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穎(編譯)
(遼寧禾豐牧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遼寧 鞍山 114100)
(上接2020年第8期30頁)
此仔豬在哺乳期第1天、第6天、第14天和第26天的體重于處理間無顯著差異(P>0.05)。日糧處理對仔豬在哺乳期第0天至26天的ADG有總體影響趨勢(P=0.06);HH處 理 組 仔 豬的ADG有高于L處理組的趨勢(P=0.07),然 而LL和H處理組的仔豬ADG與其他處理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表6)。日糧處理對哺乳期第0天至26天的窩ADG有總體影響趨勢(P=0.05);LL(P=0.06)和H(P=0.10)處理組的窩ADG有高于L處理組的趨勢。哺乳期第1天和第6天,日糧處理對每窩哺乳仔豬數(shù)沒有影響。哺乳期第14天時,日糧處理對每窩哺乳仔豬數(shù)有總體影響趨勢(P=0.04),雖然處理之間無配對差異。斷奶時,H處理組的斷奶仔豬數(shù)顯著高于L(P<0.05)和HH(P<0.01)處理組,LL處理組的斷奶仔豬數(shù)有高于HH處理組的趨勢(P=0.08)。相比于L處理的母豬群,LL處理組的母豬群(P<0.05)和H處理組的母豬群(P<0.05)斷奶窩重更高(表6)。
豬在2 6日齡(斷奶;7.2±0.35 kg)、33日齡(8.6±0.35 kg)、40日齡(11.5±0.35 kg)、54日齡(18.5±0.35 kg)、75日齡(32.7±0.36 kg)體重以及屠宰時活重不受處理間影響(P>0.05)。與之相似,仔豬26日齡至屠宰的ADG以及40日齡至屠宰的ADFI和FCE不受母豬日糧處理影響(P>0.05)。
子代豬屠宰時各日糧處理對其 胴 體 重(76.3±0.93 kg)、脂肪厚度(11.9±0.23 mm)、肌肉厚度(43.4±0.55 mm)、瘦肉產(chǎn)量(56.6±0.21%)和屠宰產(chǎn)出率(73.6±0.22%)無影響(P>0.05;表6)。胴體ADG(從75日齡至屠 宰 計 算;914±11.5 g/d)、胴體FCE(從75日齡至屠宰計算;2.62±0.019 g/g)和瘦肉ADG(從出生至屠宰計算;306±3.7 g/d)也不受日糧處理影響(P>0.05)。
母豬日糧能量濃度是母豬攝入能量的主要決定因素,通常通過添加脂肪和油脂來改變?nèi)占Z能量水平。在符合規(guī)律的相同采食量情況下,增加日糧能量濃度通常與母豬能量攝入增加相聯(lián)系;直到日糧能量濃度對豬自由采食產(chǎn)生負向影響時的這一能量水平。但是Rosero等(2016)綜述表明,哺乳母豬日糧添加脂肪和油脂(2%~11%),與此次試驗相比,提高高產(chǎn)母豬平均每天能量攝入7%。在試驗中,在不降低自由采食的采食量條件下,通過增加日糧中大豆油含量(相比于對照組日糧,試驗組日糧中額外添加3.3%、6.6%和9.9%大豆油)逐步提高母豬能量攝入。因此,日糧中大豆油添加水平至少達到9.9%時,是一種提高母豬哺乳期能量攝入可行的飼養(yǎng)方案,因為它并不會降低自由采食的采食量。
表6 妊娠晚期和哺乳期提高母豬日糧能量濃度對仔豬死亡率、窩仔數(shù)、窩平均日增重、斷奶窩重、每頭仔豬體重和仔豬到斷奶時的平均日增重影響
在分娩后,母豬必須維持高產(chǎn)奶量以支持其仔豬生長。但是,單靠日糧攝入并不總能達到這一目標,為了維持產(chǎn)奶量母豬常常動員自身體脂和蛋白儲存。我們觀察到在哺乳期母豬BW和BF在日糧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因此各處理間母豬體組織儲備動員是相似的。根據(jù)之前的研究,由于限制了母豬在哺乳期的能量攝入,可能會損失15~40 kg體重。令人驚訝的是,此次試驗中所有處理組母豬群在分娩至斷奶期間的體重是增加的(至少數(shù)值上如此)。這可能表明一旦用于維持需要的能量得到滿足,日糧中其余能量則用于母豬自身體儲和母體生長,而不是用于增加產(chǎn)奶量和仔豬生長。此次試驗的研究結(jié)果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相似。
期望母豬分娩時BF厚度約為17 mm,下次配種時約為13 mm或更高。此次試驗中所有處理組的母豬群維持整個哺乳期和下次配種時BF厚度超過14 mm,哺乳期僅僅只有非常微小的背膘損失(<3.2 mm)。數(shù) 據(jù) 表 明 所有處理組中哺乳母豬能量需要均得到滿足,因為所有母豬在分娩后都保持了最佳的BF厚度,并且避免了體儲的過度動員,這與日糧中能量水平差異無關(guān)。根據(jù)研究所觀察的日糧能量攝入(約106 MJ/d,DE),以Close和Cole(2000)模型為基礎(chǔ),哺乳期一些母豬體組織損失可能是可以預算的。但是,最新的NRC(2012)哺乳母豬模型顯示,此次研究中母豬的平均能量需要顯著低于Close和Cole(2000)模型。以NRC(2012)模型為基礎(chǔ),1頭體重241 kg重的高產(chǎn)母豬,其哺乳期窩增重為2.7 kg/d以及母豬體增重為16.1 kg,哺乳期需要攝入能量(DE)107 MJ/d來滿足其需要:維持需要(0.402 MJ DE×241 kg0.75=24.5 MJ DE),
產(chǎn)奶(豬乳能量輸出/0.7=69.9 MJ DE),母 豬 體 增 重(16.1 kg×20.8 MJ DE/妊 娠 期 時 間=13.3 MJ DE)。因此,基于此次研究中哺乳期母豬能量攝入,所有處理的母豬群都攝入了足夠的能量足以滿足甚至超過它們的能量需要。
令人驚訝的是,此次試驗中各處理組間初乳成分沒有差異,這與前人研究結(jié)果相反。Heo等(2008)設(shè)計母豬妊娠期和哺乳期飼喂能量水平遞增的不同日糧處理(13.1、13.4和13.7 MJ/kg,DE),隨著日糧能量水平增加,母豬初乳中脂肪和乳糖濃度增加。與之相似,Che等(2019)研究中飼喂高能日糧的母豬(33.8 MJ /d,NE)初乳中脂肪水平高于飼喂低能日糧母豬處理組(28.2 MJ /d,NE)。定義初乳生成為“乳中特殊成分合成以及IgG轉(zhuǎn)移至乳汁分泌物中”。妊娠晚期合成常乳組分,妊娠105 d的豬乳中出現(xiàn)第一滴脂肪滴。因此,研究中初乳組分各處理間無差異,很有可能是因為試驗期開始于產(chǎn)前,即妊娠108 d開始飼喂試驗日糧,這對于通過日糧處理來改變初乳組分為時已晚。而上述前人研究設(shè)計他們的母豬處理開始于妊娠期第80天和第90天,因此造成了試驗結(jié)果有所不同。
關(guān)于提高日糧能量水平和母豬能量攝入對豬乳成分影響的研究取得了不同的結(jié)果。Lauridsen和Danielsen(2004)報道對照組母豬和在對照組日糧基礎(chǔ)上添加8%脂肪處理組母豬的豬乳組分沒有顯著差異,即使飼喂高能日糧母豬的能量攝入顯著高于對照 組 母 豬。Leonard等(2010)也發(fā)現(xiàn)從妊娠109 d至斷奶,給母豬飼喂添加魚油(100 g/d)或不添加魚油(0 g/d)的日糧,二者所產(chǎn)豬乳的營養(yǎng)濃度相似。因此,此次研究結(jié)果與上述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是,其他一些研究人員報道了提高日糧能量水平和母豬能量攝入對應著豬乳脂肪和乳糖濃度增加,并提出產(chǎn)前母豬自身因素比如能量狀態(tài),以及日糧油脂含量,可提高豬乳中營養(yǎng)組分。
考慮到此次試驗中出現(xiàn)母豬體重增加的現(xiàn)象,可以假設(shè)母豬在滿足自身維持所需能量之后,將剩余能量分配進入自身體組織儲備中,而不是分配到增加奶產(chǎn)量和營養(yǎng)組分含量上。Pluske等(1998)在哺乳期給母豬飼喂高能日糧(15.4 MJ/kg,DE),按照三種飼養(yǎng)方案(限飼、自由采食和超量飼喂)飼喂母豬。盡管超量飼喂母豬比自由采食母豬攝取的能量高出38%,哺乳期額外 攝 入 高 能(DE)111 MJ/d,但是它們并不會比自由采食母豬產(chǎn)更多的奶用以支持更好的仔豬生 長。Pluske等(1998)總 結(jié)將日糧中額外能量分配進自己身體生長中,而不是分配進提高產(chǎn)奶量中,此次研究中也觀察到相同現(xiàn)象。
哺乳期每天Lys攝入量是決定產(chǎn)奶量和窩生長的關(guān)鍵因素,因為Lys是大多數(shù)哺乳母豬日糧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根據(jù)NRC(2012)提出的哺乳母豬模型,高產(chǎn)母豬SID Lys需要量為52 g/d時即滿足母豬維持、產(chǎn)奶量和體增重(使用上述相同母豬和仔豬假設(shè))需要量。 這可能表明我們所有處理組的母豬群中均過量供應了Lys,試驗中母豬哺乳期平均SID Lys攝入量為77 g/d(哺乳期平均采食量為7.2 kg/d,日糧含有10.6 g SID Lys/kg)。因此,母豬將過量的Lys沉積為體蛋白,這個假設(shè)可能解釋試驗結(jié)果中哺乳期母豬沒有明顯的BF損失現(xiàn)象。此次試驗中所有試驗日糧的Lys保持不變(10.6 g SID Lys/kg),因此在研究提高日糧能量水平影響時Lys并不是一個影響因素。例如,隨著日糧能量水平遞增SID Lys和能量比值降低,LL、L、H、HH日糧處理組中SID Lys(g/kg)∶消化能(MJ DE/kg)分別為0.77、0.74、0.71和0.68。NRC(2012)推薦SID Lys∶DE為0.51~0.61范 圍,這取決于母豬胎次和仔豬生長。因此,研究結(jié)果表明:Lys能夠使能量顯著高于推薦值,不影響生產(chǎn)性能。
在此次試驗中,能量水平最高的日糧最有效提高仔豬出生時活力,仔豬活力是通過測定仔豬后腿受到壓力時向后推的動力來衡量的。因此,我們假設(shè)飼喂高能母豬日糧能夠提高仔豬活力指標。另一方面,哺乳期母豬缺乏蛋白或能量攝入會導致I U G R發(fā)生頻率更高。試驗結(jié)果證實了這一點,LL母豬所產(chǎn)仔豬可能表現(xiàn)出更多I U G R特征。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仔豬的體溫調(diào)節(jié)能力(產(chǎn)后2 4 h平均TEM P更高)高于HH處理組中母豬所產(chǎn)仔豬。前人研究結(jié)果顯示出生時仔豬活力越低伴隨著體溫調(diào)節(jié)能力降低,此次研究結(jié)果與之相反。值得注意的是出生2 4 h仔豬溫度最高的處理組中(L L和H處理組),斷奶時仔豬數(shù)更多。因此,分娩后24 h仔豬溫度可能被視作一個存活能力指標。前人對仔豬活力做了更詳細的研究,闡述了分娩后仔豬溫度和斷奶前仔豬存活之間的關(guān)系,此次研究結(jié)果與之一致。
最新研究文獻表明,提高母豬能量攝入的好處是通過增加仔豬窩生長來體現(xiàn)的。由于母豬產(chǎn)奶量對于日糧脂肪供應的改變相對不敏感,仔豬窩生長速率提高是由于通過提高豬乳脂肪組分,為哺乳仔豬提供更高能量和更多營養(yǎng)物質(zhì)。但是在此次研究中,初乳和常乳中脂肪比率并不會隨著日糧能量水平提高而提高。根據(jù)Eissen等(2003),較高窩仔豬數(shù)(>11頭仔豬)利用飼料來提高窩增重的效率低于較低窩仔豬數(shù)(<11頭仔豬);這可能解釋了此次研究中在特定平均窩仔豬數(shù)條件下,提高母豬能量攝入對窩仔豬生長沒有影響的現(xiàn)象。泌乳
效率被定義為哺乳期母豬能量效率。有趣的是,LL母豬的泌乳效率高于L母豬和HH母豬,表明LL母豬更加有效地利用日糧中有效能用于仔豬生長;這也許能夠部分解釋LL母豬的窩仔豬ADG更高。泌乳效率提高隨后提高窩仔豬ADG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與Teagasc哺乳期母豬飼喂高能水平日糧相比,飼喂中等能量水平日糧以提高母豬采食量為目標可能生產(chǎn)上更有益。
提高日糧中大豆油含量是一種提高母豬哺乳期能量攝入的有效飼喂方案,因為這種操作并不會降低母豬哺乳期采食量。飼喂母豬高能日糧(>14.5 MJ /kg,DE)也會提高一些出生后仔豬活力指標。然而,我們并沒有觀察到提高日糧能量水平對仔豬活力的其他測定指標或者斷奶前仔豬生長性能有影響?;诖舜窝芯拷Y(jié)果,可得到如下結(jié)論:與飼喂高能量日糧的母豬相比,飼喂低能量日糧的母豬所攝入的能量,能夠更有效地用于促進仔豬生長。
(原 文 信 息:Rooney H B ,O’driscoll Keelin, O’doherty John V, et al. Effect of increasing dietary energy density during late gestation and lactation on sow performance, piglet vitality, and lifetime growth of offspring[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