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運河又稱杭甬運河,西起杭州錢塘江岸的西興古渡,跨曹娥江,穿紹興市,東至寧波甬江入???,全長239公里。早在春秋時期就開鑿于山陰水道,西晉開挖西興運河,與曹娥江以東運河形成錢塘江至東海的完整運河。由于浙東地勢南高北低,河流多為南北向,東西走向的浙東運河要穿越多條自然河流,為維持不同河段的水位,運河上修建了數量眾多的碶閘堰壩設施,以及形式各異的橋梁,成為了浙東運河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特色。
西興古鎮(zhèn)是浙東運河的西端起點,由于漕運的發(fā)展,明代萬歷年間起越來越多的“過塘行”經營運河運輸業(yè)務,清末民初最為繁榮,曾有“過塘行”七十二家半。浙東運河自西興至曹娥江部分又名“蕭紹運河”,始建于唐代中葉的古纖道從這里起步,沿運河橫穿紹興全境,現(xiàn)保存完整的西興至柯橋段纖道連綿75公里,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唐代古纖道。
古纖道最集中、最完好的一段,在錢清鎮(zhèn)的板橋到柯橋鎮(zhèn)的上謝橋7.5公里的運河水道上,1988年作為文物建筑中的孤例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徒步慢行這浸滴了無數纖夫汗水的石板長路,炎炎烈日下,我獨自走完了這7.5公里,一路柳陰荷風,白鷺低飛。古老的石拱橋連接著多孔石條低梁橋,不時會出現(xiàn)一座橫跨運河的石拱橋。唐元和十年(815年),為加快浙東物資運輸流轉,觀察使孟簡開始組織修建古纖道,以紹興出產的青石條壘砌,或傍岸而筑,或架水而出,每隔2米用石條砌一個高出水面0.5米左右的石墩,墩間用三塊長約3米、寬約0.5米的石板平鋪成橋面,如長長的玉帶,蜿蜒伸向水天極目處。
太平橋,古纖道上拱橋與高低石梁相結合的多跨橋梁杰作,全長40米,由一孔拱橋和八孔梁橋組成。拱橋高高隆起,凈跨8.4米,橋寬3.5米,拱腳內側鋪設石板纖道。橋上行人,橋下行舟背纖,是河網地區(qū)一橋多功能的特有形式。拱橋的北面連接著長長的梁橋,整座橋形狀高低錯落,狀若龍首朝天,翻騰水面。橋上的裝飾藝術也獨具匠心,橋頂四根望柱上各雕蹲獅一只,雄獅足踏繡球,雌獅懷撫幼仔,矯健威武。橋坡兩側的望柱、欄板上亦雕有束腰仰覆蓮牡丹和琴棋書畫等吉祥圖案。此橋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清咸豐年間重修。橋岸是煙波渺渺、綠柳扶疏的太平橋公園,建有紹興市古代橋梁博物館。
柯橋古鎮(zhèn),1700多年歷史的紹興縣第一大鎮(zhèn),素有“金柯橋”之稱。浙東運河與柯水在鎮(zhèn)中心十字相交,湯湯流經古老街巷,明代的融光橋和永豐橋、柯橋三橋相連,烏瓦廊棚依河傍水,古纖道如一條青白練帶繞在城外。東漢時,蔡邑在此創(chuàng)制名聞天下的“柯亭笛”,故柯橋又名“笛里”,歷經唐宋,至明代開市,成為浙東運河的重要埠頭和繁華集市。清乾隆南巡時曾慕名來柯橋攬勝,在鎮(zhèn)東柯亭旁的放生庵內立有放生御碑。涇口大橋在柯橋古鎮(zhèn)外,是國內僅有的連續(xù)三孔馬蹄形石梁拱橋,重建于清代宣統(tǒng)年間,氣勢宏偉。
安昌古鎮(zhèn),集中了紹興水鄉(xiāng)所有的古樸美麗元素。公元896年錢镠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該地平董昌之亂,因此命名安昌。長達1747米的老街是歷史上越北最大的市集,臨河廊棚綿延,翻軒騎樓錯落,拱、梁、亭樣式齊全的古橋,連接著千米水巷。福祿、萬安、如意三座古橋,古鎮(zhèn)人家紅白喜事、節(jié)慶吉日,都要“走三橋”。紹興師爺館、安昌民俗風情館、婚俗館、錢幣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合歡搖曳柳扶疏的季節(jié),越調絲竹裊裊飄落醉霞深處的水巷,濃香的安昌醬油味道飄蕩起來,美味醬鴨、臘腸、醬爆螺螄還有黃酒,構成了一種獨特久遠的故園味道。
東浦古鎮(zhèn),紹興城西1600余年歷史的水鄉(xiāng)、橋鄉(xiāng)、酒鄉(xiāng)、名士之鄉(xiāng),宋代便有“越酒行天下、東浦酒最佳”美譽,曾有500家酒坊。青甸湖為古鑒湖殘余一角,湖光水色環(huán)抱的古鎮(zhèn),現(xiàn)保留了古橋26座。古鎮(zhèn)離紹興城只7公里,卻寧靜得很,幾乎不見游客。中午在酒缸林立的老酒坊5元買一碗酒糟,店家裝滿壓實,濃香甜郁,飽了我一整天!泗龍橋,橫跨古鎮(zhèn)外魯東村浩蕩的青甸湖上,始建于宋朝,由三孔半圓聯(lián)拱橋與二十孔薄礅石梁橋組成,全長 96.4米,氣勢十分宏偉。橋兩間壁刻橋聯(lián)“建近千年路達南北,名馳廿眼水通東西”,這座橋歷史上便是晚年隱居于此的陸游多次題詠的魯墟橋:“魯墟無復壞垣存,偶榜舟來入亂云。杜曲桑麻猶郁郁,桃源雞犬亦欣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