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陳興城
糖尿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該病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根據(jù)相關研究得知,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幾率并發(fā)中風,同時大多數(shù)糖尿病患者并發(fā)中風后會發(fā)生后遺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糖尿病合并中風后遺癥常見為語言障礙、肢體障礙等[1]。相關研究得知,對糖尿病合并中風后遺癥患者采取中藥加以針灸治療,可有效促進患者疾病恢復。為此,本次研究選取本院于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接治糖尿病合并中風后遺癥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對患者采取中藥加以針灸治療,對其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其研究結(jié)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接治的76 例糖尿病合并中風后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8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5 例;年齡56~79 歲,平均年齡(67.53±5.62)歲。研究組中,男24 例,女14 例;年齡57~78 歲,平均年齡(68.32±5.6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患有嚴重器官功能性障礙疾病,以及無法配合此次研究的患者。以上患者和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悉,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此次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西藥治療,對患者采取抗凝、抗血管以及降糖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在降糖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加以針灸療法治療,觀察4 周。治療如下:①中藥治療:方藥為黃芪30 g,丹參15 g,陳皮10 g,紅花10 g,蒼術10 g,葛根15 g,地黃15 g,玄參20 g,天麻10 g,川芎15 g,桑寄生15 g。使用廣東一方生產(chǎn)的配方顆粒,沖服,1 劑/d??筛鶕?jù)患者的癥狀情況對藥物劑量進行增減治療,若其患肢產(chǎn)生痙攣情況,可加入天麻、鉤藤,對于下肢癱軟無力癥狀的患者可加入桑寄生,小便失禁的患者可加入五味子、山萸肉,患側(cè)手足腫脹者需要加入茯苓和澤瀉。②針灸治療:取患者百會穴、合谷穴、曲池穴、外關穴、環(huán)跳穴、內(nèi)關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等穴位,若患者伴有語言障礙,需要加以啞門穴、開音穴、神門穴以及涌泉穴等穴位行刺,于患者雙側(cè)的穴位進行治療,主要以患側(cè)為主,采取平補平瀉進針方法,使用一次性毫針,留針時間為30 min,1 次/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相關癥狀均已消失,其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0%;有效:患者相關癥狀有所改善,其功能缺損評分降低>60%;無效:患者相關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比較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別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 評分,分數(shù)越高則說明患者生活能力越強。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采取本院自制的滿意度文件調(diào)查表進行統(tǒng)計,滿意度標準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以及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治療滿意度。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ADL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非常滿意21 例(55.26%),一般滿意15 例(39.47%),不滿意為2 例(5.26%),治療滿意度為94.74%(36/38)。對照組非常滿意15 例(39.47%),一般滿意13 例(34.21%),不滿意10 例(26.32%),治療滿意度為73.68%(28/38)。研究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33,P=0.012<0.05)。
糖尿病具有較高的遺傳傾向,并且是終身性疾病,該疾病在中老年群體較為多見,此病易引起其他臟器并發(fā)癥,如眼睛、血管、腎臟、心臟等,對其造成嚴重的傷害,對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
腦中風又稱之為腦卒中,該疾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多發(fā)病。隨著人們物質(zhì)以及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從而導致中風的發(fā)病率每年呈增長趨勢,該病的致殘率、死亡率以及發(fā)病率均較高[3]。現(xiàn)可將中風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其中出血性腦中風的死亡率較高,并且大部分的患者伴有運動障礙、意識障礙等,偏癱主要發(fā)生于缺血性患者。出血性腦中風的病因主要為情緒激動或嚴重疲勞引起的血壓升高、暴飲暴食、食用過于油膩的食物而發(fā)生的低血壓等;而缺血性腦中風病因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4]。
腦中風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由于切斷患者的腦組織氣血供應的時間長短不同,易產(chǎn)生各種后遺癥,如語言障礙、四肢偏癱以及認知障礙等。目前,中風后遺癥是臨床上一道難以攻克的難題。中風后遺癥的病程相對較長,從而對社會以及家庭增加了負擔,對老年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中風后盡早中醫(yī)干預對預后大有益處,中風三月內(nèi)為黃金治療時間,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可以盡早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目前,中風后遺癥的治療主要以中藥治療為主,并結(jié)合針灸進行康復。在中醫(yī)學上認為中風由多種因素導致,是較為復雜的疾病過程,其中風、痰、火是導致中風的主要的疾病原因,病位位于腦府。肝腎陰虛,肝風妄動,以及飲食不節(jié)、痰濁由內(nèi)而生,氣機失去平衡、氣機瘀滯在體內(nèi)無法排出,血運不通,久則會產(chǎn)生血瘀。病變主要為痰瘀相互結(jié)合,在對中風后遺癥患者予以治療的過程中,要針對其癥狀,其治療原則為祛火化痰、活血益氣。為此,此次研究中采用了化瘀滌痰湯,其方藥中主要為黃芪,可起到扶正益氣,輔助藥物分別為陳皮、丹參、紅花以及法夏等,能夠起到通絡靜脈的功效,采用甘草予以調(diào)和,可達到化痰活血的效果;黃芪可以促使中樞系統(tǒng)神經(jīng)處于興奮狀態(tài),大劑量的黃芪可對患者的腦水腫情況進行有效的改善,其能較好的提升患者的全身營養(yǎng)需求,對血管進行擴張后,對機體循環(huán)進行調(diào)節(jié)以及干預;丹參能夠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能夠?qū)w溶酶素予以激活,紅細胞的機械強度,可充分擴張患者的血管,進而加強血流的速度。
目前,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效果較為顯著,能夠建立腦血管側(cè)支循環(huán),并對腦部和肢體的微循環(huán)予以改善,進而調(diào)節(jié)患者的新陳代謝功能以及促進患者運動神經(jīng)元功能的恢復[5]。針灸能疏通中風后遺癥者的經(jīng)絡,降低患者肢體痛、腫脹以及麻木等臨床癥狀,并且能夠有效地促進其血液流通。針灸的效果較為顯著,能夠建立腦血管側(cè)支循環(huán),并對腦部和肢體的微循環(huán)予以改善,進而調(diào)節(jié)患者的新陳代謝功能以及促進患者運動神經(jīng)元功能的恢復[5]。內(nèi)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之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針灸其穴可起到燥化脾濕,生發(fā)胃氣。
根據(jù)本次研究結(jié)果得知,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ADL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合并中風后遺癥患者合理使用中藥與針灸治療,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治療滿意度,有效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