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qiáng)。千百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fēng)早已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成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
春秋時期,周天子分封諸侯,也不知為什么,他把原伯貫的土地改給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料到原伯貫不會輕易交出土地,便準(zhǔn)備了三天的糧草領(lǐng)兵進(jìn)行強(qiáng)攻。原伯貫果然不肯歸順晉文公,他發(fā)動城中的百姓死守城池。
晉文公見原國的百姓不肯歸服,便向城里喊話道:“我們只準(zhǔn)備了三天的糧草,要是三天攻城不下,我們立即撤兵,決不會無故傷害百姓!”
晉軍攻了三天城,可最終沒能攻下來。到了第三天晚上,晉國派往城里的探子回來報告說,原伯貫欺騙城里的百姓,說不久前晉軍攻占陽樊城后,把城里的大人小孩都?xì)⒐饬?,百姓害怕遭遇陽樊城同樣的不幸,所以拼死抵抗。現(xiàn)在城里百姓把情況搞清楚了,他們決定放棄抵抗,準(zhǔn)備投誠。
晉軍將士勸晉文公再等一等,不要馬上撤退。但晉文公堅持要馬上撤退,他說:“我已經(jīng)說過了,攻城以三天為限,如今三天攻不下,我將信守諾言,立即撤軍。”晉軍將士對晉文公的做法無法理解。晉文公耐心解釋說:“信用,是治國的法寶,也是安民的法寶,我們決不能只看到一城一池的得失。國君講信用,老百姓才有安全感。這次我們來收復(fù)原國,許諾的是攻城三天,這是眾所周知的,哪怕我們只多待半天,也是不守信用呀!我們就算得到了原國,但失去了信用,我們將拿什么去維護(hù)百姓呢?這樣,我們失去的東西反而會更多!”
于是,第四天一大早,晉軍便打點好行裝,無聲無息地后撤了三十里。
原國百姓見晉軍真的后撤了,一兵一卒都沒有留下,無不奔走相告:“晉國軍隊全部撤走了,晉文公說話算數(shù),真是一個守信用的好國君,他寧愿放棄原國,也不愿失去誠信,這樣的國君才是值得我們老百姓信賴的賢良之君呀!”
于是百姓都擁到城樓上,不管原伯貫怎么制止,人們不僅把城樓上原國的旗子降了下來,而且還派人去追晉軍回來。原伯貫見大勢已去,也無法可想,只好打開城門,準(zhǔn)備投降。
原國的百姓追了三十里,他們找到晉軍的駐扎地,勸說晉軍回去收復(fù)原國。這時,原伯貫也派人送來了降書。晉文公這才下令軍隊掉轉(zhuǎn)方向,朝原國進(jìn)發(fā)。晉軍進(jìn)城時,城中百姓夾道歡迎。
晉文公以“信”伐原,贏得了百姓的信任,在他的治理下,晉國一天比一天強(qiáng)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