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上海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1701)
第十七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將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重大命題提上了日程。所謂“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即依據(jù)變化發(fā)展了的動態(tài)的社會實踐承接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換言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下正在生成的真實面相、同目前的時代特征比對關照,使之能夠契合時代吁求、把握時代脈搏、回答時代課題和應對時代挑戰(zhàn),永遠與時代發(fā)展同步伐。從哲學維度審視,所謂時代,即生成著的歷史和變動著的存在,即生成著的時間和空間在目前的某一具體片段。”[1]那么解讀關于馬克思的作為一種與時俱進的作為一種時代運動的共產主義理論則成為形勢所必然。
科學教會我們去拼命尋求一種確定性,而哲學才給了我們不斷去探索真理,不要拘泥于一種有根性的安慰。由于大學公共課堂里那種并無多少深度差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同一性的概念體系的教化,對于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很多人乃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學者們都誤認為馬克思把共產主義劃歸為一種社會形態(tài),一種理想的、烏托邦式的社會形態(tài)??墒牵绻覀兩钊肴ラ喿x馬克思的原著文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馬克思所認為的共產主義是一種運動,一種揚棄現(xiàn)實的革命的運動。這也與當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斗爭性和批判性相接近,不至于我們離馬克思越來越遠。
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1844年5月至8月寫作于法國巴黎,又稱為《巴黎手稿》?!?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生前并未發(fā)表,1932年在蘇聯(lián)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第一次全文發(fā)表?!?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初創(chuàng)過程中一份獨特的文獻,它雖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內容極為豐富,涉及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這部著作批判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對共產主義進行了哲學和經濟學的探討,初步論證了實踐范疇,探討了唯物史觀的一些問題和辯證法的基本理論問題。這部著作還比較系統(tǒng)地涉及了關于人的理解,它以復歸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質為尺度,對資本主義生產中人的勞動異化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和批判,剖析了勞動異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后果,闡釋了揚棄異化的途徑和目標,開啟了對人的哲學層面的思考,包括對人性、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與自熱的關系、人的解放及其途徑等問題的探究。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深入分析,首次提出并初步闡述了其共產主義理論。異化勞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無情批判,工人在這種異化勞動下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即“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盵2]“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因為根據(jù)這個前提,很明顯,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自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人奉獻給上帝的越多,他留給自身的就越少。”[3]同他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4]同他的類本質相異化,最終導致人與人的關系相異化。通過對異化勞動的論述,克服了國民經濟學的唯心主義理論缺陷,同時又提出了工人階級乃至全人類的解放任務,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在分析私有財產和共產主義的關系時,又闡述了共產主義的基本綱領?!肮伯a主義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地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和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盵5]共產主義既揚棄私有財產,又揚棄人的異化,兩者既是同一的過程又是統(tǒng)一的過程。共產主義將消除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立,使人的能力得以充分發(fā)揮,實現(xiàn)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在這里,可以看出,第一,共產主義看以被理解為人類的徹底的解放,而不是片面的或部分的解放;第二,共產主義并不是社會過程的簡單的中斷,也不是在這個過程之外的另一個“彼岸的”基礎,它是前一個社會階段的發(fā)展與對立的表現(xiàn)。這意味著真正共產主義觀念的萌芽,意味著共產主義要求從它實際產生的現(xiàn)實世界中汲取力量并藉這種力量以推翻這個異化的世界。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也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在[有財產和共產主義]一節(jié)中,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產主義,著重從正面闡述了對共產主義的理解。馬克思批判了當時在歐洲流行的五種共產主義理論,即蒲魯東小資產階級的共產主義、以傅立葉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以巴貝夫為代表的平均的共產主義、議會的共產主義和無政府共產主義等。尤其是重點批判了平均的共產主義,認為它不過是私有財產關系的“普遍化和完成”,并嚴厲地批判了那種企圖以公妻制來反對婚姻的粗陋的共產主義。
馬克思還主要闡述了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指出共產主義既是私有財產的揚棄過程,又是人的異化的揚棄過程;消滅私有財產和揚棄異化是內在統(tǒng)一的,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基本途徑;共產主義將消除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立,并消除人與自然的對立;共產主義將使人的感覺和特性得到解放,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和發(fā)揮。共產主義是人向自身即社會的人的復歸。共產主義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它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馬克思分析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思想,論述了實踐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基礎地位。并以實例表明,對象為人的意義與主體的狀況密切相關。他指出,經過人的改造的自然已不再是天然的自然,而是人活動的結果。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產生的對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xiàn),是實踐的產物,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實踐本質。自然科學不僅要研究物質自然界,也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實踐,從另一方面看,研究生產和工業(yè)的歷史,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質和力量。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的論述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手段和運動來講的,一種揚棄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是馬克思的初衷。我們無法還原歷史,無法回到馬克思著作的原初語境,我們唯一能做到的是力求客觀的解讀馬克思的原著,希望我們更誠懇一點,更誠實一點!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繼《神圣家族》之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寫于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系統(tǒng)地闡明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同當時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實現(xiàn)了哲學史上的革命變革?!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創(chuàng)立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方面,對于我們澄清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各樣的曲解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為我們科學地分析和正確地把握當今全球化進程以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器。這部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中的經典文獻,關于實踐的唯物主義,全球化和世界歷史性,市民社會與交往實踐等問題都是當代人們研究的熱點問題。
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理論給出了直接的論述,很明確地聲明:“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態(tài)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生的”。此時,共產主義不再是從尋求人的“本質”開始,也不再希望從一般“人”的概念去獲得“啟示”,它“根本不進行任何道德說教”,也“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它只是從實際手段來追求實際目的的實際的運動,因此,所謂共產主義并不是和社會天才的發(fā)明才干所創(chuàng)造的那些社會機構相適應,而是和生產力相適應的。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還論述到“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fā)產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創(chuàng)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fā)性,使他們受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為這種聯(lián)合創(chuàng)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xiàn)存的條件變成聯(lián)合的條件,共產主義所建立的制度,正是這樣的一種現(xiàn)實基礎,它排除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東西,因為現(xiàn)存制度只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產物。”這就是說,共產主義所應當做并能夠做的,是在以往歷史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基礎之上消除生產發(fā)展的自發(fā)性,把現(xiàn)存的生產條件變成聯(lián)合的條件,使社會生產力的總和由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支配。
從馬克思的經典論述中,我們可以分析到,馬克思把共產主義定位為一種現(xiàn)實的運動,一種具備巨大的揚棄精神和批判意識的運動,共產主義所要做的不再是確立一種與當前階段相適應的現(xiàn)存的在場性的狀態(tài),他只不過是完成不斷革命、不斷追求一種更合理的狀態(tài)所要用到的一種工具性的手段。馬克思通過他的著作告訴我們的只有這些,在當時的現(xiàn)實條件下,也由于馬克思受自己的有限的認識能力的限制,他不可能把共產主義發(fā)展為一種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馬克思并沒有把自己的哲學建立一個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只是我們后人結合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人的思想總結成的一個哲學體系。
在后來的《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這些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開始把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tài),一種理想的、高級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表于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提出了“兩個必然”的著名論斷,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內在矛盾,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到來的必然性做了系統(tǒng)分析,證明這一偉大預言不是空想的“烏托邦”。《宣言》對無產階級的世界歷史使命做了闡述,構成了完整嚴密的體系,提出了“消滅私有制”的口號,成為無產階級的行動綱領。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形成自己的統(tǒng)治,奪取全部社會資本,掌握一切生產工具,積蓄共產主義實現(xiàn)的必要階級力量和物質準備。
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問世,馬克思對“兩個必然”做了進一步闡發(fā),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然出現(xiàn),不過是“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guī)律的作用”。⑧馬克思、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發(fā)展和論證共產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汲取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因素,肯定其積極方面。共產主義學說提出依據(jù)的方法是唯物史觀的理論論證,這一學說的方法是唯物史觀的實證科學論證。唯物史觀對于工人運動認識他的斗爭的規(guī)律性具有直接的意義,剩余價值學說的發(fā)現(xiàn)才真正使得共產主義學說使預言成為科學。馬克思、恩格斯把生產力的巨大增長,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對立看作是推翻舊社會制度和建立新社會制度的兩個前提。而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恩格斯透徹地分析了拉薩爾的庸俗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特別是它的黑格爾主義唯心史觀和國家觀,及其來源于庸俗經濟學的論斷。在《批判》中,第一次直接區(qū)分了共產主義社會形態(tài)的第一階段和共產主義社會形態(tài)的高級階段。后人認為,《批判》成為科學共產主義學說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這一理論的達成完全脫胎于《資本論》中所包含的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形態(tài)不同階段的經濟特征的基本理論原則,尤其是政治經濟學。
在今天,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初學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看一些間接地學習資料,所以,后人哪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著名研究學者在對共產主義理論的探究中,肯定會有一些主觀的誤讀或曲解。讀馬克思主義原著,我所能做的只是誠實地摘錄馬克思的原文原話,不敢有半點造次?;蛟S馬克思并未刻意地去研究、發(fā)展共產主義學說,更沒有把共產主義作為一種人類要去實現(xiàn)的終極社會形態(tài),所謂的終極目的,不過是我們的自我安慰罷了,馬克思面對當時的現(xiàn)實狀況,提出了共產主義這一批判手段或揚棄現(xiàn)實,走向理想的革命運動。真正的理論從來都是批判現(xiàn)實的。對現(xiàn)實的無批判的理論與無理論批判的現(xiàn)實一樣都是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如果說,現(xiàn)在還有一種理論,其批判性的光芒從它誕生之初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那么我們認為,這個理論也就是馬克思的哲學。所以,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的理論也是這樣的,馬克思并無意于要建立共產主義這一理論體系,當時的馬克思隨手拿起自己的一切哲學理論,當做自己沖鋒陷陣的銳利武器,革命需要這樣的理論,現(xiàn)實需要這樣的革命性的運動!共產主義就是這樣一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