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
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我任教班級的學生存在一個通?。哼x材單一,立意不夠高遠。他們總是用同樣的題材來應對不同的題目,逐漸失去了寫作興趣,自然也得不到教師的青睞。為此,我試圖借助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輔以學生作品,引導他們在討論比較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思考。
這節(jié)課主要基于以下幾點進行設計: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尋找素材,為自己所用;引導學生了解傳統(tǒng)、民俗,拓寬思路;引導學生將某一事件放到人生坐標中去思考,探究其中的哲理和意味,培養(yǎng)高階思維。
鏡頭一:對話自然,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上一次作文課,老師布置了一個題目——“又是一年清明時”。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題目應該怎么寫。首先,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關鍵詞——清明。那么,對于這個關鍵詞,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清明節(jié)。
生:清明,是一個節(jié)氣。
生:清明,表明冬天過去,春天到了。
生:老師,我們還學過一句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師:非常好。那么,我們就來看一看“清明”這個詞的由來。
(屏顯:清明,取義“天清地明”?!稓v書》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師:通過這段文字,你們讀到了什么?
生:“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的意思是說,清明這段時間,萬物復蘇,天空清潔而明凈。
生:我們寫文章的時候,要抓住春天的特點。春天,大地蘇醒,草長鶯飛,一切都展現(xiàn)出蓬勃生機。
師:說得不錯。我們來看這名同學寫的這樣一段文字。
(屏顯:又到一年清明時。山腳下,一切都換上了新裝。樹木抖落紅黃色的葉子,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成片新綠的嫩芽,又細,又密,好似一粒粒綠豆,可愛,精細。風在耳旁溫柔地吹著,裹挾著春天的氣息,溢滿了整個世界。)
師:大家說一說,這一段寫得如何?
生:我覺得,他寫出了春的特點——春風和煦,吹在臉上不覺得冷,很舒服,很溫暖,“吹面不寒楊柳風”。
師:不錯。他看到了清明時節(jié)春風的特點。
生:我覺得,這一段在寫嫩芽的時候,不應該用“成片成片”,不是很恰當。
生(反駁):“成片成片”是因為遠遠望去,淡淡的朦朧一片,而后面的“好似一粒粒綠豆”則應是細看。當然,如果能在“成片成片”之前加一個表示角度的詞,會更好。
師:這名同學非常細心。他觀察到清明時節(jié)遠望和近看新綠的區(qū)別,十分難得。如果從節(jié)氣的角度看,“清明”意味著春天已經(jīng)到來,因此,同學們可以仔細觀察生活,與身邊的一草一木“對話”,抓住清明時節(jié)景物的特點,這樣就能實實在在地寫出一個自己眼中的“清明”。這是我們思考的第一個方面。(板書:對話自然,寫出天清地明。)
鏡頭二:對話習俗,由景及人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除了寫清明時節(jié)的景色,我們還能寫些什么呢?清明時節(jié),我們又有哪些習俗呢?
生:踏青。
生:插柳。
師:對的。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同學們從小生活在家鄉(xiāng),跟著自己的祖輩、父輩長大,是不是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記憶呢?
生:我小時候,爺爺經(jīng)常在清明節(jié)帶我去放風箏。
師:能不能把你寫的放風箏的文段讀給同學們聽聽呢?
生:每到清明前后,西北風就漸漸轉成了東南風,和煦,溫暖。爺爺總會帶上我,找一塊空地放風箏。風箏不大。起初,爺爺任由我牽著風箏東南西北地跑。跑了一陣,我氣喘吁吁地停了下來。爺爺便接過風箏,手肘一抖,三牽兩拉,在一松一緊中,風箏便沖向了天空。爺爺?shù)娘L箏總是放得又高又遠,風越大,風箏飛得越穩(wěn)。爺爺嘴里便嘀咕起來:“放晦氣,放晦氣……”
師:非常好。同學們,你們來評價一下這段文字呢?
生:這段文字寫爺爺放風箏。“接”“抖”“牽”“拉”,說明爺爺是一個放風箏高手。
生:放風箏是為了祛除晦氣。爺爺是在幫孫子祛除晦氣。
生:我從這段文字里聽出了祖孫倆的幸福生活。爺爺陪他放風箏,為他祈福,都表明爺爺對他的愛。
師:真好啊,我們眼前浮現(xiàn)出祖孫倆一起放風箏的畫面。其實,在我們的記憶長河中,往往會有某些人或某些事因為某個時間點,一下子涌現(xiàn)在你眼前,而這恰恰也是我們寫作的良好素材。“又是一年清明時”,到了這個時候,這名同學就會想起爺爺?shù)姆N種,回憶過往點滴,情感自然噴薄而出。老師也來說說自己的經(jīng)歷。在我小的時候,其實還挺盼望過清明節(jié)的,因為我盼望吃到一種帶有時令特點的食物。你們猜猜是什么呢?
生:青團。
師:對,青團。魚塘邊的麥草在這個時候已經(jīng)長高了,但還是嫩綠嫩綠的,我奶奶就會把它割下來,用擦板擦出青汁,過濾干凈,和入米粉,包入豆沙餡,就做成了青團。又是一年清明時,我總是會想起,青團蒸好后,打開蒸籠,那股撲鼻而來的清香。同學們,如果你們能夠借助清明節(jié)的某些習俗來寫一寫身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憶一憶那段溫暖時光,文章就不只是寫景這么簡單了,就有了溫度。(板書:對話習俗,找到載體。)
鏡頭三:對話自我,表現(xiàn)真情
師:這清明的青團,讓老師久難忘懷。那么,你們知道為什么要吃青團嗎?
生:老師,我知道。因為清明節(jié)又叫寒食節(jié),而寒食節(jié)期間是不能舉火做飯的,所以青團是那個時候吃的。
師:你基本上說對了,但對于清明節(jié)和寒食節(jié),有一點點混淆。我們來看下面的文字。
(屏顯: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二日。據(jù)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奉君”。重耳當上國君后,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深山。重耳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和母親被火燒死。重耳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
師:雖然寒食節(jié)的真正起源并非來自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jié)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后來,寒食節(jié)也逐漸被清明節(jié)所取代。所以清明節(jié)是憂愁的,傷感的。那么,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想起離去的親人,大家又會跟著家人去做些什么呢?
生:上墳。
生:掃墓。
師:在寫上墳的時候,同學們先要把想到的事情在腦海中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然后選擇能夠表達情感的畫面進行定格與細化。我們來看這樣一段文字。
(屏顯:那天,天陰沉沉的,淺灰色的云壓得很低。我,手里拿著白色的雛菊,一聲不吭,低著頭,跟在媽媽后面,去看外婆。隨著墳地越來越近,我似乎漸漸邁不動步子了,不敢向前。真不敢相信,那個曾滿臉堆笑摸著我的頭的外婆,那個曾告訴我對待名利要淡如雛菊的外婆,那個曾在夏夜里給我扇扇子的外婆,就這么,埋在這一方小小的墳墓里……)
師:這名同學抓住了什么來表達情感?
生:通過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我”悲傷的心情,為下文做了情感上的鋪墊。
生:他還寫了自己的動作——“低著頭”“跟在媽媽后面”“邁不動步子”。這些動作描寫都能表現(xiàn)情感,表現(xiàn)了他當時內心的沉重。
生:一方小小的墳墓,卻承載了他的思念。越是走近,越是思念。
師:老師還想讓大家看一段作家豐子愷寫的文章。
(屏顯:到了墳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農家去,借一只桌子和兩只條凳來,于是陳設祭品,依次跪拜。拜過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蠶豆梗來做笛子。蠶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幾個洞,作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來,裝在這笛的一端……)
師:同樣是寫上墳,大作家眼中的上墳,悲傷嗎?
生:一點都沒有。從“自由玩耍”四個字來看,作者心情很不錯。
師:可見,同樣是寫上墳,可以通過文字來表現(xiàn)不同的心境,并非千篇一律。大家可以跟自我對話,把握內心的感受,把清明這一祭祀的日子里,或思念或輕松的情緒準確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必定能打動人。
鏡頭四:對話生命,立意高遠
師:剛才很多同學都說上墳是為了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yōu)槭裁匆獟吣辜雷婺兀?/p>
生:希望祖宗保佑。
師:祖宗為什么會庇佑我們呢?請大家伸出手來,想想自己的生命與逝去的生命有什么關聯(lián)。
生:我遺傳了他們的很多基因。
生:我身上流的是祖輩的血。
生:我可能跟他們很相似。
師:沒錯。當我們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看似一無所有,其實,我們帶來了祖祖輩輩的生命信息,或者說生命能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是祖輩的生命的延續(xù),是一個家族的未來。當我們與“生命”對話的時候,就會有新的思考。同學們,我們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個體,而是家族中的一員。我們與父親母親有著無論如何都割舍不了的東西。那東西一直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與我們連接著,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斷裂。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生:愛。
生:父母對我們的愛。
生:祖輩對我們的愛。
師:沒錯。那么同學們,在又一個清明節(jié)到來的時候,你們再去掃墓,是不是多了一份對生命的理解,多了一份對愛的理解,也多了一份對祖輩的感恩呢?老師相信,大家一定對自己的文章又有了新的思考。課后,請大家繼續(xù)修改升格。下課!
這節(jié)寫作指導課,我引導學生進行四重對話:一是與自然對話,二是與習俗對話,三是與自我對話,四是與生命對話。這四重奏,奏響了學生心靈的樂章,培育了學生的深度思維。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個不停?!睂懽鹘虒W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用心體驗生活,這是提升寫作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清明踏春是一種傳統(tǒng),是綠色和活力的展現(xiàn)。大地回暖,萬物復蘇,大自然到處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課上,我從節(jié)氣入手,指點學生觀察生活,學會與身邊的一草一木對話,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寫作不僅僅是對客觀景物的如實描述,更應該看到景物中所承載的世間人情。“鏡頭二:對話習俗,由景及人”部分,我引導學生由清明節(jié)聯(lián)想到與之相關的人與事,喚起了“跟著爺爺放風箏”等溫馨回憶。這種由景及人的思維變化,很好地推進了文意的發(fā)展。
清明祭祀還是孝道的延續(xù)。風清景明,慎終追遠,祭祀活動是從古代傳承而來的。不論時代如何變遷,祭祀形式發(fā)生怎樣的改變,對先人的追思始終如一?!扮R頭三:對話自我,表現(xiàn)真情”部分,我從傳統(tǒng)典故入手,引導學生懷念先人,表達真情,深化主題。
而與生命對話,同樣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理念,因為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更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應該說,真實的寫作都是生命的寫作。為此,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清明不只是追念先人,更要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chuàng)造生命的價值;不只是關注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關愛他人的生命;不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更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fā)展。如此,文章立意方能高遠而深刻。
2011 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薄罢Z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逼鋵?,寫作教學何嘗不是如此呢?學生是寫作的主體,教師應該還學生真正的作者地位。學生寫作的過程是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與自然、習俗、自我和生命對話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寫作的導師,應該積極營造親密和諧的氣氛,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情緒表達的“場”,把“閱讀”“理解”“領會”“品味”“感悟”還給學生。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走向深刻,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具有更高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