用到的寫作教學素材,我常常舉書中的觀點供學生參考,寫作其實就是與人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感悟。書中寫到,著名華裔作家湯亭亭開設了一個退伍老兵寫作工作室,教退伍老兵寫回憶錄。她覺得這些老兵對戰(zhàn)爭比作家有更切實的體會,他們的寫作更真實,更具說服力。一位美國退休的中學教師志愿到監(jiān)獄里給犯人開設文學創(chuàng)作工作室,最后還結集出版了犯人寫的作品。那些犯人承認,寫作的經(jīng)歷讓他們體會到了有生以來難得的身心寧靜,對自己的過去進行深刻反思的過程,好像重新活過一遍。這些例子給了學生不一樣的感受,原來寫作文不是為了考試,原來寫作是這么一件本質和基礎的事情。
給《生活在樹上》這篇文章打高分,或許對改進文風不是一件好事。也好在這不是歐陽修的時代,能憑主司一人之喜好就能改變文壇氣候。閱卷老師如是之多,決策如是之分散。我希望能有更多慧眼識文章者能評出可給廣大學生帶來積極影響的好作文。◆(作者單位:陜西省旬陽縣城關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