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 陳小松 馮小慶 倪雙雙 李琦
摘要:大口徑、長距離輸水管道在調水工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放空系統(tǒng)的布置顯得尤為重要。為確保鄂北地區(qū)水資源配置工程孟樓-七方倒虹吸的安全運行并滿足檢修需求,在倒虹吸沿線低洼處設置了放空設施。在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的設計中,針對放空系統(tǒng)總體布局提出了設計思路,通過概化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優(yōu)化了消能井結構設計,參考設計規(guī)范及相關工程經驗優(yōu)化了放空閥室結構設計。研究成果可為類似工程提供技術經驗和科學依據。
關鍵詞:倒虹吸;放空型式;深筒式消能井;物理模型試驗;鄂北地區(qū)水資源配置工程
中圖法分類號:TV672.5文獻標志碼:ADOI:10.15974/j.cnki.slsdkb.2020.11.004
Abstract:Large diameter and long distance water conveyance pipeline has been appli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 the layout of its blow-down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safe operation and meet the maintenance requirements of the inverted siphon from Menlou to Qifang in the North Hubei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he inverted siphon was equipped with the venting facilities along its low-lying areas. In the design of the Heqinghe blow-down system,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blow-down system was proposed, and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vertical stilling well was optimized by generalized physical model testing. By referring to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 and relevant engineering experience,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vent valve chamber was also optimiz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technical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 inverted siphon;blow-down type;vertical stilling well;physical model test; North Hubei Water Transfer Project
1 工程概況
孟樓-七方倒虹吸(以下簡稱“倒虹吸”)位于鄂北地區(qū)水資源配置工程(以下簡稱“鄂北工程”)首段,樁號25+520~97+600,總長72.149 km。該工程起自老河口市孟樓鎮(zhèn)柴崗村,經老河口市孟樓鎮(zhèn)、薛集鎮(zhèn)、襄州區(qū)黃集鎮(zhèn)、朱集鎮(zhèn)、程河鎮(zhèn),跨襄州區(qū)白河、唐河,至棗陽市七方鎮(zhèn)吳莊村,沿線地形兩側高、中間低,高程差達60多米。倒虹吸采用3根溝埋DN3800 mm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管)平行布置,設計流量38.0 m3/s。
為確保輸水干渠輸水安全及滿足檢修需要,結合檢修閥的設置,根據各段排水量、排空時間及綜合考慮抽水泵的規(guī)模、臺數等因素,在沿輸水線路低洼處設置放空設施。放空采用自流排水與抽排水相結合的方式排除管道內的水,為避免輸水主管道局部檢修時全線斷水,放空系統(tǒng)按單管單控設置,既可以單管單放,亦可多管同時打開放空。倒虹吸共設置放空設施15處,根據管線沿線高程采用3個批次放空,放空次序由高至低。在這15個放空系統(tǒng)中,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自排放空水頭(23.46 m)和自流放空流量(10.25 m3/s)均最大,具有一定研究意義。
當前輸水工程放空系統(tǒng)設計中放空管徑設計均在900 mm以下,放空流量也較小[1]。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放空管徑大、流量大,并無先例參考,需要通過模型試驗研究確定比較安全合理的消能放空型式。
2 放空系統(tǒng)設計思路
2.1 放空型式確定
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主要功能是將倒虹吸主管道里的水通過自流和抽排結合的型式放空至主干線左側的黑清河。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位于鄂北工程主干渠倒虹吸樁號83+950處,對應主管道中心高程為69.30 m,地面高程74.30 m。黑清河20 a一遇設計水位為79.20 m,200 a一遇校核洪水位為80.50 m,常水位70.00 m。
放空系統(tǒng)按放空處地形條件分為上排型式和下排型式2種類型。對于主管道埋深較深,放空設施出口河道(水庫)水位較低或主管道埋深較淺,放空設施出口河道(水庫)水位較高時,采用上排型式放空;對于放空設施處管軸線出口河道(水庫)水位較低、管道埋深較淺時,采用下排型式放空。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對應主管道埋深較淺,放空出口對應的黑清河常水位較低,因此采用下排型式放空。考慮黑清河自排放空水頭較大,采取增加消能閥的型式,即下排+消能閥型式。
2.2 總體布局
放空系統(tǒng)與主管道退水口段通過混凝土鎮(zhèn)墩銜接。設置3根放空管分別從輸水主管道的底部并排引出至下游閥室。放空管中心高程為65.40 m,閥室內設置3套手動電動兩用檢修閥和工作閥(活塞閥)組,放水管經檢修閥、工作閥(活塞閥)后并聯(lián),再接入消能井,消能井與閥室通過中隔墻隔開。消能井井壁設置不同的消能墩塊,增加消能效果[1-2]。經消能井二次消能后,在井壁下游墻體的高程70.00 m處通過自流出水口,將水排入箱涵。由于箱涵下穿黑清河右岸堤防與黑清河河床銜接,黑清河水位高于箱涵頂部高程,故需在箱涵末端設置防洪閘。當主管道需要放空時,打開防洪閘閘門,放空的水最后匯入黑清河,平時關閉防洪閘門防止黑清河水倒灌進入放空系統(tǒng)內。在無法自流時,打開位于消能井內的抽水泵,通過埋置于自流口左側的鋼管,將水抽排入箱涵內,最后匯入黑清河。在閥室下游左側設置樓梯與地面相通,消能井位于閥室下游右側,樓梯間與消能井通過中隔墻隔開。水泵控制閥、閘閥位于消能井左側的樓梯間面層。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總平面布置見圖1。
2.3 設計難點
倒虹吸在樁號83+950處工作壓力為0.8 MPa,對于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系統(tǒng)而言,存在兩個主要的技術設計難點:①由于放空水頭較大,管道放空時,對放空支管、消能井及消力池等產生較大影響;②放空流量的大小直接影響放空時間,對工程檢修及應急調度產生影響。鑒于此,有必要對放空系統(tǒng)開展模型試驗,研究其流態(tài)、流速、壓力等,評估其消能效果[3],從而確定具體的消能型式。
由于放空閥突然啟閉時產生較大的水錘壓力,放空閥室和消能井屬于下埋式結構,受地下水產生的揚壓力影響,結構整體的抗滑穩(wěn)定受到威脅,需通過計算選擇安全經濟合理的結構設計。
3 放空系統(tǒng)結構設計
3.1 深筒式消能井設計
3.1.1 模型制作
深筒式消能井利用射流對消力井井底的沖擊、井內水流擴散以及水股之間相互摩擦進行消能,流態(tài)復雜[4],通過概化物理模型試驗研究確定尺寸。放空系統(tǒng)模型模擬范圍包括部分放空主管道、岔管、支管道、放空閥、消能井及下游渠道。模型比尺為1∶10。模型供水水箱采用鋼板制作,主管道、放空管道、消能井及消力池等采用有機玻璃制作。模型制作安裝精度滿足SL 155-2012《水工(常規(guī))模型試驗規(guī)程》的要求。模型流量采用三角薄壁堰量測,上、下游水位采用水位測針量測,水面線采用鋼尺量測,所有儀器設備均經檢定并在有效期內。
3.1.2 優(yōu)化方案試驗研究成果
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原方案剖面布置見圖2。放空管道出口為63.50 m,管口距為0.5 m,消能井井底高程62.50 m,井深6.50 m,井寬4.60 m,井頂高程75.20 m。消能井出口接橫斷面為3.0 m×2.7m(寬×高)的箱涵,消能井至箱涵為封閉式,箱涵首部底高程為68.50 m,箱涵尾部設防洪閘,閘底高程為68.46 m,后以1∶3連接消力池;消力池底部高程67.96 m,尾坎高1.00 m,消力池尾坎后設防沖槽,防沖槽高程為68.96 m。
下游水位不受下游水庫頂托時放空,消能井內紊動強烈,摻氣充分,水面波動較大,偶有水花濺起,水流出消能井后,在箱涵首部形成有壓流,其后為明流,水面波動較小,見圖3。
根據原方案及概化模型試驗研究成果,對黑清河倒虹吸放空模型設計進行了調整,優(yōu)化方案布置見圖4。消能井由封閉式改為開敞式,井深由6.5 m加深至8.5 m,井寬由4.6 m擴寬至5.6 m,管口距由0.5 m增至1.5 m。消能井后接消力池,消力池池長10 m,池深1 m,尾坎后再接長30 m、橫斷面尺寸為3.0 m×3.5 m(寬×高)的箱涵。
下游水位不受下游水庫頂托時放空,消能井內流態(tài)平穩(wěn),水面波動較小。水流出消能井后,出口處水深為2.3~3.2 m,流速為1.24 m/s;水面跌落進入消力池,消力池內的水深為2.45~2.90 m,流速1.28 m/s,水流在消力池沒有形成水躍。矩形渠道內未見水體溢出邊墻,尾坎上水深為1.50~1.75 m,流速2.10 m/s,出尾坎后水面跌落0.4 m,進入箱涵,在箱涵內為明流,流速約為1.40 m/s,凈空率為22.8%,水面平穩(wěn)。黑清河下游渠道水面線見表1。
3.2 放空閥室結構設計
放空閥室平面凈尺寸為11.7 m×10.6 m,底板高程63.70 m,井頂高程75.50 m,閥井底設置2.6 m×1.5 m×1.5 m(長×寬×高)集水井,頂板在垂直電動閥處設置吊物孔。閥室和消能井作為整體進行結構穩(wěn)定計算,由于占地面積大、埋深大,考慮各種工況的最不利因素,通過增加底板厚度和增設上游托板達到滿足結構穩(wěn)定計算要求。放空閥室底板厚度2.7 m,上游邊墻、下游中隔墻及左右邊墻厚度均為1.2 m,拖板寬度3.0 m,沿上游墻布置。閥室及消能井結構見圖5。
考慮如下4種計算工況:
(1)檢修工況(特殊組合Ⅰ)。閥室及消能井外水位取與填土高度齊平。
(2)施工工況(特殊組合Ⅱ)。地下水位與消能井底板齊平。
(3)正常運行工況(基本組合Ⅲ)。消能井內水位74.3 m,黑清河常水位70.0 m,閥室及消能井周圍填土地下水位取71.0 m。
(4)完建工況(基本組合Ⅳ)。地下水位與消能井底板齊平。
按照GB50265-2010《泵站設計規(guī)范》,穩(wěn)定分析計算結果匯總見表2,可見結構設計滿足規(guī)范要求。
4 結 論
(1)以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為實例,從設計思路到具體的結構設計難點進行闡述和分析,對類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深筒式消能井采用概化物理模型試驗研究更為直觀,能較精準地確定消能井的設計尺寸,有利于優(yōu)化放空系統(tǒng)結構設置。
(3)黑清河放空系統(tǒng)中閥室和消能井、樓梯間為整體結構,中間通過中隔墻隔開,結構布置及受力情況不對稱,如何對其進行優(yōu)化布置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煒. 水力計算手冊(第2版)[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2] 肖文淵. 長距離大口徑輸水管道綜合式消能井結構技術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12-14.
[3] 趙經華,侍克斌,馬亮,等. 阿拉山口輸水管道消能井結構試驗研究[J]. 人民黃河,2010,32(3):92-93.
[4] 楊星晨,吳鮮艷. 蔣家溝水利工程深筒式消力井設計[J]. 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1,47(6):27-28,41.
(編輯:李曉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