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忠強
唐玄宗時有個蒲州刺史陸象先,他曾說“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這句名言,本來是指地方官吏假若能從根本上采取清明的政策,就可以把地方治理得太平無事,只有那些沒見識的庸官俗吏才無事生事,自找麻煩,搞得社會不安。后來這句話多作“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概括為成語“庸人自擾”,而且語義擴大了,——泛指見識淺陋的平庸之人在處事時,常常橫生枝節(jié),自尋煩惱,以至耽誤了正事,自討苦吃。
明人劉基《郁離子》中有個“周人”的故事,就活靈活現(xiàn)地描寫了庸人自擾的尷尬情態(tài),讀之令人絕倒。
據說,周朝有個喜歡“姣服”的人,特別講究服裝的整潔漂亮,假如不慎弄皺或者碰臟一點,就不肯再穿,一定得換上新衣服,心里才舒坦。
有一天,他和朋友出門去,不巧“袂涅”,一個黑泥點濺到他袖口上。因他只顧走路,沒瞧見泥點,以為自己的衣服很干凈,因此情緒飽滿,走路的姿勢也特別優(yōu)美。
走到中途時,他朋友偶爾發(fā)現(xiàn)他袖口上的泥點,便指給他看。他不瞅便罷,一看到泥點,又是嘆息又是愁,頓時興致全無。盡管這泥點只有米粒大,他還是急忙攝起衣袖,用尖尖的指甲輕輕地撓著。泥點被去掉了,可是仍隱約留下痕跡。那痕跡就像印在他心上,使他難以忍受。他走五步,望六次,越走情緒越低。結果“不成行而復(回去)”,沒到達目的地就折回家了。
周人的舉動似乎很搞笑。當他不知衣袖染涅時,還走得蠻起勁,猶如一只高傲的仙鶴,“揚揚而趨,樂甚”。一旦看到“袂涅”,高昂的情緒頓時一落千丈,變成了一只垂頭喪氣的落湯雞,“其心妯妯然(心煩意亂的樣子),五步而六視”。有這種精神狀態(tài)的人,怎么可能大步前進呢?照說,人行走在路上,風塵仆仆,衣服哪有不沾染一點塵垢呢?遇到“袂涅”不必大驚小怪,揩掉就是了,即使“涅去而跡在”,以后洗一洗不就干凈了嗎?再說一丁點涅痕也并不有礙觀瞻,更不妨礙辦事,怎能因此憂心如焚,不再前行了呢?可是周人卻自擾腳步,半途而廢,該去的地方不去了,該做的事也不做了,這跟因噎廢食、因小失大有什么兩樣?
顯然,古代周人不懂得事物發(fā)展的辯證法,人們不必苛責。但今天一些人身上仍然隱隱約約地閃現(xiàn)著周人的影子,則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正事大事撂在一邊,芝麻小事斤斤計較;缺乏全局意識和長遠大計,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無關痛癢,徒勞無功;遇到問題瞎折騰、亂作為,不但事不奏效,反而添堵加亂;害怕挫折,稍不如意則怨天尤人,作繭自縛,裹足不前;蠅頭瑣屑糾纏不休,情緒低落舉止失措……實際上可能不止我舉的這些,其具體表現(xiàn)盡管與周人自擾的做派不盡相同,但本質上卻是一樣,都是抱著形而上學的觀點來行事,看不清正確的方向而迷失自我,結果當然是不妙的。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處在矛盾變化的發(fā)展中,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的環(huán)境里,何況即使能用“真空”包裝,所謂真空也并不是一無所有的“空的空間”??茖W家證實,真空中不斷地有各種虛粒子產生、轉化、消失,循環(huán)往復地不斷漲落,就像是浪濤起伏的海洋。這就是說,真空不空,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東西。明白這一點,就不會為形形色色的現(xiàn)象所困擾,而是勇敢地面對前進路上的各種矛盾問題,采用科學的正確的政策、策略、辦法,在不斷地實踐中加以解決。
人類社會的腳步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但愿你我不要重復“周人自擾”的故事。要堅定前進的正確方向,牢記自己的使命,不要為眼前的浮云遮住望眼,迷失了應當始終不渝地為之奮斗的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