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勤于教育子弟,在處理政事、軍事之余,寫下了《誡子書》等家訓經(jīng)典名篇。其家訓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勸勉子侄成為國之重器。諸葛亮早年無子,曾要求過繼兄長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后來,諸葛亮有了兩個親生兒子,即長子諸葛瞻和次子諸葛京。諸葛亮對子侄都很喜歡,希望他們成為國之重器。他在《與兄瑾言子瞻書》中說,諸葛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短短幾言,生動反映了諸葛亮疼愛兒子的殷殷之情與擔心他成不了國家棟梁的隱隱憂慮。為了使子侄能成為國之重器,諸葛亮讓他們都擔任一定的職務(wù),在兵戰(zhàn)中鍛煉成長。他在《與兄瑾言子喬書》中說,諸葛喬本來該回到成都,但現(xiàn)在諸將子弟都要參加后勤運輸,我考慮他宜與大家榮辱與共,故現(xiàn)在派其督率五六百名士卒,與各位將軍的子弟一起在山谷中運輸糧草等軍用物資。諸葛喬跟隨養(yǎng)父諸葛亮在漢中征戰(zhàn),成長十分迅速。
二是靜學廣才,養(yǎng)德明志。諸葛亮幼時失去雙親,顛沛流離,經(jīng)受了許多磨難,這鍛煉了他的意志,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在隆中隱居耕讀期間,他又提高了自己在道德文章、兵法韜略等方面的修養(yǎng)。他用自己的這些體會訓誡子侄,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德、才、學、志的關(guān)系。他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币粋€人格高尚的君子的操行,便是以寧靜來修養(yǎng)身心,以生活節(jié)儉來涵養(yǎng)品德的。不能淡泊就無法樹立遠大的理想,不能寧靜就無法達成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有安靜的心境,而才干必須從學習中得到。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yè)。諸葛亮很注意教導子侄立志,在寫給外甥龐渙的家信中,他說一個人“志當存高遠”,如果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便會碌碌無為地拘泥于世俗,默默無聞地束縛于情欲,永遠處于凡人之中,甚至淪為庸俗下流之輩。
三是勵精治性,戒逸除驕。為了樹立崇高的志向,使自己成為濟世之重器,不僅要仰慕學習先賢,還要加強道德修養(yǎng)。
首先是戒淫慢,“淫慢則不能勵精”,只有不驕縱、不淫逸,才能振奮精神,使學問精益求精。第二是戒險躁,“險躁則不能治性”,只有不偏激、不浮躁,才能陶冶性情,使學業(yè)日益進步。第三是生活節(jié)儉,恬靜寡欲,摒棄私情邪欲。鑒于驕逸損志、奢侈致禍的歷史教訓,他不為子弟置過多的資產(chǎn),還曾上書劉禪說,自己“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第四是“棄疑滯”“去細辟”,就是不多疑固執(zhí)、不為小事煩惱,以適應各種考驗,能屈能伸。最后是廣泛地向他人求教,消除怨天尤人的心理。做到這些以后,“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即使得不到重用,又何損于你高尚的志趣,又何必擔憂你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
【素材解讀】
諸葛亮的家訓思想影響深遠,一直為后人稱道,其“靜以養(yǎng)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志當存高遠”等,已成為激勵士人修養(yǎng)的至理名言。十六國時,西涼政權(quán)的建立者李暠書寫諸葛亮家訓以教諸子道:“周禮之教,盡在中矣。為國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汝等可不勉哉!”在諸葛亮言傳身教的熏陶下,他的子孫們德才兼?zhèn)洌揖龕蹏?。景耀六年?63年),魏將鄧艾大舉攻蜀,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督軍與魏戰(zhàn)于綿竹。鄧艾遺書誘降,他怒斬來使,后來戰(zhàn)敗,臨難死義,年僅36歲。諸葛瞻長子諸葛尚亦不負國之重恩,決戰(zhàn)魏軍而死。對此,史學家評論道:“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nèi)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p>
【適用話題】
家風家訓、靜學廣才、養(yǎng)德明志、勵精治性……
【歷史評價】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后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義士之節(jié);三者,世人之所難全也。全之者,其惟諸葛亮乎!
洪邁: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于仁義節(jié)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后世,一如兩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