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彤
摘 要:當今博物館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大眾的廣泛認知,去博物館參觀也已經成了很多學生、青年的生活組成部分。隨著博物館職能的不斷拓展和數字化的不斷發(fā)展,線上博物館已經悄然的走進我們的生活。2020年是線上博物館迅猛發(fā)展的一年,國家文物局發(fā)文倡議,鼓勵各地文博機構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博數字資源推出網上展覽,聯(lián)合社會力量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使公眾“足不出戶”也能便捷享受文博線上服務。上半年我國各地很多的博物館將本館的展覽從線下轉移至線上,36所中央及省級直屬博物館共開放95個數字平臺,向觀眾提供藏品欣賞、在線教育、虛擬展覽服務。其中,同時開放博物館官網、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三大數字平臺的國家級和省級博物館有25 所,所占比例為69.44%;同時開放博物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或官方微博兩個數字文化平臺的博物館有9所,占比為25%;僅開放博物館官網的博物館只有2所,比例為5.56%。自此,我國線上博物館的發(fā)展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一發(fā)展給我們博物館人帶來了更多地思考:今后我國線上博物館的發(fā)展將何去何從。
關鍵詞:線上;博物館;發(fā)展思考
1 線上博物館的優(yōu)勢
近年來,我國各大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早已通過各類平臺紛紛推出了線上觀展渠道,但仍未在觀眾群體中形成一種趨勢,還屬于偏小眾的觀展方式。但經過上半年的大規(guī)模開放和大眾的人氣聚集后,云觀展已經越來越獲得大眾的認可,這不得不提到線上博物館的各種優(yōu)勢。
1.1 快捷便利
據國家文物局公布數據,截至2019年4月,全國博物館達5354家,其中,國有博物館3766家,民辦博物館1398家。今年年初,在國家“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利用已有文博數字資源酌情推出網上展覽,向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钡奶栒傧?,全國部分博物館通過各種線上技術,包括官網、微博、公眾號、抖音、小程序等方式,正式開啟了全民“云觀展”的大門,甚至三星堆博物館還及時更改原本的開幕計劃,通過官網直播了一場線上的開幕活動,收獲了極高的人氣。由此可見線上博物館對于博物館人來說,不僅可以迅速靈活的調整開放以及布展時間,并且對于觀眾來說,便利的觀展方式也非常符合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都市人的需求?!霸诩姨芍涂梢钥幢樘煜抡蛊贰保绱吮憷?,不用計劃路線或騰出專門的時間,用電子設備輕觸便可開啟一場陶冶身心的觀展體驗。
1.2 形式多樣
數字化博物館為參觀博物館提供了更多的體驗形式。如故宮博物院,可通過線上3d全景,從太和門步入故宮,欣賞故宮內的皇家風景,甚至還可選擇天氣模式,欣賞平時難以見到的獨特景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可以全景360 度瀏覽兵馬俑超清全景圖,這種技術給觀眾帶來的視覺震撼不亞于現(xiàn)場的觀看感受。各家博物館的線上展覽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充分利用VR、AR、3D全息影像欣賞、虛擬互動和場景沉浸式體驗等方式,力求讓“云觀展”給觀眾帶來更逼真,更震撼的視覺效果。除了各種有趣的觀展方式以外,線上博物館還推出了很多主題活動,讓在家觀展也能充分實現(xiàn)與觀眾的互動。例如開設線上講座,直播講解、線上國寶音樂會等形式。中國園林博物館的線上課堂細分為觀展、品珍、聽苑、賞景四方面內容,極大的豐富了線上觀展的體驗。西安交響樂團和陜西各家博物館在5·18推出了云上國寶音樂會,探索了線上博物館的合作新方向。
1.3 類型豐富
為了使公眾方便觀展,國家文物局對全國各地的線上展覽資源以及各種文物、線上藏品做了一次集中整合,總共分幾批收錄了共423個展覽(截至六月)。這些展覽種類豐富,有3d文物鑒賞展,也有紀念館虛擬展館,也有畫作VR展等。今年走紅的小程序“博物官”提供的博物館6萬件精品文物、20萬件畫作以及300余件3D文物體驗。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了各地博物館為公眾們提供參觀的豐富性。
2 目前線上博物館暴露出來的問題
當然,“云觀展”在國內仍就算是新生事物,即使在今年官方的大力推動下,得到了一次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機遇,但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缺點,例如,各博物館官網使用感欠佳,網站指示不夠清晰便捷;多數展覽上線較為倉促簡單,精品展偏少;各省、各市、各博物館數字平臺發(fā)展嚴重不均衡;跨專業(yè)人才匱乏等。這些仍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才能使線上觀展不只是曇花一現(xiàn),可以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延續(xù)。
3 今后線上博物館的發(fā)展思考
根據目前線上博物館的熱度以及大眾的接受程度可以窺得,線上博物館將成為未來大眾觀展的主流趨勢之一。而我們博物館人需要抓緊這波發(fā)展浪潮,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我國各類線上博物館,推出更多更豐富的精品展覽。
3.1 整合現(xiàn)有數字資源
不斷豐富數字展品,擴展文物數字化的范圍,讓更多的博物館加入到數字博物館的普及工作中。這樣才能使數字博物館不斷的得到充實,用種類豐富的數字展品吸引各種觀眾。讓“云觀展”成為常態(tài),而不只是一種暫時現(xiàn)象,除了要從展品上入手,更要加強、做細各類展廳、展覽大綱等要素,使線上展覽與線下展覽的品質一樣得到保障,從而全面提升線上展覽的規(guī)格,將整個博物館數字資源統(tǒng)籌優(yōu)化,做多做精,將更多更好的展覽提供給線上參觀的大眾。
3.2 不斷發(fā)展完善各類平臺
利用各類平臺來宣傳線上博物館,通過公眾號、官網、小程序等平臺開通觀展渠道,還要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普及推動線上博物館的口碑,拉近與大眾的距離,增加公眾的參與感,激發(fā)大眾的觀展興趣。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中華文明”的工作成果,讓線上博物館更加深入人心。也可以通過微博話題、熱點、開通直播等方式,讓線上展覽真正融入大眾的生活中。
3.3 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線上博物館人才
線上博物館的普及不僅需要博物館學方面的相關人才,更需要培養(yǎng)多方面的、跨專業(yè)跨領域的各類人才。包括營銷、互聯(lián)網、新聞、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專業(yè)人士,全方位提升和宣傳博物館數字化,打造優(yōu)秀體驗感的線上博物館。
3.4 深挖線上博物館各類資源
不斷挖掘出線上展品的內涵,拓展各類線上文創(chuàng)產品,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上課程和線上教育等項目。更具條件的博物館可開發(fā)諸如博物館小游戲、名師講課等各類線上產品,也可通過高端技術開發(fā)能讓更多觀眾在家就能很好地體驗博物館的線上產品如vr產品等,將文化內涵轉變成經濟效益,同時也可收獲社會的高度關注。
3.5 不斷總結經驗
博物館人要不斷總結經驗,研究大眾的線上觀展數據,根據觀眾的口味,不斷地調整改善,結合國外成熟的線上模式,更好的迎合觀眾的觀展要求,才能使線上博物館走的更遠。
4 結語
經過這半年的努力,博物館人通過利用各類數字資源、技術、平臺和媒體,使線上博物館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也為大眾帶去了一個個的精品數字展覽。在當下的數字化發(fā)展浪潮下,數字博物館的普及不僅能更好更便捷的豐富大眾的精神生活,有助于我們摸索出更多的展覽方式,也能更好的普及博物館事業(yè),讓博物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真正走入普通觀眾的生活。而我們博物館人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斷地將博物館延展到更多領域,探索出未來發(fā)展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