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未鵬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 福建福州 350108)
同行評議是學術共同體評價學術成果的通行制度。在中國,同行評議制度也為大多數(shù)的學術期刊采納,并成為“三審制”的重要補充,對于評判論文科學性、遴選優(yōu)秀論文、保障學術論文質量、規(guī)范學術秩序、遏制學術不端、提升期刊影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當前的同行評議制度在透明度、客觀性、時效性和規(guī)范性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局限。要克服局限性,需要重構同行評議制度中讀者、作者、審稿者與編輯四者的關系。其中,確立學術期刊編輯角色的新定位,實現(xiàn)學術期刊編輯從旁觀者向參與者、從事務執(zhí)行者向流程主導者的轉變,有助于克服當前評議制度的局限性。
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制度一般有四種類型:單盲評審、雙盲評審、公開評審和發(fā)表后評審。[1]目前,我國學術期刊較多采用單盲評審或雙盲評審方式。單盲評審是指匿名評審人知道論文作者的名字、單位、基金項目等信息;雙盲評審則是指論文作者信息對匿名評審人也是隱匿的。不論是單盲還是雙盲,審稿人信息都是保密的,審稿人不必顧慮作者方面的反饋或其他方面的干擾,從而使得審稿過程更加自主獨立。然而,審稿人匿名也可能產(chǎn)生弊端:一是降低了審稿人的責任感,以致有些審稿人評審時較為馬虎粗率。二是審稿僅獲得經(jīng)濟上的報酬而無法得到其他方面(如工作業(yè)績、榮譽、價值感等)的承認,審稿專家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足。
針對單盲或雙盲評審的弊端,近年來,國際上一些期刊嘗試增加評審過程透明度,采取了公開評審或發(fā)表后評審的方式。公開評審又稱“開放性同行評審”(open peer review,OPR),OPR沒有統(tǒng)一的概念,[2]各學術期刊在操作細節(jié)上有一些差異,但都遵循在評審過程中作者與評審專家身份公開的辦法。目前,國際上eLife、F1000 Research、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以及 BMC 醫(yī)學期刊系列,均采取開放評審方式。[3]公開評審增加了審稿過程的透明度,使得專家在審稿時更加慎重嚴謹,更加注重評價的科學性、公正性和建設性,也使得主觀的個人評語及部分偏見得到克制。有的專家還以被邀請審稿為一種學術榮譽,從而積極參與審稿。然而,公開評審的不足也比較明顯。一是拒審率增加,一些評審專家擔心評審時給予否定性意見會得罪作者,因此拒絕審稿。二是公正性偏差,面對一些學術權威的論文,審稿人一般不敢公開否定;對于大多數(shù)審稿人來說,他們更樂意給出肯定性意見;部分稿件的評審,又會受到人情因素、利益關系的影響。
而發(fā)表后評審,是一些國際刊物如F1000 Research,正在嘗試的另一種審稿方式,但這種審稿方式不太適合中國學術期刊的實際。因為很多科研工作者并不重視發(fā)表后的評審意見,相對而言,他們更注重發(fā)表本身,以及發(fā)表后其他同行在論文中對他們成果的引用和評價。
部分期刊采用了第三方審稿平臺,試圖解決同行評議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國際上正在運營的或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第三方審稿平臺主要有 Rubriq、Axios Review和Peerage of Science。這三個平臺各自的側重點略有不同。[4]但都是由第三方審稿平臺來主持同行評議。對于學術期刊來說,這將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刊物主體性的喪失。期刊讓渡了編輯選擇功能,而自限于出版功能。那么,當?shù)谌狡脚_擁有出版的欲望、資金時,期刊就面臨生存危機。二是第三方審稿平臺的應用,必然導致名刊與普通刊物之間選擇權利的不平等。一篇評審得分較高的論文,必然優(yōu)先選擇名刊。這就導致普通刊物無法通過第三方平臺獲取優(yōu)質稿件。換而言之,依賴于第三方平臺選擇稿件,必然導致學術刊物質量等級的固化。更何況,第三方平臺仍是采用同行評議制度。學術期刊只不過是轉嫁而非從根本上解決了同行評議的問題。
各學術期刊在同行評議制度上的種種探索,共同推進了制度的發(fā)展與改進。然而同行評議步驟較多流程較長、專家審稿時間不易把控、審稿周期不易縮短等局限一直未能克服。而且,同行評議制度還會出現(xiàn)造假和專家判斷失誤等問題。2017年4月20號,施普林格出版社發(fā)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論文,524人涉嫌學術違規(guī)。這些論文被撤回的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5]造假當然是論文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但也反映了同行評議制度存在漏洞。同行評議也會出現(xiàn)評判失誤的現(xiàn)象。評審人出于偏見、學識不足及利益關系等,均有可能對稿件做出錯誤的評判。尤其是前沿學科、交叉學科中的一些論文,更容易被誤判。而一些成果,因其創(chuàng)新程度較高,對傳統(tǒng)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構成巨大挑戰(zhàn),往往會冒犯到評審同行,反倒是那些“精致而平庸”的論文更容易得到評審專家的肯定。
同行評議以專家的專業(yè)素質和信譽為學術的公正保駕護航,是構成學術共同體不可取代的制度。指出同行評議制度的局限,不是要取消同行評議。同行評議涉及的四大主體即作者、審稿人、讀者、編輯都普遍認可同行評議制度。然而,同行評議制度之所以有局限,其內(nèi)在的原因是學術期刊對審稿專家的約束是一種軟性約束,審稿人更多的是出于學術良知和責任感在從事審稿工作,而非是硬性工作要求。評審工作只是審稿人的額外任務,編輯無法判斷評審專家的意愿與學術期刊編輯部是否一致,在不一致時也無法制衡糾偏。編輯部對審稿專家除酬金之外的激勵手段有限。因此,改進同行評議制度的關鍵應當是增加同行評議制度中的責任感落實。責任感的落實有兩個途徑,一是設法增加專家的責任感,二是學術期刊質量的責任人——編輯參與同行評議。
我國《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令第31號)第三章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期刊出版實行編輯責任制度”。《關于嚴格執(zhí)行期刊“三審制”和“三校一讀”制度保證出版質量的通知》(新出報刊[2001]142號)也指出:“期刊出版應堅持責任編輯制度?!睂τ趯W術期刊而言,責任編輯對學術論文質量負有制度責任。所以,責任編輯應當一方面強化自身在同行評議制度中的責任和能力擔當,一方面努力在制度安排和具體工作中增強專家的責任感。這是解決同行評議局限性的可行途徑。
這就需要學術期刊編輯進行角色的新定位,新定位應以克服同行評議局限性為目標,努力重新建構編輯工作重心、發(fā)展編輯的業(yè)務能力(特別是稿件評議能力)。隨著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編輯得以從許多日常事務(如稿件登記、排版、校對等)中脫身而出,這為編輯重新構建工作重心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相對于專家,責任編輯參與同行評議有優(yōu)勢:1. 編輯接受期刊編輯部的管理,編輯對學術論文質量負有責任,其審稿行為必然受到更多的激勵、約束與監(jiān)督。2. 編輯的視野比較開闊,對所負責的各個學科一般都有所涉獵。3. 編輯審稿時,也會對學術論文的形式,如邏輯結構、語言、格式等進行審查。4. 編輯不僅對單篇的學術論文負責,他還能將論文放在所有的投稿論文中加以比較和綜合考慮。5. 編輯與作者的溝通渠道更為順暢。這些特點和優(yōu)勢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同行評議制度的局限性。
當然,編輯同專家比起來,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精深。對于期刊社而言,編輯的數(shù)量很難一一對應期刊所涵蓋的各學科。因此,倡導編輯角色新定位,不是主張取消同行評議,而是提倡以編輯為主體深度參與到同行評議中,使編輯和專家良性互補、有機互動。
以克服同行評議制度局限性為目標的編輯角色新定位,是在傳統(tǒng)編輯職責合理延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強調編輯在同行評議制度中的責任擔當,確立其在同行評議制度中的主導性,增強其對同行評議事務的參與能力,并深化其參與程度。
傳統(tǒng)的責任編輯,主要負責稿件的初審、編輯和付印樣的通讀等工作。責任編輯的日常工作是對稿件的內(nèi)容、體例、語言、文字進行編輯加工,防止和消除各種技術性差錯或原則性差錯。責任編輯還負責對版式設計、排版、校對、印刷等各個出版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督,以保證期刊出版質量。責任編輯可謂“重任在肩”。然而從同行評議制度的建設與完善的角度看,學術期刊責任編輯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政治把關責任。一般情況下,學術論文都遵循科學規(guī)范、探討科學問題,較少會出現(xiàn)大的政治性問題。但是,因為學術研究涵蓋的領域寬廣,可能會有作者在一些全局性問題的政策性把握上有所不足,對一些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方面的內(nèi)容缺乏足夠敏感,也有的論文在政治語言表述上過于隨意,甚至還可能存在一些不易查覺的立場偏差,這都需要編輯把好政治關。2. 知識和文字把關責任。學者往往對于某一領域有著精深的研究,但也可能“一葉障目”,對學科領域之外的基礎知識掌握不足、運用有誤。而有的學者專業(yè)成果突出、語文素養(yǎng)欠缺,論文語言表述不夠準確、簡潔、規(guī)范。這都需要編輯加以發(fā)現(xiàn)并改進。3. 論文學術出版規(guī)范把關責任。學術規(guī)范是學術研究的生命。近年來,一些學術期刊在經(jīng)濟利益的驅動下,放松審核把關責任,導致學術期刊出版的不良局面,學術期刊編輯應當自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嚴把學術質量關。對于擬發(fā)表的論文,應當嚴格執(zhí)行學術出版規(guī)范和國家相關質量標準,打造學術精品,為維護學術期刊出版的良好生態(tài)盡一份責任。
在編輯角色新定位中,編輯應當主導同行評議流程。同行評議流程的主導,涉及以下方面:1. 稿件處理系統(tǒng)的設計。利用計算機技術構建合理的審稿系統(tǒng),以甄別核實作者的身份、篩選論文的選題、進行學術不端檢測、輔助審稿。2. 稿件初審階段。根據(jù)來稿,進行論題選擇;判斷稿件是否存在政治、法律問題;審查稿件的內(nèi)容質量、邏輯結構、語言表達及排版格式等。3. 稿件送審階段。制訂簡明扼要的審稿指南、結構化的審稿表格等,幫助專家提高審稿效率,引導專家公正審稿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針對稿件的專業(yè)內(nèi)容,匹配審稿專家人選、人數(shù);把控審稿時間和節(jié)點,加強專家的聯(lián)系與互動。4. 稿件審回階段。對專家的審稿意見進行把關,審稿意見有缺陷的,要及時聯(lián)系審稿專家或更換審稿專家;不同專家審稿意見有分歧時進行裁決與評判;審稿意見及時反饋作者,耐心處理作者的申辯;對論文的修改意見要清晰具體,設定合理的修改時限,加強與作者讀者的溝通。5. 論文發(fā)表后,既向審稿專家反饋論文的二次轉載、引用、評價、獲獎、影響因子等情況,也積極通過新媒體,向數(shù)據(jù)庫、文獻轉載機構及相關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進行宣傳推介等。6. 追蹤學術前沿、了解新的技術手段,與讀者、作者、審稿專家和期刊界同行保持密切聯(lián)系,不斷改進完善同行評議流程。
編輯角色新定位中的強化編輯的責任擔當、主導同行評議流程,是為了實現(xiàn)對同行評議的深度參與,從而克服同行評議制度局限性。而要實現(xiàn)深度參與,對編輯的素質能力尤其是審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只有擁有良好的審稿能力,才能切實地擔負起稿件的政治、知識、文字和學術出版規(guī)范的把關責任,才能對同行評議流程有主導能力。學術期刊同行評議流程中的稿件初審階段編輯對稿件論題的選擇、對稿件學術質量的審查,在稿件送審和審回階段中,匹配審稿專家、對專家審稿意見把關、向作者反饋審稿意見等,都對編輯的審稿能力提出了直接的要求。而制訂審稿指南、把控審稿節(jié)點、以及審稿流程改進等,也需要編輯審稿能力的有效支撐。編輯的審稿能力,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豐富的學科知識儲備。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儲備是判斷稿件質量的背景知識,知識儲備除涵蓋學科專業(yè)領域內(nèi)的理論、概念、技術、研究方法、學術史等外,也應對相關相鄰學科的基礎知識有所涉獵。2. 嚴謹?shù)膶W術思維能力。編輯的學術思維能力包括對學術問題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評價能力,表現(xiàn)為對學術論文涉及的概念、證據(jù)、方法、標準的全面判斷。3. 敏銳的學術前沿感知能力。學術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于學術前沿的追蹤。學術前沿代表著學術研究的趨勢與方向,只有對學術前沿有敏銳的感知能力,才能清晰完整判斷學術論文的內(nèi)容和方法是否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才能對學術論文的價值有一個全面合理的評估。學術前沿不同于研究熱點,有一定的隱蔽性,要密切追蹤,需要編輯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及時廣泛的科技信息收集渠道以及對于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的能力。
要實現(xiàn)編輯角色的新定位,需要學術期刊及學術期刊主管部門從精神層面和制度層面加以促進鼓勵。如要落實編輯的責任擔當,學術期刊或學術期刊主管部門應當在加強編輯職業(yè)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制定相關政策,提升編輯地位,對編輯在學術共同體中的地位給予充分認可,并給予相應的權利和待遇,對于具備意愿和能力主導學術期刊同行評議制度的編輯要積極鼓勵,從而激發(fā)編輯的職業(yè)榮譽感、歸屬感和責任感。同時,對編輯的職業(yè)責任進行界定、細化,形成監(jiān)督、制約和激勵機制。
同行評議是構成學術共同體的重要基礎,也是學術期刊健康發(fā)展的制度保障。然而長期以來,學術共同體對于同行評議制度中的核心工作——審稿卻重視不足。審稿人的評議意見不被視為學術成果,而且審稿人經(jīng)常由于匿名而無法出現(xiàn)在學術視野之中,審稿人不能通過審稿活動為自己帶來論文發(fā)表、課題申報、職稱晉升乃至學術榮譽等直接利益。而目前就編輯工作來說,審稿作為一種勞動成果,也往往未能在職稱、業(yè)績、績效、榮譽等方面得到充分肯定。比如出版行業(yè)在職稱評定時,對編輯出版學論著有一定要求,對編輯審稿的勞動付出和取得成果關注過少。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重心之一是審稿,其審稿能力是職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表征;其所負責的稿件所獲得的學術影響力,也應當看作編輯業(yè)務的成果體現(xiàn)。在績效方面,有的期刊衡量編輯的工作量,是看其責編論文的數(shù)量,而忽略了編輯刪繁汰冗、披沙揀金的精力投注。因此,包含學術期刊社在內(nèi)的學術共同體要切實鼓勵編輯深度參與審稿工作乃至主持同行評議流程,并給予充分支持、適當監(jiān)督和及時評價。
就能力拓展而言,編輯應當在傳統(tǒng)的編輯素養(yǎng)之外,增強同行評議參與能力尤其是審稿能力。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努力:
只有深度融入學術共同體,擁有了學術共同體的“在場感”,才能追蹤學術前沿了解學科熱點,才能在審稿時做到成竹在胸,從學術發(fā)展的大背景來評判審閱論文的價值與意義;也才能在碰到審稿疑問時,有方向性地請教相對應的專家。
要深度融入學術共同體,就要加強與編委會成員、行業(yè)學會、重點科研機構的聯(lián)系,還要積極參加學術會議,經(jīng)常閱讀所關注學科的重要期刊。融入學術共同體,固然有擴充人脈、培養(yǎng)感情的作用,但最主要的應當是獲取學術信息,應重點關注各學科近期主要的研究領域和研究重點、最新的研究進展與范式變遷,對學界中堅的研究成果與學術新人的研究狀況也要及時了解。獲取學術信息時,要注意取舍,因為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價值。同時,獲取學術信息也要注意時間成本。有的學術會議不必參加,設法取得會議手冊和會議論文集即可;有的學術期刊不必精讀,瀏覽目錄和摘要即可。掌握充分的學術信息,是職業(yè)審稿人進行學術評議的必備“武器”。
編輯學者化是一個“老話題”。這里的“學者化”,不限于指出版編輯學的研究,而是指編輯應當從事一個具體的學科領域的研究。編輯向學者的身份轉化,不僅意味著學術共同體的深度融入,同時也是工作必備素養(yǎng)的提升過程。編輯既是審稿人也是學者,那么他在審稿時:1. 因為自身從事學術研究,所以對學術研究的甘苦就有更深切的體察,對學術研究也能懷有敬畏之心,在評議論文時能換位思考,不會自以為對論文有生殺予奪之權力而起驕慢之心。2. 學術研究是立足學術前沿的創(chuàng)新,學者化的編輯必然對前沿和創(chuàng)新更加敏銳。3. 編輯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鍛煉了理論與思辨能力,對學術研究的理解更加深入,通一曉百,能夠較順利地理解其他學科論文稿件的長短處所在。4. 編輯有學者的背景,對論文提出的修改意見會更貼合研究實際,更利于作者修改提高。5. 編輯的學術素養(yǎng),會使他對學術不端行為有相當警覺。
編輯學者化,除了要遵循學者成長的共同規(guī)律之外,還應當注意適當縮小研究領域,不宜分散精力。要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選定研究方向。編輯在培養(yǎng)學術專長的同時,對于其他學科要有同理之心,不宜陷入偏狹。同時,本職工作是編輯的立足點,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編輯能力的一部分,編輯應當在學術研究能力與編輯的其他能力上取得平衡。
審稿是編輯職業(yè)新定位中的核心工作,編輯必須具備合格的審稿能力。與專家相比,編輯審稿的專業(yè)范圍較廣,經(jīng)常要面對自己專業(yè)以外的稿件。因此編輯在審稿能力上與專家有所區(qū)別。編輯應具備對稿件進行政策法規(guī)、科學倫理、誠信規(guī)范等方面審查的能力。而面對自己專業(yè)以外的稿件,編輯要有立足學科常識,對論文從理論框架、論證方法、邏輯結構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
因此,編輯在日常學習工作中,要重視政策法規(guī)、哲學、科學學、學術史的學習,也要注重養(yǎng)成理性的思辨能力。閱讀和研究專家審稿意見也是提升編輯審稿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6]編輯可以利用在學術期刊工作的便利,取閱近年來的專家審稿意見并加以揣摩,研究專家審稿的思路、角度和方法。也可以針對特定論文,寫出審稿意見,再與專家的審稿意見進行對比,體會區(qū)別與差距。
對于學術期刊編輯角色新定位的倡導,旨在改進同行評議制度。角色新定位的內(nèi)在,是強化編輯的責任擔當,倡導編輯對同行評議流程的主導,主張編輯業(yè)務能力的拓展。當然,編輯對同行評議制度的深度介入,是一種學術權力行為,必須受到監(jiān)督與制約。編輯要以“學術為天下公器”的精神,保持對學術的敬畏之心,既要當仁不讓、也要謙虛謹慎。學術期刊也應當建立相應的制度,將編輯審稿的工作置于主編、編委、審稿專家、作者、讀者的監(jiān)督之下,將同行評議流程盡量透明化、可預期化,并實行留檔管理,以便事后監(jiān)督。強化監(jiān)督的同時,也要強化對編輯的業(yè)績評價。將發(fā)表后的論文質量與影響力做為編輯業(yè)績評價的主要指標,并將業(yè)績評價與學術榮譽、薪酬福利、職稱職務晉升等相聯(lián)系,從而進一步引導、促進和規(guī)范編輯職業(yè)的發(fā)展,進而推進同行評議制度的完善,為學術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釋:
[1] 王志娟、法志強、郭洪波:《科技期刊同行評議形式的不足與完善》,《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年第2期。
[2] EMILY F,“Defining and characterizing open peer review: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ofScholarlyPublishing,vol.44,no.4(2013),pp.311.
[3] 胡克興、劉 徽、盧 珊等:《開放科學環(huán)境中的科技期刊同行評議研究》,《編輯學報》2019年第6期。
[4] 黃 歷:《第三方審稿平臺及其在國內(nèi)科技期刊領域實施的可行性》,《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年第1期。
[5] 央視網(wǎng):《國際權威期刊撤銷大量造假論文:“同行評審”造假107篇論文被撤》,2017年4月30日,http://news.sina.com.cn/w/2017-04-30/doc-ifyetstt4001862.shtml,2019年10月23日。
[6] 金順愛:《學術期刊專家審稿意見的利用與管理》,《編輯學報》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