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包 穎
(1.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吉林 白城 137215;2.吉林省林業(yè)技術推廣站,吉林 長春 130022)
榆葉梅(AmygdalustrilobaRicker.)又名榆梅、小桃紅、榆葉鸞枝。因其葉似榆,花如梅,故名“榆葉梅”。為薔薇科李亞科桃屬落葉灌木,原產我國北部,華北、東北庭院多栽培。變種與變型主要有鸞枝(var.atropurpureaHort.)、單瓣鸞枝(f.simplexHu.)、單瓣榆葉梅(f.normalisRehd.)、復瓣榆葉梅(f.multiplexRehd.)、重瓣榆葉梅(f.plenaDipp)[1]。榆葉梅枝葉茂密,花繁色艷,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早春觀花園林綠化樹種。
單瓣榆葉梅的花器官可分化形成功能正常的雌蕊和雄蕊,完成傳粉受精后子房膨大進而發(fā)育成果實和種子,即單瓣榆葉梅可以用種子進行實生繁殖,個體之間遺傳差異較大。而重瓣或半重瓣品種一般不結實,因這兩個品種花的雄蕊與雌蕊退化,不能完成傳粉受精產生果實和種子,只能采用嫁接、壓條、分株等無性方法進行繁殖,個體之間無遺傳差異。
溫度是植物生長發(fā)育極其重要的外界生態(tài)因子。大部分原產溫帶的植物,在5 ℃或10 ℃下不會有明顯的生長[2],植物的開花現(xiàn)象亦如此。所以,在我國東北,通常將10 ℃作為起點溫度來研究某階段或全年乃至數年≥10 ℃的有效積溫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植物的花期是其物候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不同植物種在不同年份因其平均溫度、有效積溫等溫度因子的差異而使花期有所不同,尤其是早春開花的木本植物更是如此。對于實生繁殖的群體而言,又因其株間遺傳性不同而使花期有不同的表型反映。以往有關榆葉梅的研究多見于形態(tài)、綠化、繁育等,以開花生物學為內容的研究鮮有報道。作者以單瓣榆葉梅為觀測材料,對單株、群體開花生物學性狀進行了研究,并分析有效積溫對其不同年份開花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1.1研究材料
以長春大學西校區(qū)校園栽培的單瓣榆葉梅為研究對象(栽植在教學樓南側俑路兩側), 株高為1.5~3.5 m(由于有根孽苗和徑孽苗發(fā)生,已形成株叢),均已正常開花結實,共108株,逐株進行編號,觀測不同植株的開花生物學性狀表現(xiàn)。
1.2研究方法與內容
2016年,采用直接觀測法,逐株觀測、記錄始花日期與開花結束日期,比較株間花期差異,同時觀測花瓣顏色、單花花期、小花在枝條上的著生狀態(tài)及群體花期,2017—2020年只觀測群體花期。收集2016—2020年開花前與開花期間的有效溫度數據,比較分析其對開花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2.1開花生物學性狀表現(xiàn)
2.1.1單株與群體花期
整理統(tǒng)計2016年每株開花的具體日期、花期天數、株數等,結果見表1。
表1 2016年單瓣榆葉梅單株、群體花期與株數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長春市2016年春季溫度等氣象因子條件下,在觀測的108株植株中,單株花期時間最短的為6 d,最長的為19 d,最長為最短者的3倍多,其余為7~15 d不等,株間花期時間長短差異極顯著。其為種子實生繁殖,遺傳因素決定了不同植株間花期時間的長短差異,這種差異是可遺傳的。群體花期為19 d,平均花期為10.6 d(加權法)。開花不同天數的植株數量呈正態(tài)曲線分布,符合大樣本條件下生物學性狀個體數量的正態(tài)分布規(guī)律,性狀變異是隨機發(fā)生的。
2.1.2單花性狀
經觀察發(fā)現(xiàn),小花單花的開放時間為4~5 d,這與薔薇科李屬其他樹種的時間基本相同或略短。小花花徑變化范圍為3.0~4.3 cm,在榆葉梅栽培品種中屬花徑較大的種類。在同一植株上,花有對生、互生、簇生3種著生方式,是隨機發(fā)生的,無固定著生模式。
2.1.3花瓣顏色
花瓣顏色比較豐富,有粉紅(紅色成分多)、粉(紅色成分中等)、粉白(粉色成分略多)和白粉(白色成分多)4種顏色,開不同花色的植株數量不同。統(tǒng)計不同植株的花色及所占群體百分比,結果見表2。
表2 單瓣榆葉梅群體不同花色及其株數、所占百分比
從表2中可以看出,開粉紅、粉、粉白、白粉4種花色的植株分別為12株、66株、22株和6株,各種花色所占群體百分比分別為11.1 %、61.1 %、22.2 %和5.6 %,以粉色花為主。在一個大樣本實生群體中,花色性狀的變異同樣是隨機的。
2.2有效溫度對開花與花期時間的影響
收集統(tǒng)計2016—2020年群體花期和開花前、開花期間≥10 ℃的有效積溫及花期結束時≥10 ℃總積溫數據,結果見表3。
表3 2016—2020年單瓣榆葉梅群體花期和有效積溫對開花與花期時間的影響
從表3中可以看出,2016—2020年群體花期分別為19 d、21 d、16 d、19 d和19 d,平均為18.8 d。歷年開花前≥10 ℃有效積溫分別為126 ℃、135 ℃、166 ℃、105 ℃和127 ℃,平均為131.8 ℃;花期≥10 ℃有效積溫分別為166 ℃、198 ℃、196 ℃、188 ℃和176 ℃,平均為184.8 ℃;花期結束時≥10 ℃總有效積溫分別為292 ℃、332 ℃、362 ℃、293 ℃和303 ℃,平均為316.4 ℃。
通過表3數據還可以看出,當有效積溫達到105 ℃時,開始有花朵開放。當有效積溫相對較高時,會明顯導致花期縮短,2018年開花前、花期、花期結束時的有效積溫分別為166 ℃(高出最低值61 ℃,高出平均值34.2 ℃)、196 ℃(高出最低值30 ℃,高出平均值11.2 ℃)、362 ℃(高出最低值70 ℃,高出平均值45.6 ℃),由于有效積溫相對較高,致使花期縮短為16 d,明顯短于其他年份的花期。
影響開花生物學特性除有效積溫外,諸如平均溫度、極端最高溫度、極端最低溫度、濕度及風力大小等綜合天氣狀況,亦會對其產生作用,有待后續(xù)觀察與研究。
3.1結論
單瓣榆葉梅開花生物學性狀為:在長春市2016年春季溫度條件下,在108株大樣本中,單株花期最短的植株為6 d,最長的為19 d,最長為最短者的3倍多,其余從7~15 d不等,株間花期時間差異極顯著,主要是遺傳因素起決定作用,不同開花天數的株數呈正態(tài)曲線分布。小花單花花期4~5 d,花徑3.1~4.3 cm,著生方式為對生、互生、簇生?;ㄉ蟹奂t、粉、粉白、白粉4種顏色,所占百分比分別為11.1 %、61.1 %、22.2 %和5.6 %。2016—2020年群體花期分別為19 d、21 d、16 d、19 d和19 d,平均為18.8 d。歷年開花前、花期、花期結束時≥10 ℃平均有效積溫分別為131.8 ℃、184.8 ℃和316.4 ℃。當有效積溫達到105 ℃時,即開始有花朵開放;當有效積溫相對較高時,會明顯導致花期縮短。有效積溫是開花生物學性狀表現(xiàn)的主要限制因子,2018年的開花生物學性狀表現(xiàn)就是例證之一。
3.2討論
重瓣榆葉梅在榆葉梅栽培品種中觀賞價值較高,故北方城市多以其為綠化主栽種類。然而,單瓣榆葉梅花瓣顏色豐富,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因其以實生繁殖為主,所以,栽培的適應性廣泛、抗鹽堿性較強,未發(fā)現(xiàn)病蟲害感染,更新周期相對較長(壽命長)。作者在5年觀察中發(fā)現(xiàn),重瓣榆葉梅每年春季的始花時間較單瓣榆葉梅晚4~6 d,花期結束時間晚2~3 d,花期短于單瓣榆葉梅。從多樣性的角度出發(fā),應在適宜地段多栽植單瓣榆葉梅用于園林綠化,擴大應用種類,發(fā)揮其所長,從而發(fā)揮生物多樣性作用。
在栽培時要講究科學配置,可將單瓣榆葉梅配置在半陰半陽條件下,只要無上方庇陰即可正常生長發(fā)育,這樣配置可有效延長花期與觀賞期。同時,將其植于常綠樹種旁,或配植于山石處,可產生良好的觀賞效果;與連翹搭配種植,花盛開時紅黃相映更顯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