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存亭
提起蘇軾的詩詞文章,可謂家喻戶曉,但要論及蘇軾與上黨的淵源,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洵的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進士后走上仕途,一生坎坎坷坷,歷經(jīng)多次升遷,先后擔(dān)任過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端明殿學(xué)士、禮部尚書;曾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定州、湖州、穎州等知州。元豐三年(1080年),因指責(zé)新法而遭降職并調(diào)往黃州,后又貶謫廣東惠州、儋州。宋徽宗即位后,向太后執(zhí)政,蘇軾才被赦內(nèi)調(diào),復(fù)為奉禮郎;不幸的是在北歸途中,因誤用人參而病逝于常州(今江蘇),追謚文忠。
蘇軾一生博學(xué)多才,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是宋代時期我國文學(xué)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是一位集散文家、詩人、詞人、書法家、畫家等于一身,而且在這些領(lǐng)域都頗有建樹的文化名人。蘇軾的詩,清新豪健,獨具風(fēng)格,善用夸張、比喻等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的詞,充滿激情且豪放,對歷代詩詞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蘇軾的書法,擅長行書、楷書,善于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富有爛漫情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蘇軾的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其主要著作有《蘇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等。
蘇軾,這位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書畫家,也與上黨有過歷史的情緣。我們走進蘇軾的詩詞,品讀他筆下的上黨,了解他的上黨之行,打撈他沉淀在文學(xué)之海里上黨行的那些歷史碎片。
蘇軾有一位好友叫梅庭老,宋時吳郡人。吳郡是指江南三吳一帶,根據(jù)宋地圖學(xué)家稅安禮的《歷代地理指掌圖》得知:宋時以蘇(東吳蘇州)、常(中吳常州)、湖(西吳湖州)三州為三吳地區(qū)。熙寧七年(1074年)正月,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梅庭老被任命為上黨學(xué)官,即上黨主管地方文教一職。上黨,地勢高險,自古為戰(zhàn)略要地之地,境內(nèi)主要有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兩塊盆地,兩盆地依丹朱嶺、羊頭山和發(fā)鳩山等山脈為界(澤潞兩郡的傳統(tǒng)界山)。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蘇軾在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送別好友,便寫了《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送與他,對梅庭老不被重用離鄉(xiāng)遠行深表惋惜。在蘇軾以前的詞里,《浣溪沙》詞調(diào)大多只用于寫景和抒懷,而在《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里卻用來寫臨別與友的贈言,其用意不言而喻。
門外東風(fēng)雪灑裾。山頭回首望三吳。不應(yīng)彈鋏為無魚。
上黨從來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時平不用魯連書。
詞中“天下脊”指的就是平順天脊山,位于平順東南的崇山峻嶺之間,格外綺麗,再加上蘇軾的《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一詞里的名句“上黨從來天下脊”,使其聞名于世。
我們不妨順著詞的意境走進蘇軾送別梅庭老的那個春日。雖然春天已經(jīng)來臨,但一場春雪的飛舞,使江南江北依然很寒冷。在潤州鄉(xiāng)村茅亭外的一條小路上,蘇軾與梅庭老話別淚吟,飛舞的雪花似梅花灑滿他們的衣襟。梅庭老回首望著故園,依依不舍。蘇軾告訴好友:“你既然做了上黨學(xué)官,就不要嫌棄上黨的遙遠與其地勢的險要。先生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為己任,勿以學(xué)官而自卑。”
那么,既然上黨是要地,梅庭老又是大儒,為何朝廷不委以大任,而任“學(xué)官”呢?在《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一詞里,蘇軾用魯連的典故,表達了他對好友的勸勉與同情之意。魯連,即魯仲連,戰(zhàn)國末期齊國人,曾在趙國游學(xué),當(dāng)時正逢秦國圍攻趙國,魏國派人勸說趙國奉秦王為帝,魯仲連力排眾議,使趙國保持了獨立。后來,齊國大將田單攻打聊城,久攻不下。魯仲連修書一封,用箭射入城中,勸說守城燕將。燕將看到書信后,猶豫不定,哭泣三天后自殺。田單收復(fù)聊城后,齊王想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卻逃隱于海上?!妒酚洝分袑︳斨龠B的評價很高,蘇軾在他給梅庭老的送別詞里表達的意思是:你雖有魯仲連那樣的才能,卻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然而上黨自古為天下脊,如今你被任命為上黨學(xué)官,就安心本職工作吧。
熙寧八年(1075年),梅庭老又由潞州轉(zhuǎn)職為密州戶曹。那一年,蘇軾多次在常山(今浙江常山)祈雨,后又有會獵活動,作了《和梅戶曹會獵鐵溝》一詩。元祐五年(1090年),蘇軾任杭州知州時,梅庭老已經(jīng)退隱,蘇軾訪梅庭老作《寄題梅宣義園亭》,詩云:
仙人子真后,還隱吳市門。
不惜十年力,治此五畝園。
據(jù)沈松勤先生在《蘇軾詞編年補證》一文中考證,梅戶曹與蘇軾《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中的梅庭老以及《寄題梅宣義園亭》中的梅宣義同為一人。由此可以看出,論及蘇軾、梅庭老二人的關(guān)系,他們不僅是同僚,而且像兄弟一樣。
蘇軾與好友梅庭老淚吟話別,全詞寓義曲折深遠,既同情于友人的懷才不遇,又勸勉友人要安心工作;既以他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告誡友人如何處事,又有對其生未逢時不得重用之遭遇而深表同情。從《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一詞里可以看出,蘇軾對上黨是非常了解的,尤其是對太行山的了解,能具體到平順天脊山。
縱觀歷代詩人對太行的詩韻,皆為有感而發(fā)。如果說蘇軾未曾有過上黨之行,僅憑想象就能寫出“上黨從來天下脊”這一名句,那是不太可能的?!吧宵h從來天下脊”,應(yīng)該是蘇軾上黨天脊山之行的最大感受。長治學(xué)院王建堂先生在《上黨“分野與地域”》一文里寫到:“悠悠八百里太行,雖說綿延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但無論是北上太行,還是東上太行,主要指地處太行腹地的晉東南,即古上黨。蘇軾《浣溪紗·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也有‘上黨從來天下脊的警句;‘脊就‘脊在地處太行之巔上。故,關(guān)于‘太行之險的感嘆,古已有之?!?/p>
蘇軾是否到過上黨,《人民日報》(2011年12月12日第24版)刊登徐懷謙的《比風(fēng)景更美麗的(大地足音)——平順紀(jì)行》一文里這樣寫到:“當(dāng)年,蘇東坡有位朋友叫梅庭老,被派往潞州任學(xué)官,他嫌官小,很不情愿去,就向蘇東坡訴苦。蘇東坡一聽是去潞州,就欣喜地對他講:潞州我去過,那可是個好地方呀!不要在乎官的大小,大丈夫應(yīng)該胸懷天下,你一定要去。當(dāng)即寫了一首詞《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xué)官》相贈:門外東風(fēng)雪灑裾。山頭回首望三吳。不應(yīng)彈鋏為無魚。上黨從來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時平不用魯連書。梅庭老聽從了蘇軾的勸勉,從河南林州出發(fā),前往潞州赴任。當(dāng)他走到平順境內(nèi),舉目四望,只見巍巍太行與天相接,起伏跌宕,氣象萬千,禁不住大聲贊嘆:‘太行真雄奇,真乃天脊也!”這段記載應(yīng)該是徐先生的考證結(jié)果。按照徐先生文中之意,蘇軾最起碼是在熙寧七年之前就有過上黨之行。
2001年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出版了《定州攬勝》一書,里面對蘇軾任定州知州的記載很詳細:“元佑八年,58歲的蘇軾在京任端明殿學(xué)士,左朝奉郎、禮部尚書。8月,蘇軾的妻子王閏之卒于京師;9月,蘇軾出知定州軍州事?!碧K軾當(dāng)年任北宋治邊重鎮(zhèn)定州知州,還兼任河北西路馬步軍都總管,直接指揮禁軍兩萬八千余人。蘇軾在定州短短幾十天,就走遍了太行沿邊重鎮(zhèn)。李占才的《蘇東坡在定州》一書對蘇軾在定州的歷史挖掘得更為詳細。
太行山,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北起拒馬河谷,南至山西、河南邊境黃河北岸,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為古老褶皺山脈,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晉代郭緣生所著《述征記》說的“太行八陘”,自南向北分別是:軹關(guān)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在蘇軾的詩詞里,有一首元佑八年(1093年)12月他到定州任知州時作的《雪浪石》一詩,那是他被貶定州時在自己的后花園偶得一石,此石黑質(zhì)白脈,中涵水紋,好似一幅若隱若現(xiàn)的山水畫卷,蘇軾把它叫“雪浪石”。而《雪浪石》一詩原有副題“次韻滕大夫二首之一”,是和齊州通判滕希靖的一首詩。詩的全文如下:
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岳爭雄尊。
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削成山東二百郡,氣壓代北三家村。
千峰石卷矗牙帳,崩崖斷鑿開土門。
朅為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
畫師爭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
離堆四面才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
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夢,故國山水聊心存。
元佑八年12月,已是太行山的寒冷時節(jié)。蘇軾剛上任,就馬不停蹄地到各地視察工作,他們一行來到太行山的飛弧口,巍巍太行,綿延起伏,秀麗雄偉;飛弧口兩岸峭壁,蜿延百余里,直達上黨。飛弧口為華北平原與北方郡縣的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重地。在歷史上,楚漢之爭時劉邦屯兵飛弧口;建中四年(783年),李晟自定州引兵屯飛弧口把守,是北宋扼敵的國門要道。蘇軾與隨行的李之儀觀看飛弧口之要地后商定:此處乃是河北西路御敵之戰(zhàn)略要地,必須派重兵屯守。正如他在《雪浪石》的詩中寫到自己的感慨:“飛狐上黨天下脊?!?/p>
太行山作為天險,南北綿延八百里,東西也有百余里甚至數(shù)百里。這道綿延的險峻山塬,重要的東西出口僅有八個,也就是由于河流切割,每百余里才有一個東西橫貫的峽谷,古人叫做“陘”。關(guān)于對“陘”字的解釋:《說文》是“山絕坎也”;《爾雅·釋山》是“山絕,陘”;邢昺的《爾雅疏》是“山形連延中忽斷者名陘”;邵晉涵的《爾雅正義》是“凡兩山中斷以成隘道者,胥成陘焉”。在《辭?!防锝忉岅€有兩種含義:一是山脈中斷的地方為陘,二是陘同“徑”。從上述的各種釋意中可知,陘就是山脈受河流切割而自然形成的橫谷。“太行八陘”是經(jīng)過人力作用之后被古人選擇利用的山峽形態(tài)的道路。也就是說,太行八陘是太行山人利用自然峽谷河道的原有走向及其形態(tài),再施以人工作用,開辟后而慢慢形成的道路。就以飛狐古道來說,漢、唐、北宋、明代都曾修治過。作為太行八陘之一的飛狐陘,顧祖禹說:“州山川險固,關(guān)隘深嚴,控燕晉之要沖,為邊陲之屏蔽,飛狐形勝,實甲天下”。臺灣的嚴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圖考》第二冊第四十三篇“太行飛狐諸陘道”里,也詳細地排比了歷代有關(guān)飛狐古道的論述。在古代文獻資料中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地理名詞:飛狐、飛狐陘、飛狐口、飛狐關(guān)、飛狐峪、飛狐塞、飛狐道,這都是歷代兵家必爭的關(guān)隘、要道;在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飛狐作為邊關(guān)的代名詞,也常常被文學(xué)家們所提及;現(xiàn)代的武俠小說、武俠游戲中,也常把“飛狐道”寫成俠客義士們出沒的地方,這些都可說明飛狐古道的聲名顯赫。太行山飛狐陘又名蜚狐陘,位于太行山東麓恒山的峽谷口,起于河北省淶源縣,經(jīng)上莊、岔道、北口至河北蔚縣,是歷史上燕趙通胡的要道,也是北上內(nèi)蒙、遼東,西到甘綏、西域,南下中州、江浙的重要關(guān)陘,歷代都設(shè)重兵防守。
太行山山勢之高,千峰萬巒。令人敬仰的“雪浪石”出于太行山,是當(dāng)年與敵人激戰(zhàn)時作的“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正是“雪浪石”昔日與敵作戰(zhàn)時非凡經(jīng)歷的見證。蘇軾在《雪浪石》的開頭并非直接來寫“雪浪石”,而是從“雪浪石”不平凡的來歷展開筆墨?!把├耸眮碜蕴猩缴?,而太行山的山勢高大雄偉,可與泰山爭尊。據(jù)考證,紹圣元年(1094年)4月,蘇軾作《雪浪齋銘》,其中寫到:“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脈,如蜀孫位、孫知微所畫,石間奔流盡水之變。又得白石‘曲陽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齋?!边@里的雪浪石,即指來自飛狐上黨的雪浪石。從中我們看到蘇軾駐守定州,早已下定守衛(wèi)邊疆誓死抗敵的決心。據(jù)河北研究者考證,蘇軾的《雪浪石》詠物詩寫于他離開定州而去廣州之任上。
蘇軾于元佑八年任定州知州,而在短短幾十天就走遍了太行沿邊重鎮(zhèn),且對太行飛狐諸陘道進行了考察,也由此證明:蘇軾任定州知州時有過上黨行的經(jīng)歷。
蘇軾何時到過上黨,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他的詩文里告訴我們:蘇軾的確到過上黨,在他的詩文里完全可以打撈到他上黨之行的一些歷史記憶。
紫團參寄王定國
谽谺土門口,突兀太行頂。
豈惟團紫云,實自俯倒景。
剛風(fēng)被草木,真氣入苕穎。
舊聞人銜芝,生此羊腸嶺。
纖攕虎豹鬣,蹙縮龍蛇癭。
蠶頭試小嚼,龜息變方聘。
矧予明真子,已造浮玉境。
清宵月掛戶,半夜珠落井。
灰心寧復(fù)然,汗喘久已靜。
東坡猶故目,北藥致遺秉。
欲持三椏根,往侑九轉(zhuǎn)鼎。
為子置齒頰,豈不賢酒茗。
這是蘇軾給好友王定國送紫團參寫的一首詩。紫團參是黨參中最珍貴的一種,因出產(chǎn)于上黨壺關(guān)縣東南部和陵川縣交界處的紫團山而得名。紫團參與潞城的“潞黨參”、陵川的“五花芯”合稱黨參“三品”。明代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把黨參列入人參條目之內(nèi),并把壺關(guān)出產(chǎn)的“紫團參”與遼東、高麗諸參列為上品。紫團參的用途很廣,以根入藥,性平味甘,具有補中益氣的功能,適用于中氣虛弱,脾虛泄瀉、食少便溏、面黃浮腫等癥。據(jù)記載,唐、宋、元各代曾做為向皇宮上貢的物品?!缎绿茣飞险f:“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土貢貲、布、人參、石蜜、墨?!碑?dāng)時,唐代的許多詩人對此都有描述?!秹仃P(guān)縣志》說:“考方書,人參種類甚多,惟恐產(chǎn)上黨紫團山者為紫團參,最為上品?!痹谔扑螘r,紫團參還被列為向?qū)m廷進貢的八大貢品之一。紫團參的確珍貴,而蘇軾把如此珍貴的禮物送與好友王定國,可見他們的情義非同一般。
有上黨地域文化研究者說過:沒有上過太行的人不知太行頂?shù)钠媾c險,沒有登過紫團山的人不知紫團云的美與秀。紫團山的山峰常有紫氣繚繞,主峰海拔1791米,奇峰疊起,松柏蒼勁。據(jù)記載,古今游人留有詠紫團山的詩詞百余篇。紫團山景區(qū)古有八景:仙翁崖、云蓋寺、照壁山、倚秀峰、南極園、唐崖碑、將軍峰、翠微洞。再說《紫團參寄王定國》一詩里“羊腸嶺”,指的就是壺關(guān)的羊腸坂,自古以來這里是中原通往上黨的關(guān)隘要道,山高溝深路險,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國時為秦趙韓相爭的戰(zhàn)略要地,秦漢時為用兵太行的主要通道,魏晉時為主要糧道。有學(xué)者研究認為:在蘇軾的《紫團參寄王定國》一詩里,從詩中蘇軾對“太行頂”“紫團云”“羊腸嶺”這些地名的熟知程度上看,完全可以說明蘇軾是到過上黨壺關(guān)紫團山的。
蘇軾在他的好友梅庭老赴上黨做學(xué)官之前就到過上黨,梅庭老又曾在上黨做過學(xué)官。由此,我們是否可以根據(jù)蘇軾的詩文來推斷:元佑八年,蘇軾任定州知州時,他用短短幾十天時間走遍了太行沿邊重鎮(zhèn),而他居住的定州離上黨很近,如此好的機緣何不再來一次上黨之行呢?既可以拜訪好友在潞州的故居,也可以欣賞一下太行美景。所以,他就有了一次上黨行的經(jīng)歷。在潞州,梅庭老的潞州朋友贈與他珍貴的地方特產(chǎn)“紫團參”,這可是貢品。再者,蘇軾本來就是一位喜歡地方特產(chǎn)之人,尤其是喜歡人參。接著,有梅庭老的潞州朋友介紹與陪同,他又游覽了壺關(guān)紫團山,走過了羊腸坂,品嘗了紫團參,感受了一番上黨“天下脊”的奇與險,也因此留下《紫團參寄王定國》一詩。
到這里,就可以引出蘇軾的另外一首與上黨有關(guān)的詩文了。
宋哲宗紹圣元年4月,59歲的蘇軾以諷斥先朝罪名被貶知英州。未至貶所,8月再貶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簽署公事。10月2日到達貶所,時詹范守惠州。是年蘇軾的詩文其中有《雪浪石盆銘》一詩。蘇軾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游山玩水,他流連于鵝城的清風(fēng)明月,遍嘗嶺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與苦澀。當(dāng)時他沒有專門的官邸,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他曾親手在庭院小圃里種過人參、地黃、枸杞、甘菊及薏苡五種草藥,作為吟詠對象,以寄寓其失意心情和對時政的不滿。他作有《小圃五詠》,《人參》是其中的第一首,全詩如下:
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
玄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
靈苗此孕毓,肩肢或具體。
移根到羅浮,越水灌清泚。
地殊風(fēng)雨隔,臭味終祖禰。
青椏綴紫萼,圓實墮紅米。
窮年生意足,黃土手自啟。
上藥無炮炙,龁嚙盡根柢。
開心定魂魄,憂恚何足洗。
糜身輔吾生,既食首重稽。
蘇軾在他的“小圃五詠”《人參》一詩里,仍沒忘記對“上黨天下脊”的感受。一些研究人參的專家學(xué)者在自己的論作里對蘇軾種植人參有過研究。如學(xué)者袁俊賢先生在《人參的本草考證之五——蘇軾在惠州種的是什么人參》一文中指出:“文人作詩大多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fā),尤其是大文豪的詩,寓意深邃,不易完全領(lǐng)會。作為本草考證,只能從大的、顯而易見的或者說與命題相關(guān)的個別詞句,作一些合乎邏輯推理和客觀實際的注釋。從‘移根到羅浮而知,蘇公在羅浮親手種植的人參,不是籽種,而是移植。其移根從何而來,僅見‘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兩句,尚不知來自遼東或上黨。有人認為蘇公不會舍近就遠,因而很可能是從上黨地區(qū)移植去的,此說不無道理。如若再從蘇公的另一詩作:《紫團參寄王定國》中,作者對‘太行頂、‘紫團云、‘羊腸嶺的熟知程度,當(dāng)可進一步推斷蘇公所種的人參‘移根來自上黨無疑。”袁俊賢肯定了蘇軾詩中“移根”理應(yīng)來自上黨,也就是明確肯定蘇軾所種人參的根苗應(yīng)是從上黨而來,這也說明當(dāng)時上黨地區(qū)對紫團參早已栽培成功。再說,蘇軾詩中的“小圃”,就已經(jīng)表明當(dāng)時他在惠州移植紫團參具有相當(dāng)規(guī)模,是專門栽培人參的藥園。根據(jù)詩中對當(dāng)時人參栽培現(xiàn)狀與情景交融的描述來看,完全反映出了宋代時對人參栽培已經(jīng)形成了專門的技術(shù),達到可以在相當(dāng)大的面積上種植人參的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移根到羅浮”的詩句,說明上黨紫團參在羅浮山已安家落戶,這在上黨人參栽培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
從袁俊賢對人參的考證研究可以證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的確有過上黨之行的歷史。蘇軾的一生為世人留下諸多名篇,以豪放詩文見長。然而,胸懷大志、酷愛人參的蘇軾,在晚年時卻因在夏天吃錯人參補藥而喪命。據(jù)清代陸以湉所著的《冷廬醫(yī)話》中記載:“蘇東坡66歲時從海南坐船到儀真。正值酷暑,他覺得船上很熱,晚上貪涼飲冷,接著又去赴宴,結(jié)果出現(xiàn)腹脹、失眠、出血等癥狀。這時本應(yīng)用清熱的藥,他卻用人參等藥物煮濃汁喝,由于藥不對癥,病情加重,最終離世。”真乃令世人遺憾。
總之,上黨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從來就是“天下脊”。正因為蘇軾有過上黨之行,才使其筆下有了“上黨從來天下脊”的名句。至于蘇軾是何時、共幾次到過上黨,還有待于喜歡文史的研究者進一步去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