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澗
(重慶西部人力資源有限公司,重慶400054)
《白居易集》卷三四有《天寒晚起引酌詠懷寄許州王尚書汝州李常侍》(以下簡稱“《寄許州王尚書汝州李常侍》”)詩。詩云:
葉覆冰池雪滿山,日高慵起未開關(guān)。寒來更亦無過醉,老后何由可得閑?四海故交唯許汝,十年貧健是樊蠻。相思莫忘櫻桃會,一放狂歌一破顏。原注:櫻桃花時,數(shù)與許、汝二君歡會甚樂。
詩題“許州王尚書”,即王彥威。唐文宗開成三年(838 年)七月,以衛(wèi)尉卿分司東都王彥威為檢校禮部尚書、許州刺史,充忠武軍節(jié)度使。故朱金城先生系此詩開成三年洛陽作[1]。此說現(xiàn)已基本得到學(xué)界的認同。然詩題中“汝州李常侍”為誰,朱先生未置一詞。1996 年,陶敏先生大作《全唐詩人名考證》出版,始疑“汝州李常侍”為李仍叔。其考證云:“開成三年春,白與李仍叔同賞櫻桃花,與注稱‘櫻桃花時,數(shù)與許、汝二君歡會甚樂’合?!保?]陶說雖具卓見,然無實據(jù),影響受限。郁賢皓先生《唐刺史考全編》引陶說,著李仍叔開成三年任汝州刺史,然又于其名下加一問號,以示懷疑[3]725。謝思煒先生校注此詩,即明言“未詳”[4]2618。因此,要考索“汝州李常侍”之名諱,尚待新文獻的發(fā)現(xiàn)。令人欣慰的是,近年,隨著崔遂墓志及妻趙氏墓志及其它相關(guān)墓志的相繼出土,為這一問題的完全解決提供了信實的證據(jù),李仍叔生平事跡也得到了更多的發(fā)掘。
崔遂妻趙氏墓志,原題為《唐故秘書省秘書郎博陵崔公(遂)夫人天水趙氏墓志銘并序》。近年出土,具體時地不詳。志文19 行,行字數(shù)不等。正書。志長、寬53 厘米。志主外孫張持撰。志云:
夫人諱,字,天水人。曾大父。大父珽,隴州司馬,贈太子賓客。父惠伯,位官挫豪右,有干扄之稱。累遷至河中觀察處置等使,贈工部尚書。娶夫人河?xùn)|裴氏,夫人實裴氏出。幼而婉敏,滋味琴書,以靜縝情,不貳于性。嘗聞工部公曰:“非盛德之士,不可以歸吾女?!奔貢t,始見而喜,吾得其選矣。未及笄,將讬之……生子二人、女八人,皆夫人教,為子為婦,不忝前修。
元和末,茹泣言于親族曰:“吾之苦,終天不疏,以眾妙之門,虛無為尚??梢赃z情舍物,將緩余齒?!蹦擞陂L安設(shè)醮,授箓臮畢法,因其兄守隰迎于官。自戊申甲子生,以己未甲子閏月朔薨于刺史之署。第六婿汝州刺史隴西李公,豐仁阜義,自卜宅至于窆,皆給俸錢,商孫繼宗主其事。卜其年十一月六日吉,墳于秘書公塋之舊原[5]。
天水趙氏,唐世為望族。《元和姓纂》卷七天水西縣趙氏:本道生思謙、琮、。,義王之友;生懋伯,河南尹。岑仲勉先生校云:“’,庫本作‘珽’……舊紀一一,大歷十四年三月,河中少尹趙惠伯為河南尹??柬福藶榱x王友,義王以開元十三年封,下去大歷末不過五十余年,則懋伯、惠伯應(yīng)時代相當(dāng),殆同一人”[6]。今據(jù)墓志,趙當(dāng)作趙珽?!杜f唐書·德宗上》:建中二年(781年)正月丁亥,“以河南尹趙惠伯為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隰都防御觀察使”[7]328。與墓志所載相吻。夫人戊申甲子生,蓋生于唐代宗大歷三年(768 年)十一月。己未甲子閏月朔卒,則卒唐文宗開成四年(839 年)閏正月一日①,享年七十二。夫人及笄之年嫁與秘書郎崔遂,生二子八女,其“第六婿汝州刺史隴西李公,豐仁阜義,自卜宅至于窆,皆給俸錢”。知開成四年初汝州刺史為夫人第六女婿“隴西李公”。然此人名誰?志無明文。而趙氏之夫崔遂墓志,恰有明確記載。崔遂墓志,原題為《唐故秘書省秘書郎博陵崔公(遂)墓志銘并序》。2002 年冬,出土于洛陽市伊川縣馬營村,青石質(zhì),長49 厘米、寬48 厘米,行楷書26 行,行25 字。崔遂元和六年(811 年)正月十三日卒,同年四月九日葬,享年五十七。“前鄉(xiāng)貢進士李仍叔纂?!敝驹?“夫人天水趙氏,撫領(lǐng)二子八女,行母儀喪禮,未嘗不相合于古之人所尚禮度。公前年許仍叔婿第六女,雖未得近吉日,覺留愛在情,故序墓銘以云”[8]。證知“第六婿汝州刺史隴西李公”,當(dāng)即李仍叔,開成四年初在汝州刺史任。由此可見,白居易《寄許州王尚書汝州李常侍》詩題之“汝州李常侍”,必即李仍叔。陶敏先生的推斷是正確的。開成三年春,櫻桃花開,白居易與王彥威、李仍叔相游甚歡。其年七月,王彥威出刺許州;約在同時,李仍叔也由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檢校散騎常侍、出為汝州刺史。是年冬,白居易有《寄許州王尚書汝州李常侍》詩,憶春日櫻桃歡會。次年閏正月一日,崔夫人趙氏卒于隰州,同年十一月六日葬于河南縣伊汭鄉(xiāng)。其時,李仍叔在汝州刺史任,“自卜宅至于窆,皆給俸錢”,竭盡半子之孝。
李仍叔其人,兩《唐書》無傳?!度圃姟贰度莆摹肺匆娮髌肥珍洝!短莆睦m(xù)拾》存文一篇,新出佚文四篇。其生平履歷及與白居易交游,根據(jù)傳世文獻及新出石刻材料,可大略考知。
檢《新唐書》卷七〇上《宗室世系上》蜀王房(亦稱渤海王房):蜀王李湛子渤海王奉慈,長子眉州刺史義節(jié),生延州別駕振。振第四子都官郎中嗣瓌,生宗正卿栻。栻子“宗正卿仍叔,字周美,初名章甫”[9]2041。此宗正卿李仍叔字周美,即與白居易交游者,為武德元年(618 年)六月封渤海王奉慈五代孫。徐松《登科記考》列為元和五年(810 年)進士[10]。前引《崔遂墓志》,元和六年四月九日立,署“前鄉(xiāng)貢進士李仍叔纂”。2000 年陜西省華縣梁西村出土《唐故京兆田君(占)墓志銘并序》,志主元和六年五月廿九日卒,亦稱“前鄉(xiāng)貢進士李仍叔撰”[11]。從兩方墓志的署名看,李仍叔元和六年前已進士及第。因此,《登科記考》謂李仍叔大和五年進士及第,應(yīng)該是可信的。
李仍叔入仕之途,與中晚唐不少文士一樣,也是先應(yīng)使幕之聘,以作進身之階。其自撰《唐渤海王五代孫陳許溵蔡觀察判官監(jiān)察御史里行李仍叔四歲女德孫墓志銘并序》云:“女生元和乙未歲七月廿日,亡戊戌歲七月十八日于同州內(nèi)城官舍?!褪晡煨缙咴鹿镂此坟テ呷占河?,仍叔撰文”[12]。李仍叔元和四年娶崔遂第六女。志稱德孫“姓李氏,生崔氏”,知其為崔氏所出。元和十三年(818 年)七月,李德孫卒葬時李仍叔官陳許溵蔡觀察判官,為許州刺史、忠武軍節(jié)度使馬總幕佐[13]。此后,一直供職幕府。因在幕府“臨事敢言,當(dāng)官能守”,長慶初,為宰相王播等人舉薦,升朝任右補闕。白居易有《辛丘度可工部員外郎李石可左補闕李仍叔可右補闕三人同制》。據(jù)謝思煒先生考證,制作于長慶元年十月至二年三月間[14]。白居易長慶元年十月十九日任中書舍人,次年七月,除杭州刺史。唐置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與李仍叔所任從七品上之右補闕一樣,俱為中書省屬員,同為扈從乘輿之官。兩人此時相識,是再自然不過之事。白居易《寄許州王尚書汝州李常侍》詩稱兩人“故交”,顯然兩人相識已久。因此,白居易與李仍叔交游之始,當(dāng)不晚于此時。
寶歷元年(825 年),李仍叔在京任水部郎中。正月十日,皇族虢王元鳳五代孫李濟卒,李仍叔為撰墓志。其《唐故宗正少卿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李公(濟)墓銘并序》(寶歷元年閨七月十九日),撰者一行題作“通直郎守尚書水部郎中賜緋魚袋李仍叔撰”[15]。是時宰相李逢吉當(dāng)權(quán),與同列族人李程不協(xié),八月,李仍叔挑撥袁王府長史武昭欲刺宰相李逢吉而成獄。十月甲子,“武昭杖死,李仍叔貶道州司馬”[16]。而據(jù)《冊府元龜》卷一五三所載詔敕:“前水部郞中李仍叔,可道州司馬,待服闕赴任”[17]②。知李仍叔時在喪期,貶逐時并未立即赴任。
大和元年(824 年)六月,長慶初提拔李仍叔升朝者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王播再入為相。二年二月,白居易任刑部侍郎。三月,劉禹錫入朝,任主客郎中,兼集賢殿學(xué)士。次年春,白居易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四年正月,王播暴卒。五年冬,劉禹錫出為蘇州刺史。而此時李仍叔服除,之后不久,也在京任職。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倉部郎中有李仍叔,其后依次為奚敬玄、趙真齡、陸簡禮和鄭魴[18]。根據(jù)鄭魴等人的任職年限,可以大致推知李仍叔出任倉部郎中的時間。陳商《唐故尚書倉部郎中滎陽鄭府君(魴)墓志銘并序》(大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除權(quán)知江州刺史?!瓕ひ詡}部郎中徵赴闕,至池州感疾,大和八年八月廿四日終于旅館,享年五十八”[19]。證知鄭魴大和八年八月由江州刺史遷倉部郎中③,卒于歸闕途中。鄭澣《唐故金紫光祿大夫守司空致仕贈司徒相國趙公(宗儒)墓志銘并序》(大和七年二月廿六日):大和六年九月二日卒,春秋八十七?!八米诱纨g,前倉部郎中”[20]。志稱“前倉部郎中”,知倉部郎中乃趙宗儒卒時真齡所任之官。則趙真齡大和六年九月前在任。趙真齡之前尚有奚敬玄一任。由此可知,李仍叔任倉部郎中之時,約在大和三年前后。其時,白、李兩人俱在長安,當(dāng)又晤面。李仍叔為倉部郎中,或許又是出于王播的舉薦。劉禹錫與王播同門,兩人過從甚密。李仍叔與劉禹錫的相識,可能也在此時。
大和五年(831 年),白居易任河南尹。李仍叔任某官,也在洛陽。李仍叔《唐故河南縣丞安定皇甫君(弘)墓志銘并序》:“大和五年,選授河南縣丞。六年五月四日,歿于東都崇業(yè)坊私第,享年六十一?!钊允逵着c公游,至今之日,中間曠阻,未嘗彌年,得諳行實,敢志于石”[21]。皇甫弘大和五年任河南縣丞,為河南尹白居易屬吏。李仍叔撰此志時署“朝議郎、守太子左庶子、武騎尉、賜緋魚袋李仍叔撰”。知撰此墓志時在長安任太子左庶子。志稱“中間曠阻,未嘗彌年”,蓋謂兩人隔絕未滿一年。證知李仍叔大和五年秋冬在東都任職。次年春,白居易送李仍叔歸闕。白居易《履信池櫻桃島上醉后走筆送別舒員外兼寄宗正李卿考功崔郎中》(《白居易集》卷二九)詩云:“櫻桃島前春,去春花萬枝。忽憶與宗卿閑飲日,又憶與考功狂醉時。歲晚無花空有葉,風(fēng)吹滿地乾重疊。踏葉悲秋復(fù)憶春,池邊樹下重殷勤。今朝一酌臨寒水,此地三回別故人。櫻桃花,來春千萬朵,來春共誰花下坐?不論崔李上青云,明日舒三亦拋我?!薄笆鎲T外”為舒元輿。詩作于大和七年秋末冬初舒元與由洛陽赴京任尚書郎之時(朱金城《白居易年譜》)?!叭ゴ骸痹圃疲@指大和六年。“宗正李卿”,即李仍叔。“考功崔郎中”,即崔龜從。詩稱“此地三回別故人”,蓋送舒元與、崔龜從、李仍叔三人。知大和六年春白居易在洛陽送李仍叔入京。疑李仍叔此時奉詔入京,即出任左散騎常侍。詩稱“與宗卿閑飲”,可見兩人相處甚恰,而李仍叔所任東都之官,疑為分司之類的閑職。白居易另有《認春戲呈馮少尹李郎中陳主簿》(《白居易集》卷二五)、《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兼酬所贈》(《白居易集》卷二七)詩。朱金城、謝思煒先生俱謂大和五年洛陽作[4]2024-2025,2160。其“李郎中”之名,歷來注家均未詳?!堆┮瓜怖罾芍幸娫L兼酬所贈》詩云:“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情鶴氅人?!憋@然兩人交情極深。今知李仍叔大和五、六年在洛陽,此前又曾任倉部郎中。時地、官銜俱合,則此“李郎中”很可能就是李仍叔。不久,李仍叔再上“青云”,出任掌皇九族六親屬籍之宗正卿。舒元輿已由洛陽赴京任尚書郎,白居易作詩送別舒元輿,兼寄宗正卿李仍叔和考功郎中崔龜從,追憶兩人在洛陽相游的閑暇時光。大和八年七月“辛酉,定陵臺大雨,震東廊,廊下地裂一百三十尺,詔宗正卿李仍叔啟告修塞”[7]554。十二月,李仍叔改任湖南觀察使[7]556。次年八月,為盧周仁所代[3]2421。是年末或開成元年初,入職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此時的洛陽文壇,詩人薈聚,群星璀璨。除了擔(dān)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的白居易外,開成元年秋,劉禹錫也因足疾,由同州刺史,改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太子賓客雖貴為正三品,但分司東都,卻系閑職。白居易屢有詩與李仍叔、劉禹錫、裴度、李紳、王彥威等人唱和,賦詩詠懷,相聚甚歡。白居易《洛陽春贈劉李二賓客》(《白居易集》卷二九)詩,詩作于開成二年。又有《洛下雪中頻與劉李二賓客宴集因寄汴州李尚書》(《白居易集》卷三四)詩。劉禹錫亦有《和樂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書》(《全唐詩》卷三六〇)詩。汴州李尚書,即李紳。兩詩詩中之李賓客、劉賓客,俱謂李仍叔、劉禹錫。白居易又有《開成二年三月三日河南尹李待價以人和歲稔將禊于洛濱前一日啟留守裴令公,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賓客蕭籍、李仍叔、劉禹錫……等一十五人合宴于舟中?!猿考澳?,簪組交映,歌笑間發(fā),前水嬉而后妓樂,左筆硯而右壺觴,望之若仙……晉公首賦一章,鏗然玉振,顧謂四座,繼而和之。居易舉酒抽毫奉十二韻以獻》詩(《白居易集》卷三三)。裴令公即裴度。李仍叔、劉禹錫之職銜,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古抄殘卷《白氏文集》卷六六載作“太子賓客李仍叔、太子賓客劉禹錫”[22]。劉禹錫亦有《泛洛禊飲各賦十二韻》(《全唐詩》卷三六二),記聚會之盛。白居易又有《櫻桃花下有感而作》(《白居易集》卷三六),原注:“開成三年春李周美賓客南池者?!痹娫?“藹藹周美宅,櫻繁春日斜。一為洛下客,十見池上花。爛熳豈無意,為君占年華。風(fēng)光饒此樹,歌舞勝諸家。失盡白頭伴,長成紅粉娃。停杯兩相顧,堪喜且堪嗟。”《河南志》京城門坊街隅古跡:“北履信坊,……太子賓客李仍淑(叔)宅,宅有櫻桃池,仍淑(叔)嘗與白居易、劉禹錫會其上”[23]。劉禹錫也有《和樂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中賞櫻桃花》(《全唐詩》卷三五五)詩。周美,即李仍叔字。證知開成三年春李仍叔仍在太子賓客任。是年七月,王彥威由衛(wèi)尉卿分司東都出刺許州。約在同時,李仍叔也由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出為汝州刺史。同年冬,白居易有《寄許州王尚書汝州李常侍》詩。劉禹錫也有《和陳許王尚書酬白少傅侍郎長句因通簡汝洛舊游之什》(《全唐詩》卷三六一)之作。開成四年,岳母趙氏歸葬河南,李仍叔仍在汝州刺史任。
會昌三年(843 年),李仍叔再為宗正卿。是年二月,憲宗女太和公主遠嫁回鶻得還,改封安定大長公主。“詔宗正卿李仍叔、秘書監(jiān)李景方告景陵”[9]3668。至遲在會昌五年,李仍叔又由宗正卿出任福建觀察?;矢Ψ洞筇乒矢=ǖ戎荻紙F練副使監(jiān)察御史里行安定皇甫府君(簡)墓志銘并序》:“李仍叔自大宗正出福建觀察,嘗知其清能,辟為都團練判官,奏監(jiān)察御史里行?!詴甓率呷諉⑹肿阌诟V莨偕?,春秋五十九?!^察使李公,爾之內(nèi)兄也。俾軍將護喪兼辟道路費用之宜。以其年十一月二日窆于洛陽縣淸風(fēng)鄉(xiāng)兵曹府君墓側(cè)”[24]?!坝^察使李公”即李仍叔。證知會昌六年,李仍叔尚在福州觀察使任。而同年八月,一代詩人白居易終于洛陽,享年75 歲。
綜上所述,白居易與李仍叔至遲在長慶初已訂交?,F(xiàn)存白居易詩歌,至少七首是與李仍叔的酬唱之作。在兩人長達二十幾年的交游過程中,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是真正的“故交”摯友。而李仍叔與劉禹錫等人也過從甚密。因此,進一步弄清李仍叔的生平和履歷,對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研究有著重大的意義。
注釋:
①檢陳垣《二十史朔閏表》,是年閏正月甲申,非甲子。
②李仍叔貶逐之事,又見《舊唐書》卷一六七《李逢吉傳》《冊府元龜》卷九三四《總錄部·告訐》。其貶逐之日,《通鑒》作十月甲子,二十五日?!对敗纷魇辉录鬃印0词悄晔辉赂缢?,無甲子?!对敗氛`。
③鄭魴大和八年為倉部郎中,又見《唐故盧氏(后閔)亡室鄭夫人(嫮)墓銘并序》,載胡戟`榮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 年,第85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