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雪,米楚陽,羅 霄
(湘西州氣象局,湖南吉首 416000)
全球氣候變暖[1-2],極端天氣增多,暴雨頻發(fā)使得氣候變化越來越受到人類重視。暴雨研究[3-5]表明,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南方暴雨增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發(fā)布2019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指出,氣候變暖趨勢持續(xù),中國平均年降水量有微弱上升趨勢,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在此背景下,湖南地區(qū)暴雨日數(shù)和暴雨強度呈上升趨勢[6]。湘西州地處云貴高原東側(cè),季風性氣候特點明顯,暴雨具有顯著的季節(jié)性特征,加之河流密布,暴雨容易誘發(fā)山洪、崩塌、滑坡等地質(zhì)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影響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建設,如鳳凰2014年的7月15日特大暴雨洪災,鳳凰古城被淹,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到12億;古丈2016年7月17日默戎突發(fā)暴雨山洪,其中17日默戎鎮(zhèn)降雨量達203 mm,約1萬 m3的泥石流傾瀉而下,沖毀了房屋5棟14間。歷年因局地暴雨導致的山體滑坡、崩塌等事件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眾多專家學者[7-10]從天氣學角度研究了湖南大范圍的暴雨及環(huán)流狀況,湖南暴雨天氣過程與低空急流關系非常密切[6]。邱軍、張新主、李萍云等[11-14]研究了地形對暴雨的特殊作用。湘西州南東低—北西高,州內(nèi)山地海拔較高,與湖南東部和南部地形差異明顯。冷暖氣流交匯、山地對暖濕氣流的阻擋以及山地有利于平原地區(qū)暖氣團維持是湖南暴雨時空分布的一個重要原因[12]。因此湘西州的暴雨和湖南其他地區(qū)有一定區(qū)別。切變線、低空西南急流和高空槽是造成區(qū)域內(nèi)暴雨的主要天氣系統(tǒng),其次是冷鋒和西南渦。針對性分析湘西州的暴雨時空特征、量級特征及周期具有重要意義,可為湘西州乃至湖南全省的暴雨研究和防汛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湘西州(東經(jīng)109°10′~110°22.5′,北緯27°44.5′~29°38′之間)地處湘西北,和貴州高原接壤,山地地貌特征明顯,武陵山脈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全州。湘西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的龍山縣、永順縣海拔較高,有成片山脈海拔高度超過1 000 m,南部吉首市、瀘溪縣、鳳凰縣東部海拔較低,在70~500 m之間。
分析所用的1979—2018年的降雨量資料,由中國氣象局CMISS數(shù)據(jù)庫提供。湘西州境內(nèi)共8個氣象站,包括:吉首市國家基準氣候站,龍山縣、永順縣、花垣縣、古丈縣、瀘溪縣和鳳凰縣等6個一般國家氣象觀測站以及保靖縣國家基本氣象站。24小時日雨量(20—20時)≥50.0 mm為暴雨,單站某日出現(xiàn)暴雨記為一個暴雨日,分析單站時統(tǒng)計暴雨日數(shù)(單位為d),分析湘西州時統(tǒng)計暴雨頻次,即為8縣、市暴雨日合計(單位為站次),平均值則為8縣、市平均。
通過近40年的觀測資料,統(tǒng)計分析湘西州暴雨日的時間變化及空間分布特點。通過箱線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季節(jié)的暴雨雨強。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暴雨日數(shù)的周期變化特征,以及暴雨的較強周期。
湘西州1979—2018年全州暴雨頻次為1 310 站次(表1),其中2—11月均有暴雨發(fā)生。在汛期5—9月暴雨出現(xiàn)最多,共有1 155 站次,占暴雨總數(shù)的88%。從月變化來看,湘西州暴雨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少趨勢。2—3月有零星暴雨發(fā)生;4月暴雨顯著增加;6—7月達到極大值,共691 站次,占暴雨總數(shù)的52.7%;8—10月暴雨逐漸減少;進入11月后暴雨明顯減少,全州僅有22站次。
表1 1979—2018年湘西州各月暴雨頻次 單位:站次
由暴雨日數(shù)極值(表2)可知,各縣、市最多暴雨年份中有8~11 d暴雨,而最少暴雨年份中保靖、花垣、古丈、吉首和鳳凰等縣、市沒有暴雨發(fā)生,而龍山、永順、瀘溪等縣只有1 d出現(xiàn)暴雨。各縣、市年平均暴雨日數(shù)為3.5 d(花垣)~4.5 d(吉首)。
表2 1979—2018年湘西州年暴雨日數(shù)極值 單位:d
1979—2018年湘西州不同年份暴雨頻次差異較大,最少年為1994年僅有9 站次,最多年為1996年62 站次,平均為32.75 站次/a,無明顯的年變化趨勢(圖1)。40年間湘西州有4個暴雨峰值時段,1980年、1995—1996年、1998—1999年、2014—2017年。1995—1996年和1998—1999年暴雨頻次最多,1980年次多,2014—2017年較少,說明2000—2018年間暴雨頻次極端性比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弱。
湘西州各縣、市40年暴雨日數(shù)為139(花垣)~181(吉首)d(圖2),暴雨總?cè)諗?shù)總體呈現(xiàn)東部(古丈東部、永順東部)、東南(吉首、瀘溪)多,西部(花垣)、西南(鳳凰)少的分布,其中吉首為全州的暴雨中心,花垣暴雨日數(shù)最少。結(jié)合地形可發(fā)現(xiàn),湘西州暴雨分布與地形有一定的相關性,地形最低處(吉首、瀘溪)暴雨日數(shù)最多,隨著海拔向西增高,以及北部山脈阻擋,暴雨日數(shù)有所減少。
圖1 1979—2018年湘西州暴雨頻次年際變化
圖2 1979—2018年湘西州各縣、市累積暴雨日數(shù)
湘西州暴雨受地形和季節(jié)性天氣系統(tǒng)影響,對季節(jié)性暴雨空間分布分析,了解季節(jié)性的空間分布差異,可提高對湘西州不同季節(jié)暴雨的主要落區(qū)的認識。
湘西州春季暴雨主要受850 hPa低渦和地面氣旋波影響產(chǎn)生。1979—2018年全州春季暴雨頻次累計為269 站次,占全年暴雨頻次的20%。空間分布(圖3 a)具有明顯的由南向北遞減的特征,北部少,東南多,最大為吉首、瀘溪。
夏季暴雨由副高及其西部的槽或西南渦共同產(chǎn)生。全州夏季暴雨頻次累計為860 站次,占全年66%。由圖3 b可見,其空間分布北部(龍山)較多,其次為東南部(吉首),其他縣、市呈現(xiàn)東多西少的分布,最少為西部花垣、保靖。
秋季暴雨為高原槽東移加深在湘西州產(chǎn)生。全州秋季暴雨頻次為179 站次,占全年14%,空間分布(圖3 c)最少為西南部(鳳凰),最多為中部(保靖),總體分布除西南部暴雨日最少外,其他縣、市分布相對較均勻。
湘西州各個季節(jié)的主要影響天氣系統(tǒng)不同,水汽和能量供應等也有差異,因此暴雨強度也不盡相同。暴雨強度(單位為mm/d)是暴雨特征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亦可對湘西州的暴雨量級預報和防汛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為此,通過箱線分析方法,統(tǒng)計分析不同季節(jié)的暴雨雨強。
圖3 1979—2018年湘西州春季(a)、夏季(b)、秋季(c)累計暴雨日數(shù)空間分布
春季各縣、市暴雨強度(圖4 a)主要集中在50~115.7 mm/d之間。箱線分析中115.7 mm/d以上的離群值共有15個,占樣本總數(shù)的5.6%,最大離群值為1995年5月31日永順的344.1 mm,其他基本在164.3 mm以下。344.1 mm為40年來最大的暴雨日值,且與第二大值(265.1 mm)差異較大。因此可以認為春季暴雨強度主要集中在50~115.7 mm/d之間,在115.7~164.3 mm/d之間有5.6%的可能性。
夏季暴雨強度增強,暴雨強度主要集中在50~164.7 mm/d(圖4 b),比春季暴雨強度增加49 mm。164.7 mm以上的離群值點共有36個,占樣本總數(shù)的4.2%,最大離群值為1998年7月22日永順的日暴雨265.1 mm,表明湘西州夏季暴雨中有4.2%的可能性發(fā)生強度在164.7~265.1 mm/d的暴雨,由此可見夏季暴雨的極端性更強。
秋季暴雨強度與春季暴雨強度相當,主要集中在50~116.1 mm/d(圖4 c)。箱線圖中離群值點共有9個,占樣本總數(shù)的5%,最大為1989年9月2日龍山的205.7 mm,表明秋季暴雨中有5%的可能性發(fā)生強度在116.1~205.7 mm/d之間的暴雨。
通過季節(jié)性暴雨強度分析,對湘西州日暴雨強度有了清楚的認識,由于夏季日暴雨強度更大,極端性更強,需要重點防御夏季的暴雨,但春季和秋季的暴雨防御工作也不可松懈。
圖4 1979—2018年湘西州各縣、市春季(a)、夏季(b)、秋季(c)暴雨強度箱線分析
為了解湘西州暴雨頻次的周期性,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979—2018年湘西州年暴雨頻次的周期變化特征,以及暴雨的較強周期。圖5給出了暴雨頻次小波變化系數(shù)實部等值線圖和較強震蕩周期小波系數(shù)時序圖。
湘西州年暴雨在變動過程中存在多時間尺度特征,大的震蕩周期尺度為11~19 a。小波實部時頻分布中(圖5 a),1987年為負中心,1997年為正中心,2007年為負中心,2017年為正中心。小的的震蕩周期表現(xiàn)為6~10 a,同樣其中心為負(1984年)-正(1989年)-負(1993年)-正(1998年)-負(2003年)-正(2007年)-負(2012年)-正(2016年)轉(zhuǎn)換。選取最強震蕩中心的周期做小波系數(shù)時序圖(圖5 b),所選兩周期分別為第7 a和第15 a。1979—1984年,1993—2002年,2011—2018年兩周期震蕩位相相同,其余年份位相相反或交叉。當位相相同,且小波系數(shù)逐漸加大、振幅增強時可發(fā)現(xiàn)年暴雨頻次有增多傾向;當位相相同,且小波系數(shù)逐漸減小時暴雨頻次有減少傾向。2017年后第7 a和15 a周期曲線同時下降,根據(jù)周期演變趨勢,第7 a周期需要在2017年后3~4 a后才會到達波谷反彈上升,同時15 a則需要更長時間。
圖5 1979—2018年湘西州年暴雨日數(shù)小波變化系數(shù)實部等值線圖(a)和較強震蕩周期小波系數(shù)時序圖(b)
(1)湘西州暴雨頻次在汛期5—9月最多,占全年的88%;州內(nèi)年暴雨日數(shù)空間分布呈現(xiàn)東部和東南部多,西部和西南部少的特點。夏季暴雨頻次占全年的66%,空間分布北部(龍山)多,其他縣、市具有東多西少特征;春季暴雨頻次占全年的20%,具有自南向北減少的特征;秋季暴雨占全年14%,空間分布西南部(鳳凰)最少,中部(保靖)最多,其他縣、市分布相對較均勻。
(2)春季各縣、市暴雨強度主要集中在50~115.7 mm/d之間,有5.6%可能性在115.7~164.3 mm/d之間;夏季暴雨強度主要集中在50~164.7 mm/d之間,在164.7~265.1 mm/d 有4.2%的可能性;秋季暴雨強度主要集中在50~116.1 mm/d之間,在116.1~205.7mm/d有5%的可能性。
(3)暴雨周期分析表明,年暴雨頻次具有11~19 a的大震蕩周期,小的震蕩周期為6~10 a。2017年后兩較強的震蕩周期(7 a和15 a)曲線同時下降明顯,根據(jù)周期演變趨勢,第7 a周期需要在2017年后的3~4 a后才會到達波谷反彈上升,而15 a則需要更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