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在上海鬧市雁蕩路底的復(fù)興公園北門,有一家開了將近百年的飯店“潔而精”。秋后的傍晚,店門口黃葉滿階,燈光突然像水一般涌了出來,似乎為人間戲劇的開場做準備。
這是一家有故事的飯店,我今天單說一個與愛有關(guān)的故事。在潔而精斜對面的南昌路上海別墅里住著一對老夫妻,先生李九皋曾在電臺擔任英語播音員,在他的無數(shù)粉絲中有一位小姐名叫陳素仁,亦是上海灘第一批女飛行員,她被陳先生有磁性的聲音迷倒,最終做了李太太。老照片上的陳小姐端莊秀美,一看就是老上海的大家閨秀。李先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去北京外貿(mào)學(xué)院任教,從此勞燕分飛二十年,南雨北雪,日日牽掛,南甜北咸,夜夜相思。海晏河清之際,李先生重回滬濱,江鷗競飛,梅開二度。兩人感情彌篤,對生活、對生命也有了更高一層的理解。李先生退休后在不少地方發(fā)揮余熱,老當益壯,精神抖擻。每天晚霞初升,染紅了樹梢,老夫妻從弄堂里走出來,如初戀情人一般手挽手地穿過馬路走進潔而精,在服務(wù)員特意留好的那張小方桌前坐下,點幾道菜,談?wù)劤猿裕硎苤﹃柤t的燦爛時光。二十多年如一日,天天上演“金色池塘”的劇情。
這對老夫妻的愛情,真可與水晶、與鉆石一樣晶瑩剔透并流傳恒久了。
一個“規(guī)定動作”,能堅持一二十年風雨無阻,要么出于堅定的信仰,要么出于忠貞的愛情。這對老夫妻的愛情,真可與水晶、與鉆石一樣晶瑩剔透并流傳恒久了。2013年,這對老夫妻將一張張積起來的1600張點菜單據(jù)鄭重其事地送給了潔而精。
這些單據(jù)如果還在潔而精的話,我希望能陳列在愛情博物館里——如果中國真有這樣的博物館。
上周我與朋友去潔而精吃飯,一半也是為了品嘗“愛情的滋味”。不過回到形而下的口福之欲,我對潔而精的幾道名菜還是有期待的,比如魚香肉絲、干煸牛肉絲等。好像是前年,有位朋友在那里請客,我吃到了久違的青豆泥,在質(zhì)地和味道上略有欠缺,不免遺憾。1990年秋天,我吃過呂正坤大師親自炒的青豆泥,執(zhí)匙初嘗的驚艷,被我收藏在心里。
風云際會,世事無常,現(xiàn)在潔而精的客人多為大叔大媽,老同學(xué)、老同事、老鄰居、老朋友把酒言歡,這里就是極好的社交平臺。為應(yīng)付這種局面,飯店也引入了幾道老年人“吃慣了的”本幫菜,比如青魚劃水、雞骨醬、松鼠鱖魚、八寶辣醬、小蔥肉皮、糯米扣肉等。許多老顧客對服務(wù)員說:“請關(guān)照廚師,不要太辣噢!”在一家老牌川揚館子里,這種“無理要求”居然也得到了響應(yīng)。
因為朋友與店經(jīng)理熟,這次我吃到的青豆泥就不失水準,不枯不瀉,碧綠生青,執(zhí)匙一嘗,甜度適中,質(zhì)感細膩,這才是我在三十年前嘗過的味道。
青豆泥是揚幫菜中的一道甜點,很考驗廚師的功力,如今已不常見。潔而精則代代相傳,功莫大焉!從選豆、浸泡、加堿煮酥、篩網(wǎng)過濾、去除豆殼、裝袋瀝干,再到小鍋翻炒,加糖點鹽,忽大忽小的火候撐控真是馬虎不得。手藝高超的廚師才能真正做到“三不粘”:不粘盤子、不粘調(diào)羹、不粘牙齒。而且必須是堆起來的一砣,有相當?shù)馁|(zhì)感。
以前按行業(yè)標準應(yīng)該加豬油炒的,我喜歡這股滲透力極強的豬油香。但是現(xiàn)在許多人一見豬油就怕得要死,只好改用素油。我還向呂正坤再傳弟子、國家級烹飪大師童純正先生建議:青豆泥上桌前,可以撒一些堅果,比如松仁、腰果碎、巴丹木碎,甚至炸至松脆的茉莉花瓣,可增加口感與香氣。
童大廚認為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