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忠強,李 鴿
(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周恩來在其“豐富的讀書實踐”[1]當中形成了體系完備、內(nèi)涵深刻的讀書思想。他除了主張讀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法外,還強調讀書要遵循科學的原則。本文主要依據(jù)《周恩來年譜》《周恩來選集》等資料的相互對照,從讀書目的、讀書方法和讀書原則等三個方面對周恩來的讀書思想作出盡可能詳盡地考證和梳理,以饗學界同仁。
讀書目的是讀書活動的方向性要素,是充分發(fā)揮主觀意識指導實踐作用的集中體現(xiàn)。確立積極的讀書學習目的,不僅可以達到指引讀書主體自覺學習的效果,而且可以為其讀書學習實踐之持續(xù)開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思想動力。
確立明確而積極之讀書目的是周恩來讀書思想的首要內(nèi)容。總體而言,周恩來所踐行和倡導的讀書目的,是以提升個人能力為起點,以指導實踐活動為目標,最終升華成為實現(xiàn)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奉獻終生的家國情懷。
通過讀書增長才識進而推動個人能力提升是周恩來讀書目的中第一層次的價值訴求。他不僅注重通過讀書獲取個人發(fā)展動力,而且不斷號召廣大青年人及社會各界人士重視讀書對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關鍵作用。
1.革命能力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周恩來強調讀書求知有助于提升廣大青年的革命斗爭能力。1919年7月21日,《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報》出版,周恩來作為主編在其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社論文章《革命、革心》,勉勵“革命青年”要積極通過刻苦讀書自覺改造自己的思想,繼而才能達到“改造舊社會的目標”。[2]321939年1月7日,周恩來受邀赴重慶聯(lián)立高級中學為青年學生講話,他強調在偉大而關鍵的抗戰(zhàn)時代每一位青年學生都應努力讀書、增長才識,在革命洪流中最大程度實現(xiàn)人生價值,并呼吁廣大青年要“努力學習,學習,再學習!”[2]4311949年5月7日,周恩來號召青年們自覺學習毛澤東在不懈求知中取得進步的“上進精神”、在實事求是中穩(wěn)步前進的“踏實態(tài)度”、在系統(tǒng)學習中“拓寬視野”的讀書方法,最終通過刻苦讀書,實現(xiàn)個人的自我價值。[2]825
2.建設能力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呼吁青年學生通過讀書提高自身的建設能力。1953年5月24日,周恩來在工作之余“視察北京一○一中學”[3]303時對青年學生表達了刻苦讀書以待日后“多多貢獻”[3]303建設的殷切期望。1957年3月24日,在杭州市群眾大會上作報告時,周恩來提出廣大青年學生必須“珍惜大好時光讀書學習”,以提高“自身文化、科技水平”[4]29為目標。1957年5月2日,周恩來受邀為《天津青年報》題詞,指出青年學生要自覺將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一方面要刻苦讀書以增長知識才干,另一方面要熱愛勞動以提升本領技能,培養(yǎng)“熱愛祖國、艱苦樸素、吃苦耐勞”[4]39的優(yōu)秀品質。1963年7月22日,在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yè)生中報告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時,周恩來提出青年要秉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4]567的終身學習態(tài)度,恪守在“書本中學習、在群眾中學習、在實踐工作中學習”[4]567的謙虛之風,要努力掌握包括“文學、哲學、農(nóng)業(yè)、自然科學、文藝等基本知識”[4]567,以拓寬視野。
周恩來踐行和倡導之讀書目的以追求個人能力提升為起點,繼而發(fā)展到以讀書活動中獲取的真理性知識指導社會實踐科學而有效地開展。
1.革命實踐
周恩來與其他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一樣,自幼親身目睹和經(jīng)歷了處于半殖民半封建狀態(tài)下的中國遭受西方帝國主義的肆意侵略和封建勢力的百般迫害,因而他在年少時便立志與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作堅決斗爭。以十月革命為轉折點,他們得以接觸最新的思想潮流,知識體系得以更新轉換,紛紛求知若渴地在讀書中吸取指導革命實踐的真理。
1918年2月11日,周恩來在自己的日記中立志要通過讀書學習做20世紀的新國民,并決心“想要想比現(xiàn)在還新的思想”,“學要學離現(xiàn)在最近的學問”。[2]251919年7月12日,周恩來起草的《〈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報〉發(fā)刊旨趣》指出,讀書求知是跟上“時代思潮”的重要途徑,有此覺悟的人才能“適應”新的時代“洪流”。[2]321939年,為提升黨員的革命理論水平以加強黨組織建設,周恩來親自部署中共中央南方局開展黨員訓練班工作,學習內(nèi)容以研讀“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社會發(fā)展史為基礎”,[2]439并緊密結合當時國家政治形勢分析黨的方針任務等,有效豐富了廣大黨員的理論知識。1941年7月3日,周恩來向毛澤東提議,為增強革命本領和工作能力,黨員應多涉獵一些基礎知識,例如“自然科學類、俄文等外語類”,尤其是由于斗爭需要應“加強軍事知識的學習”。[2]509
2.建設實踐
1950年4月27日,周恩來在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學習座談會上發(fā)言指出,讀書學習是提升主觀認識的關鍵和必要途徑,而不論是學習何種知識、理論,其目的都是增長才識后在實踐中運用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4]371961年4月27日,周恩來會見負責香港工作的費彝民,談話中他強調在實際工作中應重視讀書學習,身為從事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干部既要有少說話、多干事的“白螞蟻精神”和恪守原則底線的思想堅定性,同時也要多研讀些《戰(zhàn)國策》和《東周列國志》等與工作相關的書籍以更好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3]4071963年7月22日,周恩來出席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yè)生大會,在所作報告中對青年學生講到,黨和國家希望知識分子在刻苦讀書時要有方向,做到“在群眾中學習、在書本中學習、在實踐斗爭中學習”。[5]440
對于周恩來而言,個人發(fā)展和革命、建設實踐的開展,最終都是為了振興國家。因此,就周恩來的讀書目的而言,振興國家是其讀書目的之終極訴求。
1.讀以救國
“興國”以“救國”為前提。1911年,年僅13歲的少年周恩來在課堂上就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讀書”。[2]101912年10月,周恩來作《東關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一文,充分展現(xiàn)了其“一物不知,學者之恥”[2]11的奮勉上進之心,深入思考并加以探究、謹慎求知并加以明辨的讀書學習態(tài)度,以及接受教育、鑄造自我以肩負國家復興艱巨之重任的讀書訴求。1938年3月25日,漢口召開中國學生救國聯(lián)合會代表大會,周恩來在會上題詞,勉勵大家為了抗戰(zhàn)勝利、為了國家建設、為了民族復興不斷讀書學習,既要在學校里學習課本知識,也要在抗戰(zhàn)前線上、軍營生活中和群眾實踐中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2]4071939年3月28日至31日,周恩來多次在紹興發(fā)表抗日演講,他與學生交流中指出青年時期是讀書的大好時光,勉勵他們抓緊這段黃金時期“勤奮讀書”“精益求精”。[5]213
2.讀以興國
1950年2月17日晚,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到中國駐蘇聯(lián)大使館看望留蘇學生,鼓勵他們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的新一代繼承者,要認真研讀馬列著作、學好馬列主義,掌握專業(yè)知識,將來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最后贈與留學生“艱苦奮斗,努力學習”[4]25的題詞。1951年2月27日,周恩來回到母校南開中學視察,感慨頗深,向全體師生發(fā)表講話時指出,年輕一代是祖國寶貴的希望,勉勵廣大青年人要“珍惜光陰”“刻苦讀書”,[5]346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多關注國家政治政策,用自己的才識為國家建設事業(yè)和工農(nóng)發(fā)展服務。1957年12月23日,為鼓勵上海市青年學生上山下鄉(xiāng)建設農(nóng)村,周恩來致信給當?shù)厍嗄陮W生表達了殷切的期望,希望青年學生不僅能在書中求知上進,最終為我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和現(xiàn)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奉獻自己的“才識”與“勞動”。[3]110
恰當有效的讀書方法是確保明確而崇高的讀書目標逐步實現(xiàn)的重要保障和推動力量。周恩來踐行并倡導的讀書方法主要包括橫向對比讀書法、集體交流讀書法、前后對照研讀法、精專讀書法等。
在讀書學習中虛心謹慎、反復研磨的周恩來,十分注重對同一類知識、理論、事物之間的比較思考。他認為,通過橫向對比研讀法既有助于加深其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又可提高閱讀學習的效率。
1960年,周恩來結合研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以下簡稱《教科書》)的心得反復橫向類比當時中國與蘇聯(lián)之間的各種條件,進而更深刻地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運用書中理論。1969年2月15日—25日,周恩來以分析理論背景為出發(fā)點橫向對比了中蘇之間的差異,揭示了《教科書》中不合理之處。周恩來認為,理論產(chǎn)生背景和國家具體國情的不同決定了在對待農(nóng)村改革中不能照搬《教科書》中蘇聯(lián)的階級路線,因此要認真研讀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批判地研讀蘇聯(lián)《教科書》”。[3]290
在廣泛閱讀西方資本主義思想著作時,周恩來并不是一味的片面批判,而是注重中西之間思想文化的差異,強調重在汲取世界人類文明之精華為我所用。1971年10月27日,周恩來就正確對待并科學研讀西方文化經(jīng)典著作提出科學見解。他認為思想是沒有國界的,應該在中西方各種思想的反復橫向比較中認識正確的主張和思想,應該勇于讓人民大眾接觸“資產(chǎn)階級的康德哲學、尼采理念或伯恩斯坦、考茨基的主張”,[3]492敢于在“我們的《參考消息》和《參考資料》上登載美聯(lián)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媒體的報道”,[3]492使廣大群眾和干部在對比研讀中學會辨別是非,深刻認識到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進步之處和缺陷之處,汲取其中有利于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思想和實踐經(jīng)驗。
在研讀中外歷史文化方面,周恩來秉持公允客觀的態(tài)度,堅持在橫向對比中探尋解決現(xiàn)實問題之思路。1961年,周恩來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chuàng)作會議,他在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僅學習過印度、朝鮮、蒙古和日本的諸多文化內(nèi)容,甚至汲取了西歐國家的一些文化精華,在認真?zhèn)鞒兄腥A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靈活吸收外國的東西實現(xiàn)融合以“為我所用”。[6]344
經(jīng)過熟讀精思形成的見解往往容易受到個人閱歷和知識背景的局限。故而,在讀書活動中周恩來格外注重與他人交流心得,經(jīng)過思想碰撞形成對相關問題更深層次和不同角度的認識和理解。
1917年5月,于南開就讀的周恩來在其主辦的《校風》上署名刊載名為《本社之責任觀》的社論。文章指出,創(chuàng)辦該刊之目的是勉勵“同學”擔當起未來社會建設者之重任,“居敬持志”“切記體察”,[2]23研習課堂以外的學問,最終在互相交流心得中推動先進思想之傳播。1918年4月3日,周恩來在與好友馮文潛的通信中表示,期盼與其交流近段時日的讀書學習心得,并囑對方倘若接觸到“新思潮”當及時來信告知。[2]26
除了在讀書實踐中積極主動與友人交流心得之外,周恩來還盡己所能組織創(chuàng)辦了各種社會團體以促進相互交流與探討。1919年8月9日,經(jīng)過周恩來等人長期的奔走籌劃,天津學生報社聯(lián)合會正式成立,旨在“緊密各報社之間聯(lián)絡”,“交換關于時事局勢之意見,擴大輿論影響力和宣傳力,以達警醒社會大眾之思想、監(jiān)督政府機關之言論”目的。[2]321919年9月21日,為提升覺悟社成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周恩來先后邀請“李大釗、徐謙、周作人等重要人士授課講座”,[2]32并通過吸納新成員、成立圖書室等方式促進社員們積極開展閱讀學習和交流互動,以實現(xiàn)思想進步。1923年夏,周恩來指導了共產(chǎn)主義研究會的籌備建立工作,并提出“當前任務”是組織青年先“研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經(jīng)典著作”,[2]59從而以先進思想之交流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組織。
交流閱讀法不僅促進了青年時期的周恩來實現(xiàn)了自我的成長進步,更推動了其在領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科學有效的展開實踐活動。1941年11月7日,周恩來與董必武等一同致電毛澤東,報告南方局整風運動籌備工作的進展,成立“高級學習組”,[2]518共同學習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斯大林的思想理論及其馬克思主義著作。1963年8月,周恩來與越南勞動黨負責人阮梅菊就如何科學研讀、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問題先后進行了“五次會談交流”。[3]573
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認為,認識是一個反復循環(huán)和無限發(fā)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充滿著曲折與反復。在讀書實踐開展過程中,讀者往往難以一次性精確把握關于某一問題或理論的核心要義,因此需要在不斷地反復研磨和學習積累中結合前后閱讀體會加以對照思考。周恩來就善于運用前后對照的讀書方法,在循序漸進中把握問題要義,尋求掌握之法。
1960年2月26日—3月2日期間,周恩來前后反復研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多次,結合先后多次閱讀心得,總結出《教科書》中諸多不適宜中國革命發(fā)展實際的意見。周恩來認為,對待該書內(nèi)容的態(tài)度首先應“保持客觀”,[3]291一邊反復研讀、一邊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情況加以對照分析。
周恩來在研讀《莫斯科宣言》時也采用了結合實際發(fā)展前后對照的研讀方法。1960年3月底至4月初,周恩來參加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在講話中他總結回顧了多次閱讀并不斷有新收獲的《莫斯科宣言》,他指出應對照“當下國際形勢”繼續(xù)研讀《莫斯科宣言》,從中“汲取歷史經(jīng)驗”。[3]300
周恩來不僅在自身讀書學習過程中利用前后對照研讀法逐漸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把握,也經(jīng)常注意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將這種科學的讀書學習方法分享給身邊的人。1961年6月19日,周恩來在文字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chuàng)作會議上建議與會代表運用前后對照研讀法學習毛主席思想。他指出,毛主席經(jīng)常反復強調同一個問題,每次都在前一次基礎上有新的發(fā)展,我們學習時也應對照自身實際反復思考他強調的“問題和新的見解”。[6]3251964年12月18日,周恩來在治理黃河會議講話中所提出的治理黃河水災指導意見也是前后對照讀書方法現(xiàn)實應用的一個范例。會上,周恩來強調治理人員前后對照研讀黃河歷史資料的重要性。他指出,探索黃河水災的治理之法,應該對照各個時期積累的“相對全面、成熟的經(jīng)驗資料”。[6]435
運用精專讀書法達到對目標閱讀對象系統(tǒng)而深入地掌握是周恩來讀書方法中又一值得深入總結、分析之處。
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周恩來在研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時就運用了精專讀書法,既全面系統(tǒng)的學習了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相關內(nèi)容,又結合工作重點有針對性的研究了蘇聯(lián)經(jīng)驗,甚至條理清晰地記錄了許多讀書筆記和心得。1960年3月7日,周恩來在致毛澤東的書信中談到研讀這一系列內(nèi)容的感受:“主席對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的論述”大部分都在“胡繩同志輔導我們學習的過程中記錄為筆記”,以為精專研讀作“指導”。[3]2921961年3月14日,周恩來集中十天時間精專研讀毛澤東于1930年所作的《調查工作》一文后分享自身感悟:毛澤東同志的這篇文章以調查研究必須實事求是為中心思想,既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人的世界觀”,又提供了實踐的“方法論指導”。[3]398
周恩來不僅自己在閱讀學習中對重點內(nèi)容采取精專讀書法,而且善于總結借鑒他人的有效經(jīng)驗。1949年5月7日,周恩來撰寫《學習毛澤東》一文,文中周恩來結合毛澤東讀書經(jīng)歷介紹了其精專讀書的實踐做法。周恩來總結指出,毛主席好讀古書,并且善于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正是精專研讀群書使其在做文章、講話時得以靈活熟練地運用歷史。文中周恩來還提到范文瀾同志“五四運動”之前精專研究漢學,廣泛了解傳統(tǒng)文化,這對于其后面開展中國歷史的編寫工作具有重大幫助。周恩來提醒大家讀書學習要注意“借鑒范文瀾同志”精專研讀的“寶貴經(jīng)驗”。[7]
讀書原則是指導、規(guī)范讀書實踐開展的認識準則,它貫穿讀書活動始終并對讀書效果的取得起至關重要的行為引導作用。周恩來踐行并提倡的讀書原則主要包括堅持與實踐結合、堅持讀以致用、堅持博中取專、堅持終生讀書等四個方面。
堅持將研讀書本知識與自身的具體實踐活動相結合,是周恩來終其一生始終踐行的重要讀書原則。
1920年10月,立志探索救國道路的周恩來奔赴“資本主義發(fā)源地英國”留學考察。[2]431921年1月5日,多方考慮后周恩來決定報考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并在日記中表明心志,自旅歐以后,周恩來廣讀博覽,積極涉獵各種新的思潮學說,同時考察“社會之實況”,而正是在這種謹慎求真的探索實踐中,周恩來開始“對一切主義都推求比較”。[2]451921年2月1日,周恩來為天津《益世報·倫敦通訊》撰寫第一篇通訊稿,名為《歐戰(zhàn)后之歐洲危機》,向國內(nèi)及時傳遞歐洲的“社會實況”及“親身感觸”。[2]521937年12月31日,周恩來受邀在武漢大學作報告時指出,在國家危難之際,廣大青年僅僅依靠讀書求知是不夠的,還要在軍隊中、戰(zhàn)場上、農(nóng)村斗爭中學習,在群眾工作中實際運用所學理論,決不能“紙上談兵”。[2]3961943年4月22日,在向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做整風學習總結報告時,周恩來草擬《領導與檢査報告大綱》,強調了“讀書”與“實踐”必須“結合”的原則。[2]5521951年10月下旬,在談到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問題時,周恩來提出要通過“強化理論學習”和加強“革命實踐”二者結合來促進改造的指導思想。[4]1891960年1月4日,周恩來就提高文藝工作者的“修養(yǎng)問題”講話時指出,自身改造與提升要從學習和生活兩方面同時進行,也就是必須把讀書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8]
讀書作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徑,其目的是通過改造主觀世界來改造客觀世界。周恩來無論是在求學時期,還是在參與、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都堅持讀以致用,運用讀書學習心得和感悟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時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
1939年3月29日,周恩來在中山廳前草坪火炬晚會上結合自身學習《論持久戰(zhàn)》的心得發(fā)表演講,他向聽眾精辟地解讀分析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有利形勢”。[5]2131950年6月8日,第一屆全國高等教育會議召開,周恩來在講話中談到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理論和實踐二者的相互促進。他指出,理論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高度重視理論學習”,[4]47但同時也要結合實踐。1957年二三月間,為科學解決中緬邊界問題以避免新的沖突,周恩來連續(xù)多個日夜仔細研讀、查閱相關歷史資料,梳理了自漢代以來中國歷代政府在邊境地區(qū)管轄的具體情況。周恩來強調,處理中緬邊界問題必須以正確立場借鑒有法理依據(jù)和參考價值的歷史資料,認真研究歷史發(fā)展中的“相關記載”,[3]58以開展科學分析和客觀判斷。毫無疑問,周恩來結合歷史背景處理中緬邊界問題的指示是堅持其讀以致用之方法的生動體現(xiàn)。
博中取專的讀書原則生動體現(xiàn)了周恩來對唯物辯證法中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靈活運用。廣泛涉獵各種傳統(tǒng)與新式書籍、社會思潮后,學貫中西的周恩來形成了寬廣的知識面,與此同時他還在學習和研究中注重追求對目標問題和相關內(nèi)容的重點學習和精細研讀。
1943年3月18日,當時在重慶十八集團軍辦事處的周恩來,結合整風學習的感悟,于當天日記中撰寫《我的修養(yǎng)要則》,其中第一條就是“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5]2511957年3月25日,周恩來在《民族區(qū)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共同進步》一文中指出,為更好地解決民族問題、促進民族團結,從事民族工作的干部要做到博中取專,不僅要“廣泛閱讀史書”,更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少數(shù)民族的相關歷史資料”。[3]3361971年4月12日,周恩來撰寫《講歷史,多出書》一文,并圍繞其中心思想部署出版工作,進而呼吁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學生要遵循博中取專的讀書原則,“歷史、地理、哲學和科學”等方面都應該有所涉獵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6]471更要集中精力強化學習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等人的經(jīng)典著作。
周恩來認為,實踐沒有止境,認識也沒有止境,必須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通過讀書學習升華自身思想,才能使自己緊跟時代步伐。堅持終生讀書學習的原則是周恩來讀書原則中對學無止境的生動詮釋,更是其作為人民領袖引領中國人民以讀書學習推動革命、建設實踐的歷史表率。
1957年5月26日,周恩來通過《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一文論述了終身讀書學習、終身改造自我的讀書原則,周恩來呼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3]358提醒廣大知識分子和共產(chǎn)黨員要抓住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不斷地在學習、改造中實現(xiàn)思想進步和行動進步。1961年6月19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chuàng)作會議上,周恩來結合思想改造的長期性這一問題發(fā)表講話,呼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在終身讀書學習中不斷改造思想,促進團結。他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們提倡的改造根本上是為了實現(xiàn)新的更高的團結”,是要去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習慣勢力的負面影響,因此無需害怕和抵觸,作為共產(chǎn)黨員應該有“學無止境、改造無止境”的思想覺悟,主動在不斷地改造中同“反革命力量作斗爭”,以推動“全國人民大團結”。[6]335
從閱讀社會學的理論視角而言,書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載體”,[9]讀書是人類文明代際傳承的重要實踐活動。讀書實踐的科學開展不僅需要讀書主體的主觀努力,更需要科學的“思想指導”[10]與經(jīng)驗借鑒。揆諸史實,周恩來在其豐富的讀書實踐當中形成了體系完備、內(nèi)涵深刻的讀書思想,值得全體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認真學習與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