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紅
(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qū)第八中學,山東 德州 253500)
隨著我國新課改在初中教學過程中的實施,它對初中的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它不僅要求初中的語文教師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還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要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加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識。基于此,本文對情感教育的特點等進行了全面的探討。
由于初中語文教學的內容比較復雜,所以如果學生沒有較強的語文思維,就不能對具體的語文知識進行全面理解。教學活動主要是依據教材內容進行實施的。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認識,加強學生對本文情感的解讀,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積極愉快的情感氛圍,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隨著人們對初中語文課程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要想在這樣的背景下,讓學生快樂地去學習語文知識,教師就要重視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的語文情緒狀態(tài)。情感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不僅是現代教學理念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的基礎,它在激發(fā)學生積極情感的同時,又創(chuàng)新了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情感,讓學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雖然初中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綜合性思維還并不完善,對初中語文教師過程中的情感知識等并不能進行深刻理解。然而,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不僅加強了學生對初中語文知識的認識,還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一個好的導入,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也是優(yōu)質課堂的重要保障。如何設計一個好的導入,是教師應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其實,課堂導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情感則是其靈魂所在。一段充滿情感的表達,必然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為課堂營造良好的情感理解和表達的氛圍。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積極尋找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將這種情感因素進行加工和改造,設計一段情感導入來吸引學生走入文本情感之中,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和興趣。
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一種常見的教學手法,它能夠直觀而真實地將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在情境之中去體會人物的情感經歷和情緒變化,從而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的情感內涵和意義。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采用多媒體的形式來為學生播放相關情景的畫面以及視頻,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以及畫面之中去深入體會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效果。然后,教師再給學生播放名家朗讀的視頻,讓學生在朗讀中去感受詩歌中所展現的黃河形象和把握詩歌中的情感基調。這種教學情境的設計,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作品的真實情感和獨特魅力。
任何一篇文章必然飽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情感是文學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只有有著較為豐富且多樣的情感體驗和經歷,學生才能夠全面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進而深入體會文章思想價值和內在含義。生活則是情感的來源。如果僅僅依賴于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去體會情感,則必然會脫離生活實際而無法使學生真正感知文學的魅力和情感的價值。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在生活之中去觀察和體驗,在實踐之中獲得多樣的知識和多樣的情感經歷,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要想在我國教育機制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將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不僅要對其有效性進行探究,還要認識到初中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從學生的情感角度出發(fā),去設計教學模式,認識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根據初中語文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利用主動積極的思維,去參與情感活動,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夠受到情感熏陶,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加強學生對具體內容的認識。
總結:綜上所述,情感是一個相對較為抽象的概念。人的情感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一個艱難而又復雜的工作。教師一定要注重研究和探索教材文本內涵,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fā)自身的情感因子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用情感去啟發(fā)情感和化解情感,培養(yǎng)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