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晶
語文課堂應該是以“語”為先,是暢所欲言和各抒己見的樂園。一切以學生的學習認知發(fā)展需要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多給學生自由探討和主動交流的機會,一方面,能充分體現(xiàn)語文的交際性特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討交流載體;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在主動探討中掌握漢語運用規(guī)則,使他們真正知曉其中的“潛臺詞”和“言外意”。多從語言的交際特征出發(fā),多給學生暢言的機會,讓他們在對話語篇的過程中感受文本魅力,不僅是學生積淀深厚語言文化知識的需要,而且是學生活化認知感悟的重要載體,也是體現(xiàn)語言鮮活性的重要導向。
一、換位思考,感同身受
鮮活語言需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唯有如此,才能產(chǎn)生“千人讀哈姆雷特就有千樣”的效果。這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語言表達,也是產(chǎn)生語言新鮮感必不可少的重要切入點和來源。以此為契機豐富課堂教學,利于學生在感同身受的過程中獲得深層次感思,語言的新鮮意義也就不難理解了。學生要想理解語言表達的本質內涵,多從表達者的意圖出發(fā)深入探究,定會有不一樣的精彩發(fā)現(xiàn)。這種發(fā)現(xiàn)需要學生懂得換位思考,懂得在表達中發(fā)散思維,如在《我的母親》的閱讀理解中,便可嘗試此法。
學生不妨從作者胡適的角度出發(fā),從作者筆下描述的母親的形象和特征出發(fā),圍繞“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兒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這段話找出相關內容??山ㄗh學生從“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嚴父”來品味作者觀點,通過點滴小事的描述展現(xiàn)其中內容,也就能夠明白作者表達的意圖:母親重德垂范,用較為科學的方法勉勵兒子一心向學,展現(xiàn)了母親善良、大度、有剛氣的性格特征,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教師多引導學生從作者、語境等不同方面深入思考,使他們真正融入語篇,從文本中獲得深層次感悟。教師可組織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探知,利于學生融入語境和語篇,產(chǎn)生多樣化構思、認知。
二、咬文嚼字,力透紙背
理解語言文字就是學生與語言文字對話的過程,也是開闊眼界和豐富理解思維的過程,可謂是理解感知由感性向理性不斷拓展延伸的過程,使學生在主動融入語篇和深入解讀中形成多樣化感思。圍繞學生的自我思考和主動拓展延伸、豐富教學,能讓學生在主動聚焦語篇核心要點的前提下獲得有深度和廣度的感觸體驗。教師可結合語篇表達內涵,引導學生從文眼入手,不放松任何一個文字甚至標點,從中找出其中有價值的信息內容。
在學習《荷塘月色》的時候,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在通讀文字的基礎上,細讀從“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到“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一部分,關注作者如何以移步換景的方式來描寫景物,定會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那一段中,也有許多值得研讀的地方,從修辭手法運用到短語搭配構成,都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漢語學習需要咬文嚼字,需要在反復推敲和仔細琢磨中深入體味其中的內涵。教師在教學中不妨給學生足夠的自我推敲和體驗的機會,鼓勵他們深入提煉文本的含義,定能體味語篇的深度,讓其中的思想得以彰顯,可謂是“力透紙背”,值得學習推敲。
三、情真意切,韻味深長
“一切景語皆情語?!比魏握Z言的表達意義都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表達交流意愿,蘊含著一定的情感意義。鮮活的語言往往具有一定的情感內核,是人們對景物和情境的感慨。從這個意義上說,鮮活的語言應該以抓住人們的情感體驗為切入點,讓人在主動交流中找出相應的蘊含意義,帶著自己的“深情厚意”去品味和琢磨其中的內涵。
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為例,我們如何探尋其中的內涵意義呢?該詩是俄國詩人普希金于1825年流放南俄敖德薩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從題目上看,有“假如”“生活”“欺騙”等字眼,這些字眼無論怎樣解讀都有一定的人情韻味。全詩表述了一種積極樂觀而堅強的人生態(tài)度,以親切和藹的語氣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揣想?!凹偃缟钇垓_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從詩句中能親切感受到作者身處困厄,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zhí)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審視作者的表達意圖,能從中發(fā)現(xiàn)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始終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不因為暫時的失意而失去生活的勇氣,哪怕生活欺騙了我們也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教師多從語言的情感出發(fā),從相關的情景語境中找出其中的內涵,定能體會到文本語言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可多鼓勵學生從自身感知體驗出發(fā),在深入了解語言表達的前后語境、背景的前提下多說出自己的設想,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
四、余音裊裊,浮想聯(lián)翩
言有盡而意無窮。漢語的魅力是有豐富的“言外意”和“潛臺詞”,能夠產(chǎn)生浮想聯(lián)翩的效果。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語言的時候,不妨多從文本語言的“言外意”入手進行構思,從語言的鮮活角度深度切磋,讓他們從語言表達中體味深層次內涵。學生只有對語言表達的內涵意義進行琢磨,才能知道文本語言富有足夠意蘊,給人以無限遐想。語言品味好似玉石,需要反復打磨,在仔細品味中進行深度構思。教師不妨針對語篇內容深入探究,如在《故都的秋》的閱讀指導中,不妨嘗試此法。
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語篇結尾處的“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段話著手,從修辭手法運用的角度深入揣摩。不妨引導學生從“設誓”中體味作者心境,由此引導學生設想:“故都的秋”就是作者心中的秋嗎?透過結尾的描述,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多元性,作者運用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斗爭的痕跡,情感由晦轉明,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烈,讓讀者浮想聯(lián)翩。教師可結合語篇的內容,多鼓勵學生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文字內容,使得學生深有感觸,并獲得豐富感知。教師可針對豐富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感,給學生相應提示和引導,讓他們在反復揣摩中深化感思,使語言文字顯得更有韻味,產(chǎn)生“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總而言之,越是精彩的語文課堂越不能缺少鮮活的語言,越需要學生七嘴八舌、大膽暢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語言的簡潔明了和意蘊深長,不僅能使語言本身綻放應有的生機活力,更使得學生在自覺使用中發(fā)現(xiàn)其中內涵。教師圍繞語言的目標明確與多姿多彩,多適時引導學生,定能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與激情,滿足其多元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啟東市第二中等專業(yè)學校(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