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民
(邢臺市南和區(qū)和陽鎮(zhèn)中心學校,河北 邢臺 054400)
孔子主張教與學應當相互切磋、相互啟發(fā),教師對自己應“學而不厭”、對學生應當“誨人不倦”。個人認為,互動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合適的教學選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以溝通和交流為主,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拓展學生思維,培育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對學生思維動向的主導,以及創(chuàng)設一個能使學生發(fā)揮主動性和合作性的環(huán)境。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教”與“學”兩個主體在行動、語言、情感、思維上互動,產生共鳴,相互促進,從而構建激情、趣味、求異、互動的教學模式。
(一)基本理論知識的傳輸是保證有效互動的前提
就物理教學而言,通過對問題與相關教學互動啟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正確的觀察方法、學習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只有當學生對即將在課堂上意欲進行互動的選材所涉及的有關基本理論知識有所了解的情況下,學生的互動熱情才會被喚起、互動的途徑才會順暢、互動的效果才會呈現。盡管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是課堂教學互動的必要,但是基本理論知識傳授應力求較少地占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時間。當然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亦可實現教學的互動,但是除屬重點難點的基本知識可以進行互動外,其他基本知識的傳授不宜運用。
(二)合適的選材是保證互動的關鍵
互動的選材可以不拘一格,主要看選材能否實現互動教學的目的。選材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應當在整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由易漸難;需具有辯論性、啟發(fā)性、思考性;應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探討熱情;選材應貼近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應當給出不同的互動選材,這是教學基本規(guī)律的基本要求。但是對所有的教師而言,立足于本職在充分尊重教學規(guī)律的同時,樹立與培養(yǎng)學生的正面思想與行為應為義不容辭。
(三)合理地點評是教學互動的必須
當學生根據自身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并依據選材的境況紛紛提出各自的觀點與意見之后,其最原始與現實的心理渴望是希望從教師處得到觀點正確與否的評定,或者能夠聽到教師闡釋自身觀點理由的聲音。此時,教師的點評便顯得尤為關鍵,教師的點評應當在剖示自己觀點的前提下,對學生的互動熱情與探討精神應當多予鼓勵和贊許。尤其是對那些解答偏軌的學生更應在釋惑的同時,使其感覺到互動的最大價值不僅僅在于觀點的正確與錯誤,而在于其是否付出了思維、是否用了真心。
(四)課后的集中與個別反思是鞏固互動成果的保障
溫故而知新——這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條亙古不移的座右銘?!皽毓省蹦酥笇W生對于課堂上的互動選材所做出的種種發(fā)言,在教師的引導下或者自覺地進行梳理、歸納與總結。“知新”是指通過互動選材的梳理歸納與總結,探尋自身發(fā)言走偏或者缺憾的原因、思忖其他學生的觀點以及教師的點評,從而獲取、培育或者強化“入道”的思維感覺。通過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課后行為,不僅僅強化了學生對重要基本理論知識的認知,同時亦在肅清學生思維障礙的基礎上,為其搭建起正確的思維平臺。從而保證了課堂互動的有效延伸,鞏固與再生了課堂互動成果,實現了形而上學的教學目的。
(一)強化目標意識,發(fā)揮目標導向的功能。1.確定目標、自主學習;2.展示目標,進行定向學習;讓學生一上課就明白這節(jié)課該學什么,學習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與教師默契配合,成功達標。3.圍繞目標互動。教師憑借教學目標,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以新舊知識的聯系或沖突中引發(fā)學生需求,從嘗試練習,看書自學入手,通過質疑問難,學習討論等環(huán)節(jié),使書本上枯燥的規(guī)則,抽象的數字為自身所內化。4.目標檢測。了解課堂教學效果,掌握學生達標情況。
(二)抓教法和學法的結合,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多向交流”。具體做法:在教學過程中,力爭三個“最佳結合”。注意情感,誘發(fā)興趣,使學生心理活動得到最佳結合;強化質疑環(huán)節(jié),把教師設疑--鼓勵質疑--引導解疑的過程與學生求疑--大膽質疑--創(chuàng)造性解疑過程最佳結合起來;教師的精講和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得到最佳結合。
(三)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采用“引、扶、放、評”的指導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耙本褪且龑W生自學、給學生搭橋輔路,指導學生自己“走路”,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胺拧本褪窃趯W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以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霸u”就是收集反饋信息,教師通過耳聞目睹等多種途徑,把學生在嘗試過程中所了解的信息,進行整理評估,發(fā)現問題,及時矯正。
互動式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趣味性、參與性,培養(yǎng)了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充分發(fā)揮了“師”與“生”兩個主體的相互作用,實現最佳的物理教學效果。“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如此重負的要求使得每一位教師不得不在承受巨大的心靈拷問的同時,邁向探求教學改革之路。教學是雙向的行為并不是為教師背負格言般的要求去開脫,反而為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運用與推行提供了論據?;邮浇虒W模式可能是教改的春天,更可能是學生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