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石文斌,付小平,陳 超
(中國石化 勘探分公司 物探研究院,成都 610041)
四川盆地發(fā)育下寒武統(tǒng)、上奧陶統(tǒng)—下志留統(tǒng)、下二疊統(tǒng)和上二疊統(tǒng)4套區(qū)域性海相泥頁巖[1]。上奧陶統(tǒng)五峰組—下志留統(tǒng)龍馬溪組實現(xiàn)了頁巖氣商業(yè)開發(fā),陸續(xù)探明了涪陵、永川、威榮、威遠、長寧、昭通等6個頁巖氣田,累計探明儲量達到18 100×108m3[2],截至2019年底累計產(chǎn)氣488×108m3,證實了頁巖氣勘探的巨大潛力。四川盆地上二疊統(tǒng)大隆組海相泥頁巖主要分布在廣元、旺蒼、南江、開江一帶[3-4],以這套泥頁巖作為烴源巖,已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氣田[5-6]。前期實施的多口常規(guī)探井在大隆組頁巖氣層段鉆遇厚層暗色泥頁巖和良好的油氣顯示,LB1井鉆遇暗色泥頁巖27 m,最大全烴42.73%;JX1井暗色泥頁巖厚度27.8 m,最大全烴3.855%(圖1),預示著該區(qū)二疊系大隆組具有良好的勘探潛力。
大隆組作為頁巖氣勘探的新層系,勘探研究程度相對較低,前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針對常規(guī)油氣的烴源巖評價方面,而針對頁巖氣綜合評價研究相對較少。二疊系大隆組頁巖氣勘探潛力如何?能否形成頁巖氣新的接替領域?目前現(xiàn)實的勘探方向在哪?大量問題亟需解決。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野外露頭、鉆測井及地震資料,并結合大量實驗測試數(shù)據(jù),以頁巖氣“二元富集”理論[7]作指導,對中國石化川北探區(qū)大隆組頁巖沉積相、儲層發(fā)育及保存條件進行了評價,探討了大隆組頁巖氣的勘探潛力,初步指出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旨在為早日實現(xiàn)頁巖氣新領域勘探突破提供些許參考。
圖1 川北地區(qū)大隆組地層對比Fig.1 Stratigraphic comparison of Dalo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area
四川盆地二疊系包括下二疊統(tǒng)紫松階和隆林階,中二疊統(tǒng)棲霞階和茅口階,上二疊統(tǒng)吳家坪階和長興階[8-9]。大隆組海相泥頁巖與長興組碳酸鹽巖屬同時異相,與長興階對應。大隆組按巖性組合可以分為一段和二段(圖1)。
從二級層序特征來看,大隆期整體為一個海侵—海退完整的沉積過程,巖性以泥晶灰?guī)r、硅質、灰質頁巖及硅質巖為主,川北地區(qū)厚度20~60 m,頂?shù)着c三疊系飛仙關組及二疊系吳家坪組均存在巖性轉換面。底部深灰色灰質頁巖與吳家坪組燧石團塊灰?guī)r、灰?guī)r呈整合接觸,頂部灰色泥質灰?guī)r與三疊系飛仙關組灰色泥巖、粉砂質泥巖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可以劃分為2個三級層序。
大隆組第一層序對應于大隆組一段,厚度15~50 m。包含海侵體系域和高位體系域,海侵體系域對應于大隆組一段下部地層,巖性由下部的灰質頁巖過渡到硅質頁巖,可見放射蟲、骨針等生物化石。測井曲線GR值相對于吳家坪組明顯升高,并呈現(xiàn)逐漸增大的趨勢,JX1井GR值由92.23 API逐漸增大到299.86 API,反映了海侵導致水體變深的過程。高位體系域主要對應于大隆組一段上部地層,巖性過渡到深灰色泥巖、灰質頁巖,GR值漸次減小到104.47 API,反映水體逐漸變淺的過程。
大隆組第二層序對應于大隆組二段,厚度一般小于10 m,巖性為灰色泥晶灰?guī)r、泥質(含泥)灰?guī)r,發(fā)育大量保存完整的菊石化石。GR值介于53.97~173.97 API,呈短暫海侵再持續(xù)海退的特點。
有大量學者對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沉積特征進行了研究,早期認為大隆組沉積受“開江—梁平海槽”沉積模式控制,主要為盆地相,發(fā)育灰黑色硅質灰?guī)r、硅質巖組合[10-13]。隨著碳酸鹽巖研究的深入,碳酸鹽巖沉積模式得到逐步完善[14-18],以馬永生為代表的學者,通過區(qū)域構造背景、地震反射特征、沉積格局、巖石特征等的對比研究,提出了“開江—梁平陸棚”的沉積模式,認為該區(qū)大隆組為碳酸鹽臺地中相對深水的臺棚(緩坡)沉積環(huán)境[19],局部發(fā)育盆地相。大隆組黑色頁巖主要發(fā)育在深水陸棚和盆地相區(qū)。通過對蕎田村、金銀村、明星村、正源、龍洞壩等盆地相野外剖面實測可知,川北地區(qū)大隆組盆地相地層厚度薄,介于16.5~24 m,黑色頁巖厚度介于8~12 m,頁巖氣勘探潛力有限。因此,下文將主要評價深水陸棚相頁巖氣地質條件及勘探潛力。
通過典型露頭剖面與鉆井巖心觀察、巖石薄片與氬離子拋光掃描電鏡鑒定,結合全巖X衍射分析,共識別出4類沉積相標志,包括:巖相、層理構造、黃鐵礦及古生物化石。綜合分析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深水陸棚相帶發(fā)育[20-22](圖2,圖3),可進一步劃分為硅質頁巖和灰質頁巖2個微相。硅質頁巖微相硅質含量較高,常見水平層理及黃鐵礦團塊,發(fā)育了骨針、放射蟲等古生物化石。測井GR值介于67~237 API,平均為122 API,密度較低,介于2.3~2.65 g/cm3,平均為2.5 g/cm3,聲波時差介于52.78~82.37 μs/ft,平均為65.40 μs/ft,電阻率介于15.82~198.23 Ω·m,平均為69.56 Ω·m,自然伽馬能譜測井釷鈾比低(小于2),反映較深水、閉塞、缺氧沉積環(huán)境?;屹|頁巖微相主要巖性為灰質頁巖夾薄層泥灰?guī)r條帶,鈣質含量總體較高,介于14.4%~74.7%,平均為35.39%,測井GR值介于58.84~137.77 API,平均為103.35 API,密度介于2.40~2.62 g/cm3,平均為2.54 g/cm3,聲波時差介于55.36~75.82 μs/ft,平均為63.83 μs/ft,電阻率介于11.24~50.39 Ω·m,平均為28.33 Ω·m,總體反映沉積水體較硅質頁巖微相略淺。
圖2 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深水陸棚相沉積特征
圖3 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沉積相Fig.3 Sedimentary facies of Dalo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area
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深水陸棚相帶沿元壩—通南巴—南江—開江一帶呈條帶狀分布,富有機質泥頁巖厚度主要受沉積相帶控制,在深水陸棚相區(qū)厚度普遍大于20 m,向硅質盆地及淺水陸棚相區(qū)厚度均逐漸減薄(圖3)。川北地區(qū)大隆組20~40 m厚的深水陸棚相泥頁巖大面積展布,為頁巖氣成烴控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2.1 巖石類型與礦物組成
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泥頁巖主要為薄層—塊狀產(chǎn)出的暗色或黑色細顆粒沉積巖,巖石類型主要為碳質硅質頁巖、硅質頁巖、灰質頁巖、泥質灰?guī)r及硅質巖等。全巖X衍射顯示,大隆組泥頁巖主要含有硅質礦物、黏土、方解石、白云石、長石和黃鐵礦等礦物。
LB1井共完成35個樣品的全巖X衍射分析,結果表明以硅質礦物、方解石及黏土為主,含少量黃鐵礦、白云石及長石,局部偶見菱鐵礦、重晶石、石膏等礦物(圖4)。硅質礦物含量最高,介于4.1%~77.8%,平均值為44.7%;其次為方解石,介于1%~86.3%,平均值為21.5%;黏土含量介于3.6%~65.5%,平均值為17.1%,相比川東南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較低(表1);黃鐵礦含量平均值為6.85%;白云石礦物含量平均值為6.24%;長石含量平均值為3.63%。計算脆性礦物含量介于33.4%~96.2%,平均值為82.3%,表明川北大隆組頁巖儲層具有很好的脆性,易于壓裂改造。
圖4 川北地區(qū)大隆組頁巖礦物組成Fig.4 Mineral composition of Dalong Formation shale, northern Sichuan area
表1 四川盆地大隆組與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氣參數(shù)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shale gas parameters between Dalong and Wufeng-Longmaxi formations in Sichuan Basin
黏土X衍射顯示,黏土礦物主要為伊蒙混層、伊利石、高嶺石和綠泥石等。LB1井黏土礦物以伊利石為主,介于31%~80%,平均值為56.3%;其次為伊蒙混層,介于15%~67%,平均值為41.1%;含少量綠泥石及高嶺石,綠泥石含量平均值為1.40%,高嶺石含量平均值為1.20%。
3.2.2 地球化學特征
(1)有機質豐度。LB1井大隆組35個泥頁巖樣品實測數(shù)據(jù)揭示,有機碳含量主要介于0.77%~16.95%,平均值為8.32%,其中≥1.0%的樣品占到總樣品數(shù)的97.1%,≥2%的樣品數(shù)占總樣品數(shù)的80%。區(qū)內(nèi)長江溝、HB1井、L1井大隆組泥頁巖平均有機碳含量介于6.51%~8.46%。反映區(qū)內(nèi)泥頁巖有機碳含量高,有利于頁巖氣藏的形成。
(2)有機質類型。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有機質顯微組分中腐泥組含量最高,介于67.65%~87.13%(全部為腐泥無定形體),鏡質組含量介于12.54%~30.72%(正常鏡質體11.88%~30.72%,富氫鏡質體0~5.57%),惰性體含量介于0~1.63%,殼質體含量介于0~0.33%。通過計算,類型指數(shù)為42.97~77.95。干酪根碳同位素檢測表明,川北大隆組泥頁巖δ13C值介于-24.8‰~-27.7‰,主要集中在-26.0‰~-28.0‰之間。綜合判斷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有機質類型主要為腐殖腐泥型。
(3)有機質熱演化程度。川北地區(qū)大隆組11塊樣品換算鏡質體反射率(Ro)分析結果顯示,Ro介于1.49%~2.99%,平均值為2.15%,反映有機質成熟度較高,處于主生氣窗范圍,有利于干氣大量生成。
3.2.3 儲集空間及儲集特征
(1)儲集空間類型。氬離子拋光掃描電鏡可以有效識別泥頁巖儲集空間類型。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泥頁巖儲集空間主要分為孔隙和微裂縫??紫陡鶕?jù)成因分類可識別出有機質孔和無機孔。有機質孔指賦存于有機質內(nèi)的孔隙,鏡下觀察主要為不規(guī)則橢圓形—圓形,局部富集呈蜂窩狀(圖5a,b),孔徑主要介于2~100 nm,與川東南地區(qū)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特征一致[23]。無機孔包括黏土礦物孔、晶間孔、次生溶蝕孔等。黏土礦物孔常形成于片狀黏土礦物之間(圖5c),具有形狀不規(guī)則、吸附性較強、集中發(fā)育的特點;次生溶蝕孔常形成于長石、方解石、金紅石等易溶礦物中,是被有機質在脫羥基作用下產(chǎn)生的酸性液體溶蝕形成,包括粒間溶孔和粒內(nèi)溶孔(圖5d,e);常見的晶間孔主要指黃鐵礦晶粒間存在的納米級孔隙,孔徑介于20~200 nm(圖5f)。微裂縫包括礦物或有機質邊緣縫和內(nèi)部縫2種類型。邊緣縫一般未見充填,裂縫寬度主要介于0.02~1 μm,裂縫長度與礦物或有機質大小相關(圖5g,h);內(nèi)部縫多具有一定的幅度,部分呈平行狀或羽列狀連續(xù)排列分布(圖5i)。
圖5 川北地區(qū)大隆組儲集空間類型
(2)孔徑分布特征。從LB1井18個樣品的高壓壓汞—氮氣吸附聯(lián)合測試分析結果來看,川北地區(qū)大隆組頁巖孔隙以介孔(孔徑2~50 nm)和微孔(孔徑<2 nm)為主。其中,微孔孔體積占比介于23.4%~48.9%,平均值為41.4%;介孔孔體積占比介于46.4%~63.5%,平均值為53.7%;大孔孔體積占比相對較低,平均值為4.9%(圖6)。
(3)物性特征。LB1井13個儲層物性樣品分析結果表明,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泥頁巖儲層物性總體表現(xiàn)出較低孔隙度和特低滲透率特征。孔隙度介于1.3%~5.7%,平均為3.0%;其中孔隙度在區(qū)間2%~5%的樣品數(shù)占比最高,達到了樣品總數(shù)的53.8%,孔隙度≥5%的樣品數(shù)占總樣品的15.4%。滲透率介于(0.001~3.62)×10-3μm2,平均值為0.023×10-3μm2。通過樣品測試數(shù)據(jù)分析,大隆組泥頁巖孔隙度與有機碳含量呈現(xiàn)良好的正相關性,HB1井10個分析數(shù)據(jù),相關系數(shù)達到0.94;LB1井8個分析數(shù)據(jù),相關系數(shù)達到了0.79,表明大隆組泥頁巖孔隙度主要受有機碳含量影響,有機質孔貢獻了主要的儲集空間。
3.2.4 含氣性特征
川北地區(qū)多口探井在大隆組鉆遇良好的油氣顯示,LB1井在大隆組一段泥頁巖中,使用鉆井液密度1.85 g/cm3的情況下,最大全烴達到了42.73%。LB1井大隆組取心時開展了13個樣品的現(xiàn)場含氣量測試,測試解吸氣量介于0.27~2.72 m3/t,平均值為1.17 m3/t,恢復損失氣量介于0.34~8.78 m3/t,平均值為3.46 m3/t,計算總含氣量介于0.601~11.499 m3/t,平均值為4.62 m3/t,顯示大隆組良好的含氣性。
通過樣品測試數(shù)據(jù)分析,大隆組泥頁巖含氣量與有機碳含量、孔隙度呈現(xiàn)良好的正相關性,表明含氣量主要受有機碳含量及孔隙度影響。LB1井13個含氣量與有機碳含量相關性分析數(shù)據(jù),相關系數(shù)達到0.87,表明高有機碳含量具有良好的生烴潛力;LB1井5個含氣量與孔隙度相關性分析數(shù)據(jù),相關系數(shù)達到0.75,表明高孔隙度具有良好的儲集能力。
3.2.5 與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地質條件對比
通過與川東南地區(qū)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有機地化、儲集物性、可壓裂性、含氣性等關鍵參數(shù)對比[2],川北地區(qū)大隆組泥頁巖在有機碳含量、含氣量、黏土礦物含量等關鍵參數(shù)上優(yōu)于川東南五峰組—龍馬溪組頁巖;Ro、硅質礦物含量等指標與其相當;有機質類型、孔隙度等指標相對較低(表1)。分析表明川北地區(qū)大隆組具有良好的頁巖氣勘探潛力,值得重視。
川北地區(qū)大隆組頁巖主要分布在元壩—通南巴—南江—開江一帶,處于盆緣—盆內(nèi)位置,埋藏深度2 000~8 000 m,埋深適中的地方毗鄰山前帶,保存條件的評價是關鍵。
受米倉山推覆作用的影響,山前帶構造變形作用強烈,斷層較發(fā)育,保存條件相對復雜[24]。平面上,米倉山前帶油氣保存條件具有明顯的分帶性。北部由于構造抬升及膏鹽巖的淋濾破壞,保存條件較差,向盆內(nèi),地層抬升規(guī)模逐漸變小,大斷層不發(fā)育,主要發(fā)育區(qū)域性的小斷層,向上消失于膏鹽巖,深埋的保存環(huán)境保證了該區(qū)保存條件的完整性,有利于天然氣藏的保存[25]。泥頁巖大量生烴與大規(guī)模油氣聚集的時間可能早于或與主變形期同期,但只要區(qū)域保存條件未被完全破壞,早期油氣經(jīng)調(diào)整仍能被保存下來[26]。
圖6 川北地區(qū)LB1井大隆組頁巖孔徑分布Fig.6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 Dalong Formation shale, well LB1, northern Sichuan area
圖7 川北過南江地區(qū)地震剖面(L1800)Fig.7 Seismic section across Nanjiang area (L1800), northern Sichuan area
川北南江地區(qū)整體位于米倉山斷裂下盤,向抬升方向有斷洼相隔,距離露頭區(qū)較遠(大于7 km),側向保存條件好,且為蓋層滑脫型構造,變形弱,整體保存條件較好(圖7)。同時,大隆組泥頁巖大量生烴與大規(guī)模油氣聚集的時間為晚三疊世—早中侏羅世,早于米倉山隆升強烈造山期(晚侏羅世—晚白堊世),有利于油氣保存。
基于川北地區(qū)大隆組富有機質泥頁巖發(fā)育特征、保存條件、埋深及工程工藝技術適應性的認識,認為川北南江地區(qū)北部大隆組富有機質泥頁巖發(fā)育厚度較穩(wěn)定,介于20~45 m;埋深適中,主要介于2 000~5 000 m(圖7);南江地區(qū)多口井在大隆組鉆遇良好油氣顯示,具有良好的油氣保存條件。綜上來看,南江地區(qū)北部是當前大隆組頁巖氣勘探取得突破的最優(yōu)地區(qū),有望成為四川盆地頁巖勘探新的接替陣地。
以“二元”富集理論作指導,以富有機質泥頁巖厚度(≥30 m)、埋深(1 500~5 000 m)及良好保存條件為依據(jù),初步優(yōu)選出南江北部地區(qū)為川北地區(qū)大隆組頁巖氣勘探最有利區(qū),有利區(qū)面積為221.1 km2,頁巖氣地質資源量為3 100×108m3。
在南江南部遠離米倉山斷裂帶的超深層領域(圖7),大隆組深水陸棚相優(yōu)質頁巖發(fā)育,厚度更大,介于30~45 m;同時,遠離構造復雜區(qū)及露頭區(qū),保存條件更好,受地質認識及工程工藝技術的限制,目前尚不能有效勘探及開發(fā)。隨著地質認識的不斷提升,工程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這個領域將是我們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
(1)四川盆地上二疊統(tǒng)大隆組發(fā)育深水陸棚相富有機質頁巖,巖性以碳質、硅質頁巖及灰質頁巖為主,局部夾泥質灰?guī)r薄層或條帶。泥頁巖平面上展布穩(wěn)定,厚度介于20~45 m,有向南增厚的趨勢。
(2)上二疊統(tǒng)大隆組富有機質泥頁巖硅質礦物含量高、黏土礦物含量低,頁巖儲層具有高脆性的特征;泥頁巖有機碳含量高,干酪根類型以腐殖腐泥型為主,熱演化程度適中,為頁巖氣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泥頁巖儲集空間以有機質孔為主,孔徑以介孔和微孔為主,物性較高,有利于頁巖氣富集成藏;多口井在大隆組鉆遇良好油氣顯示,現(xiàn)場含氣量測試總含氣量較高,顯示了大隆組頁巖具有良好的含氣性特征。
(3)以“二元”富集理論作指導,富有機質泥頁巖厚度、頁巖埋深及保存條件為依據(jù),初步優(yōu)選出南江北部地區(qū)為川北地區(qū)大隆組頁巖氣勘探最有利區(qū),該有利區(qū)面積為221.1 km2,頁巖氣地質資源量為3 100×108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