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瑜
【摘要】閱讀,一直以來都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部分,體現(xiàn)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吸收和理解程度,讓學生在語文進步的過程中獲得了堅實的后盾。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做好學生的引導者,讓學生知道在閱讀中采取怎樣的措施有利于理解、鞏固學生的閱讀能力。由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習慣的引導策略進行了匯總。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習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93-2099(2020)23-0159-02
Guiding Strategies for Students'Reading Habits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ianfen Primary School,Qido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CHENG Yu
【Abstract】Reading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Chinese,which reflects the students'absor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knowledge,so that students have a solid backing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language progress.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need develop good reading habits in teaching,to be good guides for students,let students know what measures to take in reading are condu‐cive to understanding,and consolidate students'reading ability.Therefor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uidance strategies for students'reading habits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Keywords】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s;Teaching;Reading habits;Strategy
可視化是一種將數(shù)據(jù)轉換成圖形的技術,可以方便人們理解和分析。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可視化,則是將不同的元素融入課堂中,使其便于學生分析和理解,讓學生擁有直觀的印象。
一、讓生活可視化——引導學生感悟生活的閱讀習慣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探索引導學生閱讀習慣的策略,能夠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讓學生的生活在教學中變得可視化起來,引導學生感悟生活的閱讀習慣,促使學生理解閱讀中的生活元素。生活,給學生鋪開了廣闊的畫卷,讓學生看到了文字所描寫的實物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xiàn)。學生在生活的背景下開展閱讀,可以讓閱讀變得立體起來,理解閱讀的內(nèi)容。但是,部分學生在閱讀中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影響了閱讀的進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點醒學生。在學習“桂花雨”時,我為了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散文的魅力,讓學生了解作者對桂花的喜愛之情,引導學生跟隨作者的腳步,感悟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掌握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為學生展示了桂花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能夠結合桂花生長的情況,了解桂花的姿態(tài)和特點,方便學生理解課文。學生觀察桂花的圖片和與桂花有關的資料后,對桂花有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桂花的美。接著,我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讓學生跟隨作者的文字,一起去感受桂花的象征意義。學生閱讀課文后,知道了這是一篇文字優(yōu)美的散文,作者通過描寫桂花表達了自己對桂花的喜愛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為了深化學生的印象,我還帶領學生對作者琦君展開了探索。學生在探索中,知道了這篇散文是作者在中秋節(jié)寫下的,因為遠離故鄉(xiāng),想起了家鄉(xiāng)的桂花,想起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點滴,表達了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就這樣,我通過在教學中加入生活的場景,讓生活變得可視化起來,促使學生形成了感悟生活的閱讀習慣。
二、讓情境可視化——引導學生感悟情境的閱讀習慣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探索引導學生閱讀習慣的策略,能夠從課堂情境出發(fā),讓學生的閱讀擁有更加直觀的畫面,給學生一個動態(tài)的課堂,促使學生在情境下欣賞閱讀內(nèi)容,引導學生感悟情境的閱讀習慣。情境,讓學生的閱讀變得靈動起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而是有了動態(tài)的變化。學生在情境下學習語文知識,可以將知識有機地關聯(lián)在一起。但是,部分學生在理解情境的時候,出現(xiàn)了偏差,需要教師結合情境來引導學生,便于學生找到閱讀的方向。
在學習“牛郎織女”時,我為了使學生熟悉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讓學生了解神話故事的特點,知道牛郎織女的美好傳說,培養(yǎng)學生對真摯情感的追求,促使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教學中借助電子白板向學生展示了牛郎織女的動畫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片來熟悉牛郎織女的形象。接著,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總結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我還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七夕節(jié)的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來理解牛郎和織女的情感。學生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深刻理解了課文的情感,掌握了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獲得了閱讀的成就感。就這樣,我通過在教學中為學生展示情境,引導學生感悟情境,讓學生形成了積極想象的閱讀習慣。
三、讓問題可視化——引導學生感悟問題的閱讀習慣
學生在問題中摸索閱讀的方法,不僅能夠找出問題的答案,還能夠積累閱讀經(jīng)驗。但是,部分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缺乏思考精神,難以獲得問題的感悟,需要教師推動學生分析。
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我為了讓學生學會分析課文,使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把握課文的主要脈絡,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學會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文章的情感,在教學中為學生播放了課文的朗誦,讓學生熟悉課文的朗讀基調。學生聆聽朗誦后,對課文有了大致了解。接著,我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事情?你了解圓明園嗎?圓明園本來是怎樣的?又是如何被毀滅的?能說一說你所了解的歷史嗎?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侵略?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對課文進行了分析,知道了作者通過對比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被踐踏之后的悲戚之景,表達了自己對外來侵略的憤懣,強化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學生調查圓明園毀滅的歷史后,對圓明園的毀滅表達了惋惜之情,知道了只有努力奮斗,讓中國重新發(fā)展起來,才能做到牢記歷史,不忘初心。就這樣,我通過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中摸索閱讀的骨架,促使學生形成了感悟問題的閱讀習慣。
四、讓實踐可視化——引導學生感悟實踐的閱讀習慣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探索引導學生閱讀習慣的策略,能夠從學生的實踐出發(fā),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閱讀的精彩之處,了解閱讀的多樣性,給學生一個近距離接觸閱讀的機會,促使學生理解實踐中的生活習慣。實踐,就像是學生積累閱讀知識的法寶,讓學生有了用武之地。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能夠了解閱讀的特點,掌握閱讀的技巧。但是,部分學生缺乏實踐精神,不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閱讀的難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鼓勵,設置平臺。
在學習“將相和”時,我為了使學生了解歷史故事的真相,讓學生知道課文的主人公及主要事跡,引導學生學習廉頗和藺相如的可貴品質,掌握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的真實含義,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組,鼓勵學生合作起來對課文進行了表演,讓學生挑選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等情節(jié),展開表演。學生通過抓鬮確定了自己表演的場景。為了展示廉頗、藺相如的形象,學生對課文進行了研讀,知道了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等的詳細內(nèi)容,并圍繞這些情節(jié)展開了劇本設計。學生在設計中加入了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等,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學生在表演中,揭示了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等情節(jié)的發(fā)展,了解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愛國情懷,表達了對廉頗和藺相如的敬佩。就這樣,我通過組織學生實踐,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擁有了感悟實踐的閱讀習慣。
五、結語
總之,本文通過讓生活可視化、讓情境可視化、讓問題可視化、讓實踐可視化,引導了學生感悟生活的閱讀習慣,引導了學生感悟情境的閱讀習慣,引導了學生感悟問題的閱讀習慣,引導了學生感悟實踐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孫海茹.探究小學語文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2).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