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習之
羅馬人的餐桌
人們在飲食上的虛榮是有共性的,古今中外不外如是,但羅馬在這一方面的成就可以稱得上一門“藝術(shù)”?;实蹅冊凇矮C奇”方面起了帶頭作用,并且為了吃可以不顧一切。據(jù)說羅馬皇帝維特里烏斯經(jīng)常熱衷于各類飲宴活動。他在進食之后,服用催吐劑吐出,不斷讓自己享受在帝國全境內(nèi)搜尋來的各式美食。
這些歷史上著名的饕餮盛宴一般都是中午時就開始進行。不過這也是個別情況,晚宴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此次晚宴的規(guī)模和主人家的安排。一個正規(guī)的晚宴一般要持續(xù)6~10個小時,從下午3~4點開始,一直到半夜或凌晨。
從入場到用餐都有一定的規(guī)范和儀式。賓客被安排入座前,會在前廳里,由主人的奴隸們幫著脫掉涼鞋,順便洗腳,有的甚至里面會滴上些特別的香水。隨后,根據(jù)不同身份到指定的榻上側(cè)躺,以這樣優(yōu)雅的姿勢進餐:側(cè)躺在置于枕頭上的左胳膊肘上,用左手拿著盤子,用右手來吃飯。據(jù)說,由于胃的特殊構(gòu)造,這樣的姿勢吃飯有利于消化。
一番胡吃海喝以后,由于腸胃負擔過重,貴族們還經(jīng)常選擇催吐的方式,吐完后再吃。對于賓客來講,長達6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晚宴也算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了,有客人會跑到隔壁房間去騰空胃部,回來接著奮斗。
用生命在吃的國王們
中世紀歐洲各國皇室盛宴,很好地繼承了羅馬人豪奢的習慣,深深地淪陷在口腹之欲中,其中有幾位佼佼者還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世人展現(xiàn)出活人主動吃到撐死的實例。
比如英王亨利一世,他去諾曼底巡視期間,享用了大量燉七鰓鰻,最終因消化不良去世。御醫(yī)的診斷是七鰓鰻屬于寒性食物,使得國王體內(nèi)寒濕體液越積越多,最終導致體液失衡。
雖然有了前車之鑒,但后人也沒有避免這種死法。瑞典國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在位近20年,執(zhí)政期間平淡無奇甚無功績。卻因為奇葩的死亡方式,獲得了“把自己給吃死了的國王”稱號。1771年2月12日,是瑞典的懺悔星期二,第二天就是大齋節(jié)。當天,60歲的老國王為了撐過這個一天只能吃一頓、還不準吃肉的時段,毅然決然地決定大吃一頓。據(jù)記載,在這頓他本人“最后的晚餐”中,國王進食了一頓包括龍蝦、魚子醬、酸菜、煙熏鮭魚、香檳的大餐,還一口氣吞下了14份自己最愛的甜點色穆拉——一種裝滿奶油的甜面包卷。
埃及國王默罕默德·法魯克,年輕時就以不學無術(shù)、好吃好色而出名,在1952年宮廷政變時,急匆匆宣布把皇位留給襁褓中的娃,自己流亡意大利。作為逃亡在外卻擁有大量財富的末代君主,法魯克陛下稱得上是美食達人,每天都能做吃播的網(wǎng)紅。在他撐死的那天,生前的最后一頓飯據(jù)說共吃了12只大龍蝦、10顆牡蠣、8條魚、5碗炒飯,此外還有數(shù)不清的奶酪、果醬、大餅、豆類、蔬菜和水果,在歷代皇室大胃王中,可以折冠。
對于富人而言,餐桌上的食物,吃的不是“美味”,而是“地位”,是優(yōu)越感。好不好吃另當別論,最要緊的是“物以稀為貴”。
摘編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