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有靜觀、動觀之分
園有靜觀、動觀之分,這一點我們在造園之先,首要考慮。靜觀就是游者多駐足的觀賞點;動觀就是要有較長的游覽線。二者說來,小園應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大園則以動觀為主,靜觀為輔。前者如蘇州網師園,后者如蘇州拙政園。人們進入網師園,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繞池一周,有檻前細數游魚,有亭中待月迎風,而軒外花影移墻,峰巒當窗,宛然如畫,靜中生趣。至于拙政園徑緣池轉,廊引人隨,與“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換影,這是動觀。
中國園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疊山理水要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山與水的關系究竟如何呢?簡言之,模山范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縮小,處理原則悉符畫本。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我曾經用“水隨山轉,山因水活”與“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隨地作低平”來說明山水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從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啟示。明末清初疊山家張南垣主張用平岡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園林山水接近自然。如果我們能初步理解這個道理,就不至于離自然太遠,多少能呈現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
中國園林的樹木栽植,不僅為了綠化,還要具有畫意。窗外花樹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間古樹三五,幽篁一叢,乃模擬枯木竹石圖。重姿態(tài),不講品種,和盆栽一樣,能“入畫”。拙政園的楓楊、網師園的古柏,都是一園之勝,左右大局,如果這些饒有畫意的古木去了,一園景色頓減。樹木品種又多有特色,如蘇州留園多白皮松,怡園多松、梅,滄浪亭滿種箬竹,各具風貌。一個地方的園林應該有那個地方的植物特色,而且土生土長的樹木存活率大,成長得快,幾年即可茂然成林。它與植物園有別,是以觀賞為主,而非以種多斗奇為目的。要能做到“園以景勝,景因園異”,那真是不容易。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我國園林是各具風格的。古代園林在這方面下過功夫,雖亭臺樓閣,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風花雪月,光景常新。我們民族在欣賞藝術上存乎一種特性,花木重姿態(tài),音樂重旋律,書畫重筆意等,都表現了要用水磨功夫,才能達到耐看耐聽,經得起細細推敲,蘊藉有余味。在民族形式的探討上,這些似乎對我們有所啟發(fā)。
(節(jié)選自陳從周《說園》。有改動。題目是編者加的)
讀有所思
1.結合文章內容,解釋一下什么是靜觀,什么是動觀。
2.作者認為園林要有怎樣的山水布局呢?
3.作者列舉網師園、拙政園、留園、怡園、滄浪亭等例子,是為了說明什么?
蘇州園林的歷史淵源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碧K州園林是我國園林中的一朵奇葩。
蘇州園林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據記載,從東周起就有伍子胥等人在這里建宅,以后歷代都有官僚名人在此建宅居住。隨著宅第的修建,他們又各自建造園林以供享樂。為了斗奇制勝,修園者常請文人畫士參謀規(guī)劃,把名山勝景縮小尺寸布于園中。宋代時蘇州園林已具規(guī)模,自成風格。特別到了明代,由于蘇州著名工匠蒯祥和香山建筑工人在建筑技巧方面的高度成就,使蘇州園林建筑有了更加完美的發(fā)展。蘇州園林大多是封閉性的,四周圍有高墻,因而在布局上自成一格。雖在鬧市,別有天地。雖占地不廣,最小的甚至只有幾畝,但由于空間處理得法,小范圍內迂回曲折,變化多端,因而讓人有一步一景、觀之不盡的感覺。又由于園林修建時有詩人畫家參與其事,那園中的景致配合,都體現出文學藝術的高雅境界,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
蘇州園林的高度成就,不僅影響了全國的園林建筑,而且影響了日本和歐洲的園林建筑。
讀有所思
1.找出文中使用引用說明方法的句子,并說明其作用。
句子:
作用:
2.找出文中使用舉例子說明方法的句子,并說明其作用。
句子:
作用:
3.文中有一處地方具體解說了《蘇州園林》課文中“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一句中的“標本”二字,請你找出這一處。
空間的藝術
園林建筑的藝術處理,是處理空間的藝術。
中國的園林是很發(fā)達的。北京故宮三大殿的旁邊,就有三海,郊外還有圓明園、頤和園等,這是皇帝的園林。民間的老式房子,也總有天井、院子,這也可以算作一種小小的園林。
宋代郭熙論山水畫,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尚?、可望、可游、可居,這也是園林藝術的基本思想。園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夠居人,使人獲得休息,但它不只是為了居人,它還必須可游,可行,可望?!巴弊钪匾?。一切美術都是“望”,都是欣賞。不但“游”可以發(fā)生“望”的作用(頤和園的長廊不但引導我們“游”,而且引導我們“望”),就是“住”,也同樣要“望”。窗子并不單為了透空氣,也是為了能夠望出去,望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獲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園林建筑藝術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內外就發(fā)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經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頤和園樂壽堂差不多四邊都是窗子,周圍粉墻列著許多小窗,面向湖景,每個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畫。而且同一個窗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這樣,畫的境界就無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幾上閑,數竹窗外碧。簾戶寂無人,春風自吹入。
這個小房間和外部是隔離的,但經過窗子和外邊聯系起來了。沒有人出現,突出了這個小房間的空間美。這首詩好比一幅靜物畫,可以當作塞尚畫的幾個蘋果的靜物畫來欣賞。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樓、臺、亭、閣,都是為了“望”,為了得到和豐富對于空間美的感受。
頤和園有個匾額叫“山色湖光共一樓”。這就是說,這個樓把一個大空間的景致都吸收進來了。蘇軾詩“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就是這個意思。頤和園還有個亭子叫“畫中游”。“畫中游”,并? ? ? 說這亭子本身就是畫,
說,這亭子外面的大空間好像一幅大畫,你進了這亭子,也就進入到這幅大畫之中。所以明人計成在《園冶》中說:“軒楹高爽,窗戶鄰虛。納千頃之汪洋,收四射之爛漫?!?/p>
概括說來,中國園林建筑的空間美,當如沈復所說的:“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這也是中國一般藝術的特征。
(節(jié)選自宗白華《園林建筑的空間美感》。題目是編者加的)
讀有所思
1.在作者看來,中國園林建筑除了應該遵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外,尤其應該滿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要求。
2.閱讀文章第三段,用簡短的話說說中國園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備哪兩種功能。
3.文章第七段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4.根據本文所提供的相關知識,說說為什么民間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種小小的園林。
5.請在文章第八段的橫線處填一組對應的關聯詞。
6.小學時,我們曾經學過杜甫的一首《絕句》,其中有兩句詩寫出了門窗“可望”的審美效果,請你默寫出相關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