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ia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心理學(xué)上總說人要‘自我接納,可每個人身上就是有很多缺點。難道說要無視這些缺點?這不是在給不思進取找借口嗎?”
這是對于自我接納的一種常見誤解。自我接納,是指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自己所有的特點,無論那些特點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它不是對缺點的無視,也不是一種逃避努力的借口。
誤解1:自我接納意味著不思進取。
事實:一個自我接納的人,對自己有著準確的認知,然后在這個認知之上建立現(xiàn)實的、可以企及的目標——而不是說就此“躺平”,不再努力。而一個人若是不思進取,可能恰恰是因為他沒有接納自己的缺點,活在對現(xiàn)實的否認中——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因而不思進取。
誤解2:自我接納就是無視自己的缺點。
事實:自我接納是承認和接受自己的一切特質(zhì),包括“缺點”和“不足”。接受自己有缺點,但不因此否定自己的價值,不活在自我懲罰中。
誤解3:自我接納的人,不再會感到煩惱。
事實:自我接納不是沒煩惱,而是能夠接受自己有時的確會煩惱。感到煩惱不意味著你不好,或是哪里做錯了。
誤解4:自我接納是盲目的自我膨脹,是一種自戀。
事實:自我接納會為一個人帶來穩(wěn)定的高自尊,即他感到自己哪怕有缺點,也是有價值的、值得喜愛的;這種價值感不需要他人的贊揚來不斷佐證,也不因他人的否定而瞬間動搖。而一個自戀的人,雖然看起來欣賞自己,但他的高自尊是虛假、脆弱的。他覺得自己比別人都好,卻無法直面自身的缺點,害怕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不足;一旦感到他人在質(zhì)疑自己的價值,他就會視其為威脅,想盡一切辦法抵擋。
美國心理學(xué)家Shelly Carson和Ellen Langer深入研究了自我接納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她們指出,一個真正自我接納的人,具備以下這6個方面特質(zhì):
1.他有能力、有意愿讓別人看到自己真實的一面。
他會認可自己真實的感受,專注于當下的體驗,不愿粉飾自己的生活,也不擔(dān)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2.他對自己做出的評價是恰當?shù)摹?/p>
他會明白自我評價是一種選擇。哪怕是自己身上同一個特質(zhì)、同一個行為,他也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從多種視角來看待它。他們會接納自己有時候會做出一些對自己不好的行為,知道這只是自己當前的某種需要,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來停止它。
3.他有能力接受過去犯下的錯誤。
他也不會因為害怕犯錯而放棄行動。他只會更謹慎地思考當下情況,調(diào)整自己的做法。反而是那些不能自我接納的人,會不斷甩開責(zé)任,試圖否認自己的過錯。
4.他不會將個人價值建立在社會比較的基礎(chǔ)上。
他不會因為他人是誰或擁有什么,而感到個人價值被削弱。
5.在他對自己的認知中,自我形象是豐富的、充滿可能性的。
他會認為每個人的自我是多面向的,會充分擁抱自身的復(fù)雜。很多人會用一些僵化的類別來描述自己——“瘦子/胖子”“學(xué)霸/學(xué)渣”……盡管有玩笑的成分,但這樣的分類是狹隘的,對我們的未來發(fā)展其實是一種無形的限制。
6.他能夠為自己的個人世界承擔(dān)責(zé)任。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別無選擇,或是認為自己無法做出好的決定,因而盲目聽從更權(quán)威的人。一個自我接納的人,也會向他人尋求建議,但那些只是參考,最終做出怎樣的決定,仍是他自己的選擇。
當一個人做到真正的自我接納,他和真實自我的關(guān)系將變得更融洽,既不會自欺欺人地放縱自己、放棄努力,也不會通過自我苛責(zé)去傷害自己,消耗內(nèi)在的情緒。即使感到煩惱、不安,也不會陷入自我懷疑。
(摘自“KnowYourself ”微信公眾號,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