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豐
史載,鹽城大豐歷史上有過5次較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包含本世紀初的三峽移民。我所重點記述的是發(fā)生在民國初年的第二次移民。
上世紀初,著名的愛國實業(yè)家張謇大力倡導蘇北沿海地區(qū)的廣袤灘涂荒地上廢灶興墾,主持創(chuàng)辦“淮南草堰場大豐鹽墾股份有限公司”,陸續(xù)從如皋、南通、海門等地移來6萬多農民,大規(guī)模廢灶興墾,種地植棉,使大豐東部地區(qū)基本完成了由鹽轉墾的過渡,也為我日后的上學、工作、生活等熟悉、結交了一批批的啟海人。
遷移的起因
1914年,清末狀元張謇被聘擔任北洋政府農、礦、商總長時,制定和頒布的《國有荒地承包條例》中規(guī)定:“凡國有荒地,除政府認為有特殊使用之目的外,均準人民按照條例承墾?!边@既為淮南沿海各場廢灶興墾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又為地少人多、勞力過剩的啟海農民找到了生活來源。
鹽墾公司成立后,著手解決了資金、勞力兩大問題。資金主要通過集資籌措,公司生產、盈利效益愈好,吸引籌集的資金就愈多,發(fā)展、壯大的步伐就愈快。而勞動力則要從外地遷移。因為本地灶民只會“煮海為鹽”,而不懂農業(yè)生產,而且就地轉農者,僅不足兩成,大量的勞動力需另想辦法。如公司在海門、啟東一帶設有招佃辦事處等機構,張貼招佃廣告,派員到當?shù)孛癖娭行麄靼l(fā)動等等,公司制定的章程中,多項規(guī)定向佃農網開一面,雙方平等互利,對前來承佃的農民除給予食宿方便,還視困難情況提供路費、農資費以及優(yōu)先挑選承種田塊、協(xié)商租佃分成等若干優(yōu)惠條件。特別是大豐的鹽墾公司,隸屬南通大生資本集團,生產經營模式與通海鹽墾公司大致相同,兩地人文相似相近,彼此利于接觸溝通,更便于相處相融。這些都為意欲遷移的農戶解除了后顧之憂,逐步滿足了公司的墾植發(fā)展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
遷移的艱辛
啟海移民迫于生計,選擇離鄉(xiāng)背井,那時條件差,道路不好,交通不便,他們扶老攜幼,肩挑手提,帶著簡陋的家什及農具,長途跋涉來到大豐墾區(qū),一路風雨,沿途艱辛可想而知。初始,他們一般春來秋歸,每年春天,從老家來此耕種土地,秋天收獲后再步行返回。但另一部分人鐵下心來,干脆就地取材,割蘆葦,打籬笆,茅草蓋頂,柴笆圍墻,草簾子作門簾,這可防風擋雨,勉為立足安身。待條件具備后,再建成海門式茅草房。雖然簡陋不中看,但比起本地人住的房子,卻有著省工省料(自己動手)、寬大明亮、房間既高又長,通風透光(前門后門對開)等優(yōu)勢,適合居住生活。
為了節(jié)約有限的資金,啟海人充分利用自己擅長紡紗、織布的手藝,自織自作衣著被褥,不像本地人要花錢上街去買。在吃的方面,他們也是隨鄉(xiāng)入俗,十分節(jié)儉。灘涂濕地上不長五谷瓜菜,他們就將鹽蒿野草當作食品,充饑度日,生活十分艱巨,一般本地人是難以忍受,吃不下這苦的。但他們來意已定,無路可退,橫下一條心來在這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上勞作、創(chuàng)業(yè),開辟屬于自己的未來。
啟海人的精明能干
啟海一帶地處長江之濱,臨近大海,歷史文明源遠流長。啟海人的精明創(chuàng)新,吃苦耐勞是遠近出了名的。他們來到大豐墾植,革除了本場人的不思進取、因循守舊的老思想、老套套。譬如,許多生產農具都能因地制宜,根據(jù)實際需要,重新進行了設計、改進,運用起來更科學、更合手。諸如破垡用的孱鋤、刨土用的鐵塔、開行用的拉鍬,在本地一亮相,就受到了青睞和仿效推廣,連挖土用的土鍬,也并非本場人所慣用的平板鍬,而一律改用碗兒鍬。兩者雖都是鍬,但使用起來工效大不一樣:前者短而平直,挖的淺,土塊易碎,不拿土,不開工,工效低下;后者鍬頭長而帶弧形,挖土深,泥塊不易碎,既省力,工效又高出雙倍。兩相比較,優(yōu)劣明顯,很快本場人就改用上了。不僅東部墾區(qū)不見板鍬蹤影,西部農具的傳統(tǒng)板鍬也因此蕩然無存。
啟海人講究耕作技術,注重改良土壤。大豐墾區(qū)前身是鹽場,土壤鹽分高,堿氣重。移民來后通過開溝爽堿,挖泥鋪生,蓋草防曬,大長綠肥增加有機質等多種措施去除鹽堿成分,增加土壤肥力,以利棉花生長。同時在栽培技術上也著眼于種后的田間管理和收割收獲的方便,帶來了啟海一帶的免耕、條播 、間作等方式,一改本地人粗耕粗放,撒種耙地的老陳式。
本場人感嘆:啟海移民種田區(qū)劃合里,條田化規(guī)范,作物幅寬統(tǒng)一,通行到頭筆直,猶如畫畫繡花。我們想都想不出來,別談做得出來了。
啟海人不僅是種田的好把式,還是經商的大能手,他們大搞家庭副業(yè),養(yǎng)雞養(yǎng)魚養(yǎng)羊,栽培瓜果、蔬菜,不僅自給自足供家食用,還有多余部分當作商品出售。他們承租的土地多了,有時也常雇工,但不像本地人習慣于雇長工,而是用的臨時工,不管飯食,但按勞取酬,多勞多得,當場兌現(xiàn)。
啟海人的出行,也較本地人便當。他們賴以生產、勞作的獨輪車(俗稱狗頭車),既可下田頭,又能跑運輸,載人載物,一車多用,不像本地人肩挑背扛,靠腿步行,各自的效率自然分明。
啟海人的思想也很開放,觀念比較先進,舍得在教育上投資,肯花錢送子女上學,一般有幾個送幾個,不分男女。不像本場人重男輕女,只讓男孩子上學,讀書學文化沒有女孩子的份。
半個多世紀以來,啟海移民對大豐的廢灶興墾,對推動全區(qū)經濟、文化、社會的發(fā)展付出了極大的辛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上,大豐成為全國著名的優(yōu)質棉產區(qū),聞名遐邇的皮棉總產百萬擔的全國棉花大縣。而今,大豐的綜合實力全面提升,主要指標大幅增長。2019年全區(qū)實現(xiàn)GDP745億元,同比增長5.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億元、稅占比80.3%;城鎮(zhèn)和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9525元、25107元,同比增長8.4%、8.9%。爭先進位勢頭良好,不斷攀升,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qū)第82位,成為江蘇沿海的一顆耀眼新星。所有這一切,既是黨的英明領導、全區(qū)人民拼搏奮斗的結果,亦與啟海移民、啟海因素有著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