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醫(yī)學院附屬中心醫(yī)院 (遼寧 沈陽 110000)
內容提要:目的:探究慢性腦缺血患者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超聲特點。方法:隨機抽取84例患者納入實驗研究范圍,其均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入本院接受診治,根據(jù)患者病癥情況進行分組,分別命名為慢性腦缺血組(n=42)與急性腦梗死組(n=42),分析兩組患者的頸動脈超聲特點。結果:慢性腦缺血組的頸動脈超聲阻力指數(shù)(RI)顯著低于急性腦梗死組,且慢性腦缺血的斑塊檢出率顯著低于急性腦梗死組,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的舒張期末流速及收縮期峰值流速不存在較大差異,P>0.05。結論:頸動脈超聲診斷能夠有效對腦血管病癥進行診斷,有利于早期鑒別患者病癥,盡早采取措施進行病癥干預,降低急性腦血管意外的發(fā)生率。
當前,受到不良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的影響,腦血管意外病癥的發(fā)生概率逐年提升。慢性腦缺血指的是患者長期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腦血管的關注量不足,從而引發(fā)老年癡呆和血管性癡呆病癥。急性腦梗死指的是急性腦血管血液灌注量不足,導致患者腦部血栓或者動脈粥樣硬化病癥形成,影響血管的正常供血,引發(fā)腦梗死病癥[1]。盡早發(fā)現(xiàn)患者的腦血管危險因素,有利于通過藥物、健康飲食及健康生活手段,降低腦血管意外的發(fā)生。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頸動脈超聲被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疾病的篩查中,本實驗就慢性腦缺血患者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頸動脈超聲特點展開論述[2]。
隨機抽取84例患者納入實驗研究范圍,其均于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入本院接受診治,根據(jù)患者病癥情況進行分組,急性腦梗死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52~78歲,平均(66.36±4.52)歲;慢性腦缺血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54~79歲,平均(66.79±4.68)歲。資料數(shù)據(jù)差異不大,P>0.05。
對兩組患者均采用頸動脈超聲進行檢查,取患者的仰臥位后,于患者頸背部位墊放軟枕,稍稍后仰患者的頭部,以充分顯現(xiàn)患者的頸部部位,依照頸動脈超聲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超聲檢查,從患者的頸部總動脈開始,逐漸向頸內動脈深入至顱腦部位進行超聲檢查,記錄檢查結果。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血流參數(shù)變化情況,主要包括雙側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的血流參數(shù)指標,包括頸動脈超聲阻力指數(shù)、舒張期末流速及收縮期峰值流速。觀察記錄頸動脈斑塊的檢出情況[3]。
將兩組效果錄入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檢驗行t檢驗,表示用±s,計數(shù)資料表示用%,檢驗行χ2,P<0.05是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的依據(jù)。
經研究,慢性腦缺血組的RI顯著低于急性腦梗死組,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的舒張期末流速及收縮期峰值流速不存在較大差異,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血流參數(shù)指標對比分析(n=42,±s)
表1.血流參數(shù)指標對比分析(n=42,±s)
注:與急性腦梗死組相比,aP<0.05
組別 位置 RI 舒張期末流速(cm/s)收縮期峰值流速(cm/s)急性腦梗死組左側頸總動脈 0.71±0.23 17.15±0.52 75.25±12.22右側頸總動脈 0.72±0.14 17.36±0.48 71.12±19.85左側頸內動脈 0.74±0.12 19.65±4.33 61.45±16.33右側頸內動脈 0.68±0.16 19.87±3.52 188.41±12.69慢性腦缺血組左側頸總動脈 0.60±0.02a 17.69±0.92 74.58±11.98右側頸總動脈 0.61±0.03a 17.52±0.51 72.16±18.47左側頸內動脈 0.66±0.02a 19.33±3.98 62.33±15.36右側頸內動脈 0.60±0.01a 19.25±4.03 186.36±15.35
經研究,慢性腦缺血的斑塊檢出率顯著低于急性腦梗死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頸動脈斑塊檢出情況對比分析(n=42 )
慢性腦缺血及急性腦梗死均屬于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慢性腦缺血指的是患者的腦整體血液供應量不足25~45mL/(100g·min),該病癥大都發(fā)生于老年人之中,患者發(fā)病后,經常會出現(xiàn)頭暈頭痛、頭部沉重等病癥。急性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神經功能大都會受到損傷,患者可見失語、言語功能下降、肢體功能障礙、口眼歪斜等癥狀表現(xiàn),若是能夠盡早鑒別患者病癥發(fā)生風險,就能夠合理采取措施進行干預,改善腦組織缺血及缺氧情況,降低腦血管病癥的發(fā)生率。頸動脈超聲診斷方式屬于評估腦血管意外的重要方式,其在診斷過程中,不會對患者造成損傷,無需應用造影劑,操作方式簡單,診斷價格便宜,髓診斷的準確性相對較低,卻可以被應用于腦血管疾病的篩查之中。急性腦梗死及慢性腦缺血緩和收縮期血液的峰值流速會有所提升,頸內動脈及頸總動脈的阻力指數(shù)會增加,阻力指數(shù)越大的情況下,則說明患者的血流阻力也越大,腦部缺血程度也越為嚴重。患者的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斑塊數(shù)量越多,腦血管意外發(fā)生風險就越為嚴重,所以盡早對斑塊的生長進行抑制,有利于降低腦血管管腔狹窄情況的發(fā)生,有利于降低斑塊脫落發(fā)生急性腦梗死的風險。經頸動脈超聲檢查后,若是患者的頸內動脈及頸總動脈的阻力指數(shù)較高,頸內及頸總動脈斑塊數(shù)量較多,需要制定規(guī)律的飲食計劃和生活方案,合理采用藥物或者盡早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以降低急性腦梗死或者癡呆病癥的發(fā)生,提升患者的預后質量[4]。
研究表明,慢性腦缺血組的左側頸總動脈RI(0.60±0.02)、右側頸總動脈RI(0.61±0.03)、左側頸內動脈RI(0.66±0.02)及右側頸內動脈RI(0.60±0.01)顯著低于急性腦梗死組,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的舒張期末流速及收縮期峰值流速不存在較大差異,P>0.05,慢性腦缺血的斑塊檢出率61.90%顯著低于急性腦梗死組90.48%,差異顯著,P<0.05,可見,應用頸動脈超聲對慢性腦缺血及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檢查,根據(jù)血流參數(shù)指標的不同及頸動脈斑塊檢出率的不同,能夠合理鑒別患者病情,盡早對存在腦血管意外風險的患者病癥進行干預,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
綜上所述,慢性腦缺血與急性腦梗死頸動脈超聲特點存在較大差異,臨床需要合理應用頸動脈超聲分析患者病癥危險存在因素,進行腦血管疾病的常規(guī)篩查,以減少腦血管意外情況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