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若樸
朱元璋是一個能干的人,會帶兵,會打仗,會當皇帝,開創(chuàng)了大明王朝,還是個化學家……真不是開玩笑,在網(wǎng)絡上,還有人稱朱元璋是“化學教父”呢!
先來看幾個明朝王爺?shù)拿郑褐旃a、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在鐵、朱在鈉、朱均钚、朱奉镅、朱成鈷、朱成鈀……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你可以試試在元素周期表里找到這些人名字的最后一個字。
朱元璋難道是潛伏在明朝的理工男?竟然都用化學元素來給皇室后代起名字,但是轉(zhuǎn)念一想,又有些不對。比如,鐳元素是居里夫人在1902年發(fā)現(xiàn)的,但這位朱慎鐳是萬歷年間人,1577年被封為永和王,當年的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字這么拉風吧!
那放著幾千個常用漢字不用,明朝王爺為什么起這么高冷的名字?這確實是拜他們那個“強迫癥”祖先朱元璋所賜。
眾所周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爸名為朱五四,都是用出生日期命的名字,在元朝,只有最底層的百姓才這么取名。
朱元璋登基當皇帝后,對自己的名字深惡痛絕,生怕自己的后人也取出這樣的名字,于是派人給自己24個兒子、侄子寫了24首五言絕句,比如,太子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他要求皇室子孫起名時,名字的第二個字必須按照詩的順序往下排,比如,燕王的后代名字是這樣的: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zhèn)、朱見深、朱佑樘……
定了第二個字就夠了嗎?至少對于朱元璋還不夠。比如說,太子家的第八代是“朱大……”,要是你給他取名“朱大狗”,那還不如“朱重八”呢。
朱元璋一想,他兒子們的名字都是木字旁,比如太子叫朱標,燕王叫朱棣。木是五行之一,朱元璋決定,皇室子孫名字的最后一個字就以五行當偏旁。
他兒子是木字旁,根據(jù)五行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木生火,孫子就是火字旁;火生土,曾孫是土字旁;土生金,玄孫是金字旁;金生水,五世孫是水字旁;水生木,六世孫又回到了木字旁。以此類推,朱元璋定好了他后代名字的第三個字的偏旁。
可惜呀,朱元璋忽略了一點:他的兒孫們太能生了!一開始,大家還用“銘”“鈺”“鈞”等相對好聽的字命名,但很快,連鋸、鏟、鉗這些土氣的字都不夠用了,怎么辦?造!于是,大批大批的生僻字被造了出來。
而數(shù)百年后的另一個化學天才,更使得朱氏子孫的名字“流芳百世”。這個人叫徐壽,是個全才。當時,化學元素周期表剛傳進中國,又是化學家、又是翻譯家的徐壽,自然就承擔起了翻譯元素周期表的工作。
這些元素中有幾樣是徐壽知道的,比如金、銀、銅、鐵、錫。他發(fā)現(xiàn)這些元素都是金屬,名字還都是金字旁。于是他就定下規(guī)矩:所有金屬,翻譯的時候都用金字旁;所有氣體元素,翻譯的時候都用氣字頭;剩下的呢,就都用石字旁。
可惜,徐壽遇上了跟那些早已被人遺忘的明朝皇室子孫一樣的問題:字不夠用!
直到有一天,他翻開了《明史》,看到了那些王爺?shù)拿趾?,大喜過望,立馬根據(jù)元素英文名的諧音選出了適合的字。金屬這一塊就算是解決了。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張化學元素周期表,徐壽功不可沒。而誰能想到,這張表里也有朱元璋的巨大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