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清涵
在大的國際教育背景下,實施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對于國際學校的國際學生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何為國際理解教育?
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青少年在對本民族主體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尊重、了解其他國家、民族、地區(qū)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風俗習慣,學習、掌握與其他國家、民族、地區(qū)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yǎng)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增進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國家、地區(qū)的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寬容,促進整個人類及地球上各種生物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同繁榮與發(fā)展為旨歸的一種教育。或曰是為了培養(yǎng)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愛、寬容、聰穎、誠實等優(yōu)秀品質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在競爭的同時進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時競爭的二十一世紀一代新人。
那何為校本課程呢?“校本課程”是一個外來語,最先出現(xiàn)于英、美等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了。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為了學校,是指要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為指向;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那對于我有外籍學生在校學習的具體情況,開發(fā)適合恰當?shù)男1菊n程是非常有意義的。
對于一線教師,應如何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可以從平日生活的點滴處著手,亦或者在課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內容中滲透,我作為一個美術教師,除了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拓展環(huán)節(jié)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作為有特色的應該是在校本課上的呈現(xiàn)。我校的校本課程是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展開的,讓外籍學生理解和了解學習東西方文化,同時再橫向的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體會不同的美的差異,不同美的魅力。我所教授的具體課程是《中國歷代服飾文化》。下面我以自己在授課時具體的一課《清朝補子》為案例,講講是如何滲透國際理解的。
一、案例
(一)導入新課
以“從現(xiàn)代工作的人如何從他們穿的衣服上看出工作的等級不同”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對于這個問題我的預設是基本上他們不了解的,帶著疑問開始了中國古代清朝做官的人,官位不同從哪里看出來?,引出清朝補子圖案的意義——分別官位等級而設置的。
(二)授新
“這些能夠區(qū)分不同等級的圖案叫什么?”——“補子”,具體是怎樣區(qū)分等級的呢?補子又稱胸背,簡稱補,指中國明朝及清朝、朝鮮王朝、越南黎朝至阮朝、琉球國官員服裝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裝飾。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將的補子又不同。文官的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將的的補子用猛獸,成語“衣冠禽獸”即來源于此。繡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補子隨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他們是如何分類的?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云雁,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鸂鶒,八品為黃鸝,九品為鵪鶉,雜職為練鵲。武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繡獅,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繡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三)藝術實踐
藝術實踐的過程,如何繪制補子圖案?
(四)學生的作業(yè)
(五)小結評價
對于學生的作業(yè)都一一點評,并介紹同時期西方正流行巴洛克服飾,以法國為發(fā)源中心,在巴洛克服飾中,區(qū)分身份等級的是男人服飾上的繡花和蕾絲。身份越高貴,蕾絲的層數(shù)越多。
二、案例分析
《清朝補子》只是中國歷代服飾文化中的一課,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人衣服上的紋飾體現(xiàn)了古語“紋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意義。同時具有此功能的西方服飾與中國文化的差異性。服飾文化不管對于中國學生、還是外國學生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想要成功的上好服飾文化這一大課是不易的,對于教師而言,要儲備大量的服飾文化及相關知識,才能把這樣底蘊深厚的文化,變成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在上課之前,我會把搜集來的資料整理,服飾文化基本上從側面上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承啟,民俗文化對服飾的影響,服飾體現(xiàn)了民俗文化的風貌,具有歷史價值。
服飾課基本上以欣賞為主,但是對于動手能力強的外國學生這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把欣賞課變成開放的課堂,多以畫、制作為主要方式,從每節(jié)課找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接近學生生活的內容,難易程度適中,盡量讓具有歷史味道的課變得更有趣的同時不丟失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三、案例反思
由于時間上的不充裕,編寫中國服飾文化的教材,不是很成熟,在講課過程中,客觀原因限制,上課的形式不是很多元化,建議可以帶學生多參觀服飾文化的博物館,展覽館等。國際理解教育是當代世界教育發(fā)展的新課題。直指教育應培養(yǎng)具有多元文化、意識形態(tài)、信仰之間相互尊重和相互吸納精神的地球市民。國際理解教育能使各國學生在外國能繼續(xù)學習本國文化,本國學生更多地了解外國文化,培養(yǎng)各國籍學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世界公民品質”。目前,教育國際化已經成了我國一個迫切的現(xiàn)狀,要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就需要大量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面對這樣的大環(huán)境,教師自身的國際素養(yǎng)就需要有待提高,這就要求我們的學校把國際理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要關注學生基礎學力的提高,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教育,強調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性思維,強調信息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尊重學生的生成經驗,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