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菲
(鄭州西亞斯學院,博雅住宿書院,河南 新鄭 451100)
2016年 12月,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大學英語是在全國普通高校普遍必修的一門基礎類課程,其特點是課時多、參與面廣和跨度大,課程內容涵蓋了中西方文化、人文、經濟等多個領域的學科知識,同時也是開展高校大學生德育的重要陣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把語言與德育緊密結合起來,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國外先進文化理念,教會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和方法論批判性地審視中西方文化及核心價值,增強“四個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應試教育的壓制下,家庭、學校教育幾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輕德育,以至于無數(shù)人感慨當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從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長、教師忽略了德育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身心即將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齡段,過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澀,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著失足痛苦的同時,給家人、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問題住校表現(xiàn)為誠信缺失、道德目標自我化、標準多元化、取向功利化、行為庸俗化、理想和信念模糊、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等。大學生是青年群體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時代重任。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體的未來成長,更是間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國家整體文明的優(yōu)劣和續(xù)斷,乃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
“兩課”指我國現(xiàn)階段在普通高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一般高校來說,每學期開設一門“兩課”課程,一周4個課時,甚至是2個課時。僅憑“兩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此外,大學“兩課”頻繁在校園遭遇尷尬和困境是時下不爭的事實。隨意翻看各個高校的兩課授課現(xiàn)場,絕大多數(shù)學生課上的表現(xiàn)是精力不集中、厭學、逃課,考前靠突擊背書應付考試等。兩課難以吸引學生的關鍵因素在于授課方式大多為單向講授,且內容較為單調,不免讓學生覺得課程魅力不足,另外,部分學生思想政治基礎薄弱,對“兩課”課程不感興趣,很難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德育。因此有必要將德育延伸到其他課程教學當中。
1.大學英語是高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課程,學生群體覆蓋面大,覆蓋大一和大二兩個年級,輻射大部分專業(yè),擁有廣泛性的影響力;
2.在大多數(shù)高校,大學英語開設大一和大二4個學期,一周4個課時,學時學分多,加上學生對公共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重視,對大學英語這門課程會比較重視;
3.大學英語課程內容跨度大,涵蓋了中西方文化、人文、經濟等多個領域的學科知識。此外,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承載著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尤其是英美國家的文化,大學英語的教學給予了英語教師教會學生用客觀態(tài)度看待中西方文化不同特點的機會,并提高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方文化和理念差異的能力。
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德育,有利于全員育人,有利于增強英語教學的育人功能。
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贝髮W英語教學的顯性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交際能力。隱性目標是為國家培養(yǎng)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的跨文化交際人才。雖然“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明確目標,但是,有的教師認為英語教師只要教好英語就可以了,至于課程思政,那是思想政治教師的責任。因此,大部分教師,基于教學任務量和教學進度的壓力,更多偏向于英語語言本身的教學,很少對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內容進行挖掘。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形式上,對德育都沒有足夠的重視。
在校園的生活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著緊密接觸,其中教師的舉止,也是學生經常會模仿的兌現(xiàn)。在與教師的相處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習慣、行為舉止都在無形中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為此,大學英語教師要想實現(xiàn)有效德育滲透,教師首先就要以身作則,時刻以道德守則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為學生做好表率。教師在校內一定要嚴格遵守社會公德,從身邊的小事去影響學生、熏陶學生。這樣就能真正讓學生在榜樣作用影響下得到德育教育,從而提升德育實效。
1.課前引入德育
在進行正文分析之前,可以先進行背景介紹,并緊扣文章主題進行德育。如:《E英語教程3》Unit 2-Athletes should be role models這篇課文的主題是偶像的榜樣引領作用。結合這一主題,可以融入“理性追星”,對學生價值觀進行矯正。如引入微博熱點話題“肖戰(zhàn)粉絲舉報AO3”事件,引導學生“理性追星”,營造健康網絡追星環(huán)境。因為網絡的普及,網友的年齡越來越小,粉絲低齡化嚴重,在崇拜偶像的路上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此外,為了利益,許多人刻意制造營銷號來污染追星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下,粉絲個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追星觀念。追星的前提是要明白自己現(xiàn)實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迷失在追星世界中。對于網絡上的信息要進行甄別,而不是盲目相信。
2.課中融入德育
講解正文時,遇到文化層面的段落或句子,可以對此進行深層次挖掘,進行拓展延申,引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對比和普及。如:《E英語教程3》Unit 6-Coffee Culture這篇文章主要介紹咖啡的發(fā)源和相關文化。借此機會,可以從兩個點引入德育教育:“對比中國茶文化”--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樹立學生文化自信;“介紹中國本土咖啡”--教學帶貨中國本土農產品,助力脫貧攻堅,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共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助力。
3.課后拓展德育
課后作業(yè)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所學單詞、語法等的印象,是教師用來鞏固學生所學知識、考評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重要手段。如果教師能夠緊跟熱點,將德育與課后作業(yè)結合起來,即能提升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又能拓寬學生視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或者品德教育。如:《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Unit Six --Closing Speech by Jacques Rogge。講完課文中的演講之后,可以讓學生課后去搜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的經典演講“I have a dream”,讓學生朗誦并提交朗誦錄音。此外,要求學生去閱讀英語新聞,了解當下時政熱點“美國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跪殺事件”的進展,并圍繞這一事件寫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英文寫作。經過學生課后探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美國黑白人種之間的恩怨和種族歧視現(xiàn)象,對比我國國情和發(fā)展情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并提升英語教學實效。
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在學生眼里,老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能力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保證。因此,大學英語教師要提高德育意識,提升個人德育水平。此外,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之中的德育元素,借助于文章解讀、小組合作、角色扮演、名言背誦等方式來有效實現(xiàn)英語課堂中的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與思想,為學生今后進步與發(fā)展打下堅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