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鴻達
摘 要:“美”與“丑”這對概念內(nèi)涵豐富,繪畫藝術主要以塑造形象來表現(xiàn)“美”與“丑”的內(nèi)涵,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文章以西方美術史當中幾個著名的繪畫藝術經(jīng)典人物形象的塑造為例,分析其塑造和表現(xiàn)方式,對藝術中“美”與“丑”的相互關系及其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巨大影響展開思考辨析。
關鍵詞:繪畫藝術;人物形象塑造;“美”;“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省教育廳等有關省廳局科研一般項目“基于西方繪畫藝術中‘美與‘丑藝術形象的文化思辨”(18c1021)的研究成果。
繪畫創(chuàng)作的主題是多元的,歷史畫、人物畫、景物畫、風景畫、花鳥畫等均是常見的主題繪畫。按照出現(xiàn)的時間順序,雖然人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要晚于動物,但自出現(xiàn)起,人就成為了繪畫藝術最為重要的主題,具有崇高的地位,中外藝術家都有相關的描述。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睆垙┻h在《歷代名畫記》中曾依據(jù)顧愷之的理論,對繪畫主題進行了主觀劃分:“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然而人與風景、動物相比,后者單純,而人具有的情感性和特殊性使其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被表現(xiàn)得最為復雜。藝術作品對人物的特性的描繪當中,對“美”的追求具有最為悠久的歷史,古希臘藝術中就充滿了對人體美的追求。然而藝術創(chuàng)造對人的塑造之所以比其他主題更為高深,原因在于人物塑造具有豐富性和對比性,既然有對“美”的追求,也就少不了對“丑”的表現(xiàn)。正是這種人物形象塑造過程中對“美”與“丑”各式各樣對比性的表現(xiàn),成就了西方美術史上眾多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
一、內(nèi)涵豐富的“美”與“丑”
無論是生活還是藝術的“美”,都有豐富的內(nèi)涵。優(yōu)雅的形象會讓人覺得美,符合科學比例原理的形象會產(chǎn)生美感,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藝術形象是美的,反映時代積極向上的主流精神的藝術形象更能產(chǎn)生巨大的美感。如此看來,美與善似乎是一回事。而在人類歷史的各個時期,美麗與善良本來就緊密相連。這就使人物形象塑造從表面深化到內(nèi)心,從行為升華到道德,從對外形美的表現(xiàn)提升到對人性美的追求。與“美”相對,“丑”有了更豐富的含義,“美”與“丑”在形象塑造中強烈的對比使得這些形象被表現(xiàn)得鏗鏘有力。這樣的例子在西方繪畫藝術當中并不少見,而“美”與“丑”在人物形象塑造當中的對比的表現(xiàn)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我們可以依據(jù)一些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來理解。
二、同一畫面中不同人物形象塑造中“美”與“丑”的對比
在以人為主題的繪畫作品當中,不同人物可以具有“美”與“丑”、“善”與“惡”的區(qū)別,將這些不同的人物整合在同一個畫面當中,美與丑相互襯托,表現(xiàn)出極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我們以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最為著名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為例,來看看畫面當中不同人物形象“美”與“丑”的對比表現(xiàn)。
達·芬奇在這幅藝術史上最經(jīng)典的作品當中描繪了基督受難前與自己的門徒共進最后的晚餐的場景。畫面中共有13個人物,基督在中間,12個門徒6人一組分布在其兩側。所有的人物都身著古希臘標志性的衣袍,遵循文藝復興所推崇的古典之美。畫面以標準的平行透視的方式將中心點落在基督沉靜而平和的面部,他攤開雙手,整個人物散發(fā)著古希臘古典藝術靜穆和偉大之美。與基督相對的是身處畫面左側的猶大,其人物形象雖然與其他11位門徒并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達·芬奇在處理這個人物形象時卻是煞費苦心的,身體向后躲閃,面部表情充滿著驚恐和不安,最精彩的是猶大右手那緊緊捏著的錢袋,將這個背叛者的丑陋身份用一種看似平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與畫面中心的基督形成了神態(tài)和動態(tài)上的鮮明對比。相較于歷史上其他描繪“最后的晚餐”題材的繪畫作品,達·芬奇的這幅代表作,無論是畫面的構圖安排,還是人物形貌及動態(tài)的設計都高明得多,“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看似表現(xiàn)得不緊不慢,實則扣人心弦。
三、同一畫面中同一人物形象塑造“美”與“丑”的共融
上文中所描述的繪畫作品當中采用的同一畫面中不同人物形象“美”與“丑”對比的表現(xiàn)方式,是最為常見的一類。接下來我們以西方現(xiàn)代藝術標志性人物畢加索代表作當中的人物形象來研究“美”與“丑”對比表現(xiàn)的另一類方式。
《藍色時期的自畫像》是西方現(xiàn)代藝術標志性人物畢加索的代表作之一。在欣賞畫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之前,我們需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1901年,是畢加索繪畫藝術“藍色”時期的經(jīng)典代表作之一。這一時期,年輕的畢加索經(jīng)歷了藝術家的迷茫,目睹了當時巴黎底層人民困苦的境況,他關心、同情他們,內(nèi)心充滿了孤獨、失望和不安,這些藍色系作品苦澀地表達著這個年輕人當時的情感。
《藍色時期的自畫像》從表面上看簡潔單純,甚至可以說非常簡單。整個畫面除了藍灰色的背景以外,只有一個身著黑色大衣的年輕人。從色調(diào)來看,整個畫面是灰色的、陰郁的。從人物形象來看,整個人并沒有完全出現(xiàn)在畫面當中,而是從右側突破了畫面,與畫面左側藍色的空間對比,畫面整體并不是那么協(xié)調(diào)。寬松的黑色大衣使觀者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年輕人身軀的孱弱。整個畫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要數(shù)年輕人的頭部,高高的顴骨,深陷的面頰,參差的胡須,醉酒般惺忪迷離的眼神,配上青色的膚色和不加修整的頭發(fā),邋遢頹廢之感油然而生,搭配那件黑色的大衣和灰藍色的背景,讓觀者面對此畫深感沉悶和憂郁。然而畢加索偏偏要給這樣一個被“灰色”籠罩的年輕人畫上整齊的眉毛和紅色的嘴唇,在憂郁、深沉的畫面中那么惹眼,似乎在暗示畫中人物內(nèi)心深處涌動的情感。
與其說這是畢加索的自畫像,不如說這幅作品準確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這個時期年輕的畢加索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和狀態(tài)。透過畫面可以感受到,當時這位年輕的藝術家為巴黎社會底層人民窘迫的境遇和自己孤獨的生活所困惑,并努力通過繪畫藝術展現(xiàn)那個在他看來充滿了丑陋的社會。筆下的形象也許是頹廢丑陋的,暗指的背景是荒唐不堪的,但作品所表達的人物形象以及藝術家本人的深層情感卻是自我反省的、積極的以及博愛的??梢哉f,“美”與“丑”、“善”與“惡”在畫面當中的這個年輕人體內(nèi)進行著激烈的碰撞。這幅作品絕對稱得上畢加索針對“丑陋”一詞進行的革命性創(chuàng)造?!端{色時期的自畫像》那些蒼白憂郁的顏色以及對病態(tài)生活的深刻體悟,卻被認為是高于凡·高和塞尚的,或許那些“丑”的表面背后蘊藏著一種更高層次的“美”。
四、藝術家對畫面人物形象塑造中“美”與“丑”的主觀改造
通過上文的描述可知,在畫面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美”與“丑”的概念可以在畫面當中進行直接的對比,亦可以互相襯托。當然,如前文所說,符合科學比例的形象會產(chǎn)生美感,反之會讓人感到難以接受。我們可以從其他的繪畫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發(fā)現(xiàn),為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態(tài)度,“美”與“丑”的既定概念是可以被主觀改造的。讓我們以印象主義代表人物凡·高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為例來進行分析理解。
在談到肖像畫的時候,凡·高曾描述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我要替我的朋友畫一幅像,一位藝術家,他做著偉大的夢,這人是金發(fā)的,我想把我的全部贊嘆畫進畫里,畫我對他的一切愛……我現(xiàn)在將是一個放肆的色彩畫家。我夸張他的頭發(fā)的金黃色,用橙黃色調(diào)。在頭腦后我畫著無限的天空,代替一般所畫的普通的房間的后墻。我畫出我能做到的強烈的藍色。這樣,金發(fā)發(fā)亮的頭腦在豐盛的蔚藍的背景上產(chǎn)生神秘的印象,像一顆亮星在深藍的天上……”
也許在一般人看來,怎么可以用明亮的檸檬黃的頭發(fā),這明顯是違背常理,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當中的,是難以被接受的,但從凡·高的描述來看,他進行這樣創(chuàng)作的原因是要將他對這位藝術家朋友最強烈的贊嘆和愛表現(xiàn)出來,是一次違背客觀現(xiàn)實的極為主觀的創(chuàng)造,表達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感覺。如果我們從這樣的角度出發(fā)去理解凡·高的創(chuàng)作行為,就很容易理解并接受了。偉大的藝術家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人們:藝術高于現(xiàn)實,是個人情感的表達,每個藝術家的藝術都是他們自己的精神家園。
五、結語
從康斯坦布爾到德拉克洛瓦,再到拉斐爾前派,對古典主義藝術的反叛是美從古典主義藝術審美中剝離而產(chǎn)生的結果之一?!懊馈笨梢员憩F(xiàn)在對立事物的趨同之中,因而“丑”不再是“美”的否定,而是“美”的另一張臉。
參考文獻:
[1]丁寧.美術鑒賞[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丁寧.西方美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艾柯.美的歷史[M].彭淮棟,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
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