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在南方
晚唐名相裴度有一句話說:雞豬魚蒜,逢著便吃;生老病死,時至即行。前一句喜悅,有什么吃什么就是口福。后一句平靜,該怎么就怎么就是一生。話雖這么說,可味蕾是忠于鄉(xiāng)土的。就像吃蒜的裴度是山西人,而惡蒜的李漁卻是浙江人。
李漁在《閑情偶記》里說,他不吃蒜、蔥、韭菜,認(rèn)為“穢人齒頰及腸胃”,又說,香椿頭能芬人齒唇,他也吃得少,然后把自個跟不食周粟餓死的伯夷與坐懷不亂的柳下惠類比。他喜歡這種做派,比如說涼拌蘿卜絲讓他打嗝,煮蘿卜卻味美,說蘿卜是先小人后君子,雖有微過,但可原諒。
我每讀此處,都想著蘿卜無辜,當(dāng)然,蒜也無辜。
也有不是因為味蕾的,比如佛家,不食蒜,當(dāng)它是葷菜,當(dāng)成葷菜還有另外四種:小蒜、興渠、慈蔥、蔥。為什么不吃?《楞嚴(yán)經(jīng)》說:熟食發(fā)淫,生啖增恚。又說,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其遠(yuǎn)離。諸餓鬼等,舐其唇吻。
這個說法跟西方傳說不同,有新聞?wù)f《暮光之城》的女主角克里斯汀因為入戲太深,相信世間真有吸血鬼,于是,身上揣著大蒜,房里車?yán)镆卜胖笏?。因為傳說中大蒜能驅(qū)吸血鬼!
普通人管不了那么多,在我老家鄉(xiāng)下,蒜是重要的調(diào)味。家家都有小石臼,管它叫辣子窩,很多時候,卻是用來搗蒜的,一手護著石臼防著蒜瓣跳出來,一手提著石杵飛快地?fù)v,蒜的香鋪散開來。沒見過搗蒜的人,很難體會磕頭如搗蒜是怎樣的形象。
小時候,大人出謎語:弟兄七八個,圍著圓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是啥?我們齊整地答:大蒜嘛!
但大蒜,于戀愛男女,卻有些不太合適。有一回,我在西安吃羊肉泡饃,沒端上之前,食客都在忙活著剝蒜,裝蒜的籃子就放在桌子上。一名年輕男子手才伸進(jìn)籃子,一聲嬌叱:你敢!這男子再也沒伸手,吃一口泡饃,看一眼蒜籃子,那個眼羨!
其實也有上海人吃蒜的,就像張愛玲。她這樣寫道:我在三藩市的時候,住得離唐人街不遠(yuǎn),有時候散散步就去買點發(fā)酸的老豆腐,嫩豆腐沒有。有一天看到店鋪外陳列的大把紫紅色的莧菜,不禁怦然心動。但是炒莧菜沒蒜,不值得一炒。此地的蒜干姜癟棗,又沒蒜味。在上海我跟我母親住的一個時期,每天到對街我舅舅家去吃飯,帶一碗菜去,莧菜上市的季節(jié),我總是捧著一碗烏油油紫紅夾墨綠絲的莧菜,里面一顆顆肥白的蒜瓣染成淺粉紅……
這一段真讓人垂涎,不過,大蒜的確是重口味,食蒜客能夠處理口氣中的蒜味,無疑是禮貌的。
《呂氏春秋》說: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聞之,縮項而食之。三年,然后勝之。菖蒲菹又苦又澀,孔老師縮著脖子吃啊吃,吃了三年,才算能正常吃了。既然這么難吃,為啥要吃呢?據(jù)說,這種食物讓人耳聰,孔老師奔著養(yǎng)生去的。
研究發(fā)現(xiàn),大蒜有近百種藥用效果,其中殺菌之功夫為植物魁首,如此,不妨向孔老師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