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三羅政區(qū)建置看明代抗倭英雄陳璘的歷史貢獻

2020-12-01 15:35司徒尚紀許桂靈
嶺南文史 2020年1期

司徒尚紀 許桂靈

明代抗倭英雄陳璘(1532 -1607),字朝爵,號龍崖,韶州翁源縣(今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人,后定居云浮。他是一位有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1]同樣地,在分析歷史人物時,也應該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內進行考察。陳璘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廣、貴州、朝鮮,在平定動亂、抗擊倭寇、鞏固海防等方面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受到朝廷嘉獎、百姓擁護,被以各種形式祭奠紀念至今,實至名歸。其中陳璘在明正統(tǒng)到萬歷年間平定粵西羅定地區(qū)動亂后,設置羅定直隸州,下轄西寧、東安二縣,統(tǒng)稱三羅地區(qū)。這是明代廣東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對廣東政區(qū)版圖、空間格局、社會長治久安,當?shù)亟?jīng)濟開發(fā)、城市建設、交通改善,民族和文化融合,社會民生等,都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和深遠影響,對推動粵西地區(qū)歷史發(fā)展是一種正能量,應該充分肯定。后來三羅地區(qū)一改蠻荒狀態(tài)、社會安定、經(jīng)濟復蘇、走向繁榮,在嶺南政治、經(jīng)濟版圖上占有重要地位,陳璘平定三羅,設置州縣,功不可沒。

一、三羅的歷史地理形勢

三羅亦指羅旁地區(qū),是西江在廣東下游南岸以瀧水縣為中心及周邊粵西山區(qū)的泛稱,因有羅旁山、羅旁水而得名。在此之前三羅地區(qū)屬肇慶府管轄,地域廣及德慶、瀧水、高要縣,西江南岸,以及陽春、新興和高州、信宜部分地區(qū)。明萬歷五年(1577)調整政區(qū),轄今三羅地區(qū)。《明史·地理志》記載:“羅旁在德慶州上下江界,東西二山間,延袤七百里?!瓥|接新興,南連陽春,西抵(廣西)玉林、岑溪,北至長江?!彼匀_地區(qū)實跨兩廣,西有云開大山脈,東屬云霧、天露山脈,中部羅定江(南江)穿越期間,自西南向東北注入西江。全境峰巒錯列,突兀高聳,不可勝數(shù)。周圍數(shù)十里或數(shù)百里不等,植被茂密,瘴癘襲人,形勢十分險要。據(jù)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境內高山大嶺有25座。如云浮山“高五十丈,周四十里,危峰突起,峰頂常有白云”;羅旁山“高七十丈,周四十余里”;青旗山“林木青蔥,人不敢伐”;[2]又云霧山“周百里,在東安縣西,自西北逕口達東南逕口,延袤二十余里,兩岸峻峭,茂林蔽天,瑤賊舊據(jù)其中,人跡斷絕,為東山第一畏途”。[3]南江河谷、羅定盆地及眾多小盆地錯落萬山之中,被稱為“峒”,土地肥沃,農(nóng)作豐富,俯仰自給,即使發(fā)生戰(zhàn)亂,高山隘道,可成為堅固地理屏障,山間盆地則為割據(jù)勢力據(jù)險自守的經(jīng)濟保障。

三羅因位處兩廣交界,也是腹地,軍事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其西連西江大藤峽等廣西瑤區(qū)之源,向東南則居肇(慶)、高(州)、廉(州)、雷(州)、廣(州)五府之上游,鄰接溝通兩廣大動脈西江。歷史上瑤區(qū)動亂每一發(fā)生,朝廷無法在這一地區(qū)建立有效的管治,也阻礙西江水運暢通。無論西江南北瑤亂,勢必互相呼應,并向高雷地區(qū)擴散。故地方志稱:“(羅旁)面控高涼,背負端州,枕長江,擁菁嶺,西控岑溪之沖,東連陽春之險。崖谷深峻,灘水激高,一州兩邑,界兩粵、肇、高之間?,?、僚雜錯處,舊稱巖險?!盵4]顧祖禹也指出,羅旁地區(qū)不僅是“撫綏重地”,在軍事地理上也是“門庭巨防”。[5]即軍事防御重點地區(qū)、兵家必爭之地、兩廣心腹之患。這類地區(qū)安危,增加行政建置不失為上策。后來屈大均總結這方面經(jīng)驗,指出:“昔人謂治廣以狹,誠上策也?!盵6]三羅建置可說明這一經(jīng)驗。

三羅更是廣東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從古代俚僚人到隋唐瑤壯苗人等,到明代發(fā)展為更大規(guī)?,幷椴?,朝廷屢征未果,形成非常尖銳復雜的官民、漢瑤對立,征伐與反征伐激烈局面,這為朝廷任用陳璘平亂提供歷史機遇和平臺。陳璘藉此嶄露頭角,立下戰(zhàn)功,時勢造就了這位平亂英雄。

二、陳璘平定羅旁之亂與三羅建置

陳璘少有大志,臂力絕倫,好任俠,廣交賢豪,學得一身高超的劍術,聞名鄉(xiāng)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陳璘從軍,參與平定潮州海盜張璉之亂有功,封爵萬戶,任命為把總,成為將軍。此后,陳璘先后參與或帶兵平定翁源凌珠、官祖政之亂,乳源、英德卓文勝之亂,始興張韶南、黃士良之亂,清遠賴惟清之亂,陽春西山吳子和、卓朝喜之亂,河源黃祖之亂,從化萬尚欽之亂,揭陽田心之亂,晉寧南陂賦之亂,饒平劉田十之亂,粵東賴元爵、藍一清及高要陳勝龍之亂,粵東諸良寶之亂等,皆連戰(zhàn)連捷,朝野震動。但陳璘戰(zhàn)功最為顯赫之役是對粵西羅旁地區(qū)瑤亂平定。明初以后,羅旁瑤區(qū)動亂屢征不克,成為朝廷心腹之患。明萬歷四年(1576)由兩廣總督凌云翼籌劃、部署征剿,集中高州、肇慶、韶州、廣州等府兵力,陳璘專守高州,采取奇襲戰(zhàn)術,總共動用兵力20萬人,襲奪三羅瑤區(qū)。陳璘從信宜南下出擊,配合征剿大軍。史稱“璘所破凡九十巢”。[7]在戰(zhàn)斗中,陳璘“懸崖履險,躬冒矢石,先后俘斬三千多人,他哨少與埒者?!盵8]事后《蒼梧總督軍門志》記:“師閱四月,攻破賊巢五百六十有四,擒斬一萬六千一百四名顆,賊魁盡戳,凍饑焚死,筑景觀焉。投降四百九十三名,俘獲男婦兩萬三千一百五十一口,奪獲器杖牛馬無算?!盵9]據(jù)李愛軍博士后繪《萬歷四年平定羅旁瑤亂十哨進兵示意圖》,[10]這20萬人大軍分信宜哨、茂名哨、陽春哨、新興哨、德慶哨、連灘總哨、伏崗哨、瀧水哨、羅旁哨、岑溪哨,總共10路,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合圍,終于使瑤寨被犁庭掃穴殆盡,其慘烈程度空前絕后,在全國也是一場大規(guī)模軍事圍剿行動。陳璘作為一位主要參與者和軍事統(tǒng)帥,事后也寫了《羅旁善后功績碑》,對是役過程和軍事部署也有詳細記載。其中說到“進征分十大哨,武為統(tǒng)督,文為監(jiān)督,而監(jiān)軍之權尤重。用兵計二十萬,主有土兵,客有浙兵,而狼家之兵(按指廣西壯兵)大多。兵哨嚴而不漏,分合詳而有法。”[11]在強大軍事力量圍剿之下,瑤區(qū)之亂終被平定。吸取對三羅地區(qū)政治統(tǒng)治和軍事鎮(zhèn)壓的教訓,建設新行政區(qū)域成為當務之急。這就是三羅政區(qū)建置,陳璘功不可沒。按三羅地區(qū)政治建置歷史上不算單薄。唐以前政區(qū)建置姑且勿論,唐代有封州(臨封郡),轄封川(郡治)、開建縣;瀧州(無陽郡),轄瀧水(郡治)、開陽、安南、建水;勤州(云浮郡),下轄富林、銅陵2縣;高要郡,轄高要(郡治)、平興2縣共涉及4郡、11縣。南漢置瀧州,轄瀧水(州治)、開陽、鎮(zhèn)南、建水4縣;康州,轄端溪(州治)、晉康、悅城、都城4縣;封州,轄封川(州治)、開建2縣,共涉及3州、10縣。至宋代,建置大為減少。北宋僅置封州,轄封川(州治)、開建2縣;端州,轄高要(州治)1縣;新州,轄新興(州治)縣;康州,轄端溪(州治)、瀧水2縣,共涉及4州、6縣。南宋建置更少,僅有封州,轄封川(州治)、開建2縣;新州,轄新興(州治)1縣;德慶府,轄端溪(府治)、瀧水2縣,共涉及3州府、5縣。元代建置又減少,僅設德慶路,轄端溪(路治)、瀧水2縣;肇慶路,轄高要(路治)、四會2縣;封州,轄封川、開建2縣;新州,轄新興(州治)1縣。名義上有2路、2州、7縣,但實際上這些路州范圍很廣,真正在三羅地區(qū)并不多。

明初,三羅建置相對萎縮。洪武元年(1368),改元末路為府。洪武二年撤新州,屬縣新興、陽江、陽春劃入。洪武九年德慶府降為州,隸屬肇慶府,屬縣封川、開建、瀧水3縣,隨州改屬,撤銷端溪縣,實際上三羅地區(qū)只剩肇慶府瀧水縣。[12]政治管治力量甚弱,為瑤區(qū)之亂提供了政治、軍事基礎。

在階級矛盾尖銳時期,封建王朝常在鎮(zhèn)壓人民反抗之后,在當?shù)卦O置郡縣,以達到“長治久安”目的。其中一例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南贛提督王守仁(王陽明)在鎮(zhèn)壓鏟平王浰頭之后,在《請立和平縣疏》中說:“龍川和平地方,……其是山林阻隔,地里遼遠,人跡既稀,奸究多萃”,“必立縣以鎮(zhèn)之,庶幾長治之道圖也?!盵13]代表了這類政區(qū)設置的緣由。在平定瑤區(qū)之亂期間,兩廣總督凌云翼即向朝廷提交呈文《命大功已垂成并預計善后之圖以保久安疏》,提出初步善后處理方案。瑤區(qū)之亂既平,陳璘在《羅旁善后功績碑記》中記:“地方既平,督撫大臣爰上善后之策,當寧以為然。于是分東西為兩山,二山各以參將一員防守之。山以東置東安縣(今云浮縣)以西置西寧縣(今郁南縣)。以瀧水縣適中,升為羅定州治,隸以二邑而控之憲臣,故守之中路守備,環(huán)之南鄉(xiāng)、富霖、函口、封門四守御千戶所,大小相維,軍民雜成,二山自是屹然巨鎮(zhèn)矣”。這樣,三羅建置得以完成,當?shù)刈源擞辛艘粋€三足鼎立的政區(qū)格局,有效地加強了地方治理,開拓了三羅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局面。

三、三羅建置的政治、軍事意義

三羅地區(qū)平定之后,陳璘按照總督凌云翼向朝廷提出《命大功已垂成并預計善后之圖以保久安疏》所規(guī)劃藍圖,采取一系列實際措施,開展三羅善后建設,成績燦然可觀。

明代廣東已進入全國先進地區(qū)之列,新設置22縣,約占當時全省縣總數(shù)30%,[14]以粵東韓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多,另則為粵西,即廢除元代設置瀧水縣,直接升格為羅定直隸州,與府同一級別,是廣東唯一的一個直隸州,直接受廣東布政使管轄,保留到清代。另置東安、西寧2縣,后統(tǒng)稱“三羅”。這是為加強粵西地區(qū)政治統(tǒng)治和協(xié)調漢族與瑤族、壯族關系的結果。在明代廣東政區(qū)格局上,改變以前政區(qū)分布懸殊狀態(tài),使政區(qū)空間分布進一步趨于平衡,特別是粵東和粵西,增加的縣最多,有利于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

三羅設置,“以一州統(tǒng)兩縣,治幅員千里,其勢已壯”,[15]起到統(tǒng)攝全局作用。

另外,三羅地域寬廣,仍需設置軍事組織,以策安全。故再設南鄉(xiāng)、富霖、封門、函口4個千戶所,相距50-100公里,位置適中,都在通往新興、陽春、信宜和廣西岑溪交通要道上,使軍事防御力量趨于均衡。其他險要隘口,另設巡檢司、營堡?!奥曉嗉?,防守更便”。這一宏觀基層政區(qū)、軍事建置,奠定了三羅地區(qū)后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

四、陳璘對三羅的治理

一是修筑城池。析德慶州的晉康鄉(xiāng)南岸地方(包括六都、宋桂、東壩、白石、鎮(zhèn)安、高村),高要縣的楊柳、都騎、思勞、思辦四都,新興縣的芙蓉一圖、二圖,以及瀧水縣的南鄉(xiāng)、富霖二所地,歸東安縣管轄。[16]首任知縣肖元岡于同年閏八月主理建設縣城墻工程,經(jīng)過半年多努力,在萬歷六年(1578)二月建成。城墻高2丈,厚0.8丈,周384丈。縣衙、軍署、學宮、分司、社學、倉庫等管理軍政文教錢糧的機構也先后建立起來。[17]這樣,作為三羅政治中心建立起來,有效地發(fā)揮它的政治、軍事功能。

二是調整基層政區(qū)管轄范圍。析原屬德慶州的都城鄉(xiāng)三個都,即十三都(都城白木)、十四都(桂圩、羅順)、十五都(平臺、萬洞),與原屬瀧水縣的6個都,即太平都(建城、寶珠)、永安都(通門)、裕寧都(歷洞)、常靜都(榃濱、新樂)、保和都(大灣、塔腳)、建康都(連灘、河口),歸西寧縣管轄。[18]新任知縣朱寬修筑西寧縣城,城墻高1.9丈,厚1丈,周383丈。萬歷十四年(1586)又將信宜縣五個都,即定康都、信豐都、感化都、從善都、鎮(zhèn)南都(扶合、泗綸),劃西寧縣管轄。[19]這樣調整結果,使各縣管轄鄉(xiāng)都更加平衡合理,提高管治效率和施政效果。

當年即在東安縣南北修筑富霖、南鄉(xiāng)守御千戶所城池。其中富霖守御戶所在縣治西南80里,城周149.7丈,高1.6丈,城內依次建參將衙門和千戶所署等。南鄉(xiāng)守御千戶所在縣治北30里,城周314丈,高1.6丈,厚1.2丈。[20]在西寧縣南北修筑封門、函口守御千戶所,其中封門所在縣治西南50里,函口所在封門所南120里。[21]

三是在所城基礎上,重新調整駐防兵力,使之更趨合理、有效。在羅定各地派駐中路前、左營,西路前、后、左、右營,東路前、后、左、右營,共十營5000人兵力,在瀧水上設江防,派巡哨船12艘。各營兵力分開派駐到各縣城、千戶所、要隘、集鎮(zhèn)之處,在全境設營堡51處,營堡間隔30—80里之間,星羅棋布,相對均勻,便于有突發(fā)情況時營堡之間互相助援。[22]

在承繼原都城(西寧縣轄)、開陽(西寧縣轄)、晉康(東安縣轄)三巡檢司的基礎上,將原歸屬新興縣管轄的羅苛巡檢司調歸東安縣管轄。簽發(fā)弓兵30—60人不等,使之形成“二縣四巡檢司”的防衛(wèi)格局。

雖然以后隨著形勢的變化,政區(qū)和軍事布防在區(qū)間內有所變化,如萬歷十六年(1588),函口千戶所遷往滿溝驛,開陽巡檢司遷到懷鄉(xiāng)等。但有明一代,羅定州軍事部署的大體格局沒有變化。通過軍政區(qū)劃調整,將叛亂依據(jù)為天險的原在德慶、新興、瀧水縣界的大紺山、云霧山和天馬山、金菊頂,分別置于新建的縣中部,并在其南北分別設置千戶所、營堡、巡檢司控制,防范瑤區(qū)亂源死灰復燃和一切叛亂企圖。[23]

四是修西山大道,發(fā)展交通。根據(jù)凌云翼的設計,萬歷十六年(1588)羅定州為防范動亂,由兵備副使陳瞻岳主持,開始修筑羅定州通往高州的西山大道。他們克服山高林密、瑤民阻攔等困難,三年終于完工。共有四條線路:一路起羅旁,經(jīng)西寧縣城、封門、夜護,到達懷鄉(xiāng),全長120公里;二路從懷鄉(xiāng)經(jīng)掘峒、羅鏡岡到羅定州,全長167公里;三路從夜護經(jīng)思慮到阿婆灘,全長27公里;四路從逍遙經(jīng)振夷嶺(后世稱變夷嶺,在今歷洞胭脂頂稱作二十四坳的地方)到西寧縣城,全長27公里。四路道路各寬1.2丈,共架橋228座。關于此道對安定羅定西南地區(qū)的作用,時人陳萬言在《開西山大道記》中論云:“自此,梗途遂成大道”,“商旅往來貿易,官府往來巡省,深溪絕峒久外天日之民,習見漢宮威儀而欣欣鼓舞若生,不敢越志以啟釁,凡有舉動朝發(fā)則朝聞,稍有邪謀夕發(fā)則夕撲。官政下達,民情上通,疏逖不閉,襁負日來。數(shù)百年虎隅兔窟之域,一旦轉而為平平蕩蕩之區(qū)?!盵24]

五、陳璘的歷史貢獻

平亂以后,陳璘以其功跡,萬歷五年(1577),奉朝廷之命舉家從翁源遷居至東安縣南鄉(xiāng)(今云安縣六都鎮(zhèn)),從七品官把總升至正一品的左都督、廣東守備,致力于三羅地方建設,成就斐然,貢獻甚大,影響至今。

一是遷移人口,充實三羅地區(qū)。三羅地地區(qū)平亂后人口稀缺,經(jīng)濟凋零,赤地千里,一片荒涼。為充實新設州縣,招民播種,承田立籍。遷入三羅者多為閩、廣族群,包括惠州、廣州等地居民。如西寧縣,“開辟以來,閩浦插居,廣肇附籍。”“間有翁源、封川之民”。在東安縣,建縣之初,“維時四方民和大會,胥相踵至。邑之內外,受廛者萬計。連陽之民十居八九,務農(nóng)力穡者尤甚。士之自廣州者持牒,開府允所請,挾刺來學”。[25]從事農(nóng)業(yè)的移民,多為連山、陽山(時屬廣州府)居多,而士者以廣府為最,形成后來風尚各異局面。又因陳璘主持其政,翁源人在羅定州很普遍,[26]充當隸役的人多。德慶府封川縣鄰近羅定,來者也不乏其人。移民帶來他們的觀念、語言、習俗和生產(chǎn)技術等,也利于文化交流和族群融合。

二是開墾荒地。平亂后,墾荒為當務之急。在陳璘前后各任官員,都以墾辟土地為先。萬歷九年(1581)兩廣總督劉堯海上疏中稱,開拓羅旁二山,復田58410畝,[27]屯兵和移民出力不少。福建閩縣人鄭人逵曾任羅定兵備道,對墾田開發(f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萬歷十五年,陳璘帶頭請求南海人陳萬言撰擬《鄭公去思碑》,內曰:“吾屬東安之民,初來未知有養(yǎng),刀耕火種,收聚非時。公授我田地,教我樹藝,賣刀買犢,墾辟草萊,種植日廣,屋居粒食,而民知養(yǎng)。”其效果可見一斑。

三是開辟道路,形成路網(wǎng)。基于三羅山巒重迭,交通梗阻不便,平亂后,即以羅定州治為樞紐,向南經(jīng)羅鏡岡、函口、懷鄉(xiāng),通高州;向北循小江出大滿期,接壽康驛,至東安、西寧二縣和南鄉(xiāng),封門二所。欲通信宜、茂名和廣西岑溪,山勢險惡,瑤人阻撓,積久未能成事。后經(jīng)官府、軍隊、民眾共同努力,終于成功,使州內道路形成一體,構成網(wǎng)絡,方便官商百姓往來和加強地方管治。

四是創(chuàng)設學校,發(fā)展教育,改善民風。

三羅以前有“俍僮二種,皆不事詩書,好為覡巫,習尚粗鄙,鮮知禮儀”。經(jīng)過包括陳璘在內各任官員的努力,三羅境內終于建立起州縣學、社學,設立學田、學地、學塘,建設學宮,漢瑤民眾得到教化;錄取生員,選拔人才,培養(yǎng)了一批文化科學英才,改變了昔日蠻荒風氣。地方志稱“立社學以教瑤童,廣廩額以資多士,修文偃武之風,或取自上裁,或謀之幕府,而公毅然行之。深山窮谷之中,淑氣盈盈,新民效順,賣刀劍而請耒耕,棄弁服而習詩書,蓋非復初旁初定之時矣?!盵28]

經(jīng)過一系列的努力,三羅地區(qū)社會逐步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從昔日的血腥戰(zhàn)場而轉變成為“未耕遍野,煙火彌望,雞犬之聲相聞之地,皆買犢荷鋤,嬉游而歌誦”之地。[29]而在陳璘《羅旁善后功績碑記》筆下,則“至今將狼煙息警,山城如畫,行者歌,居者寧,縉紳大夫士,東西上下,而夜柝不出,斯果誰之力哉。璘不佞,大征后筑室分四,以世茲士?!边@雖或有自我表功之嫌,但陳璘確實是為三羅開發(fā)立下了曠世之功,故其所立碑記,一點也不為過。

注釋:

[1]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75頁,1995。

[2][5]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112“廣東·羅定州”。

[3] 《大清一統(tǒng)志》卷351·羅定州。

[4] [民國]:《羅定志》卷1·山川。

[6]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地語。

[7] 張廷玉:《明史·陳璘傳》。中華書局,1972。

[8]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44冊)。中國書店,1992。

[9]《蒼梧總督軍門志》卷21·討罪五,第219頁。

[10] 李愛軍:《明代廣東軍事地理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第216頁,2015。

[11][17] [清]康熙《東安縣志》卷10·藝文志。

[12] 以上政區(qū)建置參見廣東省地方志辦公室編:《廣東省行政區(qū)劃圖志》。廣東省地圖出版社,第129-145頁,2016。

[13] [清]光緒《惠州府志》卷23。

[14] 司徒尚紀:《廣東政區(qū)體系——歷史·現(xiàn)實·改革》。中山大學出版社,第55頁,1998。

[15] 見李愛軍:《明代廣東軍事地理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第217頁,2015。

[16][18] [清]康熙《羅定州志》卷1·輿地志。

[19][清]康熙《西寧縣志》卷2·建置志·城池。

[20] [清]康熙《東安縣志》卷8·兵防志。

[21] [清]康熙《西寧縣志》卷7·兵防志。

[22]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廣東中·羅定州兵額》。

[23] 以上參見李愛軍《明代廣東軍事地理研究》第219-220頁。

[24] [民國]周學仕:《羅定志》卷8·藝文志。

[25] [清]乾隆《東安縣志》卷4·藝文志。

[26] [清]康熙《羅定州志》卷1·輿地志·風俗。

[27] 《明神宗實錄》卷177,明萬歷九年(1581)十月戊戌。

[28] [民國]《羅定志》卷8·藝文志·類編:萬言:《羅定道陳公去思碑》。

[29] [民國]《羅定志》卷8·藝文志:洪有祖:《兵備道題名記》。

个旧市| 岑溪市| 宕昌县| 武山县| 津市市| 正镶白旗| 金沙县| 嘉禾县| 涿州市| 陆良县| 朝阳县| 远安县| 苗栗市| 图木舒克市| 南召县| 临澧县| 蚌埠市| 崇义县| 广安市| 改则县| 彝良县| 南华县| 合江县| 新乡市| 五台县| 错那县| 建阳市| 伊金霍洛旗| 永年县| 昌都县| 舟山市| 瓦房店市| 蒲江县| 台北市| 建湖县| 绥德县| 青田县| 集安市| 汉沽区| 鞍山市|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