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廣河縣排子坪小學,甘肅 廣河 731301)
小學教育是人一生學習的開始,而小學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無疑,在當代政府和國家的努力下,我國現(xiàn)階段教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變化,但是作為一名從事小學教育接近三十年的教師,在多年教育教學及當下人文教育的矛盾中,也有著深深的擔憂:
在當下的中國,四二一模式普遍存在,孩子也就當仁不讓的成為了家庭的中心,溺愛之風遍及社會。
錢程從小被母親寵溺慣了,經(jīng)常搶別人玩具,欺侮個子小的小朋友。每當起爭執(zhí),他母親都會站出來充當他的保護神。找到他母親溝通:“這是我兒子,就搶個破玩具,怎么啦?”他經(jīng)常欺侮班里的同學,在他的字典里,他做什么都是對的,錯的總是別人。老師語言教育,母親鬧到學校:“我家就這么一個兒子,我都舍不得說他,你們憑什么罵他?”每天放學回家,錢程總是不停的抱怨。今天抱怨老師不公平,明明他和大家一樣都舉手了,老師卻不叫他;而他不舉手的時候,偏偏提問他,老師專門和他作對,出他的洋相。母親找到我:“你還是老師呢,怎么這樣對待我娃,你們學校說好的一視同仁呢?
久而久之,錢程真的做到了“眾人之上”,教師勸說——我媽說了,她養(yǎng)我。我媽說了,你沒權力打我。我媽說了......轉(zhuǎn)眼十幾年,前幾天遇到他,就在我們學校旁的巷子里,真的“錢程似錦”。
新聞媒體總會報道:某某學校老師心里變態(tài),以折磨學生為樂。某某教師虐待兒童......如此種種,不勝枚舉,仿佛這世界上,“教師”等同于“變態(tài)”變成了很多家長的共同認知。為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保護受教育孩子: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家規(guī)定開除未成年學生。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2一系列舉措,保護了受教育者,卻也成了輿論攻擊的有力武器。
提到教育的本質(zhì)是什么,教育的意義是什么?可能當了很多年教師的人都可以口若懸河的說上幾節(jié)課,但是當下的教育現(xiàn)狀卻是一切為了成績,一切為了升學。
家長眼里:哪一個學校升學率高,那就是好學校;哪一個學校成績名列前茅,擠破頭也想著把孩子送去那個學校。教師眼里:哪一個學生成績好,誰就是好學生;哪一個學生家長懂事,誰就可以拿到學校各種政策優(yōu)待。投機商家:各種高分秘籍,速學方法鋪天蓋地......
我們似乎也都習以為常,只要能提高學生的成績,什么都是“方法”。名譽、獎金、高收入變成了所有人努力的目標。
在這里,我不想大談特談教學經(jīng)驗,也自認才疏學淺,不能提出石破天驚的教育高論,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位教育大家的教育理論已經(jīng)百花齊放!籍此機會,就提幾點鄙人從事農(nóng)村小學教育三十年來的感慨:
當下的學校制定了種種規(guī)章制度,但都雷聲大雨點小,無法對犯錯誤學生進行合理的震懾,久而久之,規(guī)矩形同虛設,學生的眼里也不再有敬畏。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也不勝枚舉:打架、偷竊、侮辱老師......
同事間閑談:現(xiàn)在的學生不敢管啊、我們還是保護好自己吧、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各種“自保論”充斥著整個校園,是老師沒有責任心了嗎?是老師都不愿意教了嗎?還是當下的教育本質(zhì)改變了呢?
“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已經(jīng)不再是每個老師引以為豪的稱呼,而養(yǎng)家糊口才是大家關心的問題,這到底是人性的喪失,還是教育的悲哀......
思想家韓非子曾說過“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還有流傳已久的經(jīng)典名言“棍棒底下出孝子”,都是針對“棍棒教育”的推崇之語。但如今打開網(wǎng)絡搜索引擎,輸入關鍵字,大家對“棍棒教育”卻幾乎是一邊倒的質(zhì)疑。
讓人不禁會問:“棍棒教育”真的過時了嗎?
恐怕不然。
當有人質(zhì)疑“棍棒教育”太過殘酷時,也有人在肯定它在教育中的必要性,《禮記》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三字經(jīng)》里也說:“子不教,父之過”。
“罰必有法,罰不可辱,法必周知,法必有理。”規(guī)矩有法度,法規(guī)有懲罰,懲罰重事理,事由處公平,則“棍棒”出人才。
人生有涯而知無涯,沒有一本萬利的知識,任何知識都會有淘汰和過時的時候,一味求速成,走捷徑,培養(yǎng)出的只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復印機;套用的速成方法,使用的永遠是別人的思想,當再沒有速成方法可以借鑒的時候,又該何去何從?取巧的捷徑,永遠走在別人的路上,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又如何培養(yǎng)新一代社會主義弄潮兒?
未來社會的競爭,必將從知識競爭轉(zhuǎn)向?qū)W習能力的競爭,所以學習能力才應該是教育教學應該抓住的本質(zhì),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比爾蓋茨,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福爾摩斯,存在于社會的大多是平凡而努力的人,知行教化,當首重品行,知禮而守法是對公民的要求,也應是教育的要求;不違法度,方求上進,若舍本而逐末,教育的本質(zhì)又有何依存;只有教會學生為人處世的行為操守,再談提分上進,才不違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