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棟
(黑龍江大學(xué)文學(xué)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堯舜禹湯有很多的德化故事在流傳,究其原因,顧頡剛先生曾言:“西周以后……自孔子以至荀卿、韓非,他們的政治學(xué)說都建筑在‘人性’上面。……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風(fēng)從,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壓迫。所以那時(shí)有很多的堯、舜、禹、湯、周公的‘德化’的故事來?!盵1]顧先生所論很有啟發(fā)意義。從新近發(fā)現(xiàn)的出土材料來看,堯舜禹湯周公等人的德化故事由來已久,而且這些故事所體現(xiàn)出來的“德”的內(nèi)涵并不完全一致。隨著時(shí)代的發(fā)展,“德”的觀念不斷演變,這些圣王德化故事的內(nèi)容也相應(yīng)地發(fā)生著變化。從禹的德化故事便可見一斑:西周時(shí)期禹之德重在保民利民,春秋時(shí)期禹之德是宗法禮制之德和個人品格之德融合在一起,戰(zhàn)國時(shí)期禹之德既表現(xiàn)為廣泛流傳的“德政”傳說,又表現(xiàn)為豐富的個人德行故事。
西周時(shí)期,“德”的觀念已由商代的天命神意轉(zhuǎn)向宗法制度,認(rèn)為道德是和制度合二為一的,制度體現(xiàn)著道德,道德規(guī)范著制度[2]。同時(shí),周人又提出以德配天,肯定天的道德品格,天可以獎善罰惡,但又承認(rèn)人的主觀能動性,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敬天保民、明德慎罰贏得天命的認(rèn)可。至春秋時(shí)期,隨著宗法制的松動、人際關(guān)系的復(fù)雜化,“德”開始突破宗法精神層面的單一內(nèi)涵,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內(nèi)容。這一時(shí)期大禹傳說故事中的禹德亦明顯受此影響,從西周時(shí)期的順應(yīng)天命、敬德保民演變?yōu)榇呵飼r(shí)期既遵循宗法禮制又突顯個人品德。
天命禹敷土,墮山,浚川;乃差地設(shè)征,降民;監(jiān)德,乃自作配,郷(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貴唯德,民好明德,羞在天下……[5]
這段文字主要講禹通過敷土、墮山、浚川等方法治水成功,區(qū)別不同的土地,規(guī)定各自的貢賦,民從丘陵高處下到平地居住。禹的功績顯著,又能享民,所以禹成為世間君王,成為民之父母。“厥貴唯德”,意云禹的德以此為貴。傳世文獻(xiàn)《尚書·呂刑》也講到了禹的事跡:
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維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nóng)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6]
銘文又講“監(jiān)德,乃自作配”?!氨O(jiān)德”的主語應(yīng)為天,《詩》《書》中關(guān)于“天監(jiān)德”的例子甚多,如《尚書·高宗肜日》:“天監(jiān)下民,典厥義命?!薄秴涡獭罚骸吧系郾O(jiān)民,罔有馨香德?!薄对娊?jīng)·大雅·大明》:“天監(jiān)在下,有命既集”?!洞笱拧A民》:“天監(jiān)有周,昭假于下?!薄洞笱拧せ室印罚骸盎室由系?,臨下有赫。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莫?!薄蹲髠鳌でf公三十二年》說得亦非常清楚:“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jiān)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盵13]足見,在西周乃至春秋時(shí)期,人們相信不管是君王還是臣民,他們的德行時(shí)刻都在受著上天的監(jiān)視。銘文“乃自作配”。《詩經(jīng)·大雅·皇矣》:“天立厥配,受命既固”,“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毛傳:“對,配也?!编嵐{:“作配,謂為生明君也”。[14]裘錫圭先生云:“古人認(rèn)為作為天下共主的王,是上帝將他立在下土以治理人民的,地上的王是天上的上帝的‘配’?!盵15]因此,銘文“監(jiān)德,乃自作配”,意思是說禹在上天的監(jiān)視下,成為人間的君王。
既然人們的德行受到上天的監(jiān)督,那就要合乎天意。因此盨銘又講到“好德婚媾,亦唯協(xié)天”,意謂婚媾之事也要堅(jiān)持好德,好德之行要合乎天意[16]。在周人的思想里,人只有順行天德,上天才能降德?!渡袝涡獭费浴拔┛颂斓?,自作元命,配享在下”,是說只有負(fù)荷著老天的美德(依照天意),自己才能成就王業(yè),成為上帝之“配”而享有天下。郭店簡《成之聞之》也講到了“順天德”,并引用了古佚《書》——《大禹謨》:
是故小人亂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倫以順天德?!洞笥怼吩唬骸嗖?在)宅天心’害?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于天心也?!盵17]
此《大禹謨》佚文說到禹“宅天心”,廖名春說:“宅”可訓(xùn)順應(yīng)、歸順。“天心”即簡上文“天德”。“宅天心”與《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之“宅天命”義同[18]??傊?,人們只有順應(yīng)“天德(命)”才能有福祿,享有天下。
西周時(shí)期,德的觀念主要源自宗法制度以及天命神靈,尚未深入到人自身內(nèi)在心靈的領(lǐng)域。春秋時(shí)期,隨著宗法制的松動,德的觀念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開始從重視宗法禮制之德轉(zhuǎn)向重視個人品格之德[19]。在這樣一個轉(zhuǎn)型時(shí)期,作為上古圣王的禹,他的德化故事中宗法禮制之德和個人品格之德往往融合在一起,很難區(qū)分開來。
自周公制禮作樂以來,禮樂制度便盛行不衰,為了更好地推行這種禮樂制度以及彰顯古代圣人的德盛教尊,于是古代圣王皆有創(chuàng)制音樂的故事。如堯有《大章》,舜有《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見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盵20]《大夏》傳說為禹之樂,《禮記·樂記》解釋這一樂名說“夏,大也”,鄭玄《周禮注》云:“禹治水敷土,言其德能大中國也?!盵21]何謂“勤而不德”呢?楊伯峻言:“《淮南子·繆稱訓(xùn)》云‘禹無廢功,無廢財(cái),自視猶觖如也’,可解此‘勤而不德’。不德,不自以為德也?!盵22]由此可知,此段話是說季札觀看《大夏》舞后深有感觸,像《大夏》這樣的樂舞也只有勤苦為民而不自以為德的禹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戰(zhàn)國時(shí)期更將禮樂在“德”中的位置突顯出來,如郭店簡《尊德義》云:“德者,且莫大乎禮樂焉,治樂和哀,民不可惑也。”[23]《呂氏春秋·音初》曰:“故君子反道以修德,正德以出樂,和樂以成順。樂和而民鄉(xiāng)方矣?!盵24]均體現(xiàn)出樂在修德中的作用。
《國語·魯語上》記載:“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鯀之功?!盵25]禹為了家族利益,不去計(jì)較父鯀被殛,而是修德承志,禹之德體現(xiàn)的是一種合乎宗法精神的道德觀念?!吨苷Z下》具體敘述了禹的實(shí)際行動:“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睘榱霜剟钣淼募涡?,“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盵26]禹能棄父仇而保全家族利益乃至天下群生免遭洪水之禍,本身就是禹個人精神境界的體現(xiàn)。從禹修德繼鯀之功這一傳說可以看出,這一時(shí)期的“德”一方面還保留著西周時(shí)期的宗法精神,另一方面又體現(xiàn)了德向個人精神領(lǐng)域及道德修養(yǎng)的轉(zhuǎn)向。
上博簡《季康子問于孔子》篇反映了孔子晚年的政治思想,其中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仁之以]德”,并解釋說君子要“敬誠其德以臨民”,民眾才能“望其道而服焉”[27]。所以在孔子眼中,禹是崇高的,沒有任何可以批評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論語·泰伯》)[28]后一條引文更體現(xiàn)了禹德是宗法精神與個人品德的融合:“致孝乎鬼神”和“致美乎黻冕”說的是祭祀,體現(xiàn)的是對宗法禮制的尊崇;“菲飲食”“惡衣服”與“卑宮室”則是個人品德的展現(xiàn)。
春秋時(shí)期,天命鬼神雖然依舊存在,但卻要以德為轉(zhuǎn)移。即春秋初期虞國大夫?qū)m之奇所言“鬼神非人實(shí)親,惟德是依”?!蹲髠鳌は骞哪辍芬队萑酥稹吩唬骸懊⒚⒂碹E,畫為九州島,經(jīng)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盵29]此段文字是敘述禹之功績,最后說“各有攸處,德用不擾”,什么是德用不擾呢?杜預(yù)注云:“人神各有所歸,故德不亂?!盵30]即禹之德使人神各有所歸。
戰(zhàn)國時(shí)期“德”的內(nèi)涵可謂無所不包,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治國理政之德,即“德政”,包括內(nèi)政、外交等;二是個人美好品行,即“德行”。這一時(shí)期諸子百家為宣揚(yáng)其學(xué)說,競相稱引古代圣王的各種美德,因此禹的德化故事更加豐富多彩。而禹的這些德化故事,傳世文獻(xiàn)或缺少記載,或過于零散,或不夠詳細(xì),不能窺見其全貌。新出竹簡為我們提供了契機(jī),既讓我們看到很多傳世古書沒有記載的新材料新內(nèi)容,又可以讓我們重新認(rèn)識禹的德化故事的演變軌跡。
傳世文獻(xiàn)中記載禹的功德多為治水,很少涉及其他方面的政績,出土竹書則正好彌補(bǔ)了這方面的不足。上博簡《容成氏》具體講述了禹聽政三年、禹治訴、禪讓等治政方面的德績;上博簡《堯王天下》講禹從政“惟志”、郭店簡《尊德義》論禹“以人道治民”皆為傳世文獻(xiàn)所不見。
《容成氏》還記載了禹治訴的傳說,簡文云:“禹乃建鼓于廷,以為民之有訟告者鼓焉。撞鼓,禹必速出,冬不敢以寒辭,夏不敢以暑辭?!盵34]頌揚(yáng)禹處理獄訟不敢懈怠,一心為民。傳世文獻(xiàn)中對此也有述及:《管子·桓公問》:“禹立建鼓于朝,而備訊唉?!盵35]《太公金匱》:“禹居人上,栗栗如不滿日,乃立建鼓(《路史》卷二二引)?!薄跺髯印び碚分羞€有“禹治天下,以五聲聽”的說法: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磬,而置鼗,以待四海之士,為銘于筍虡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鼗。”此之謂五聲。是以禹嘗據(jù)一饋而七(十)起,日中而不暇飽食。曰:“吾猶四海之士留于道路?!笔且运暮V拷灾?,是以禹當(dāng)朝廷間也,可以羅爵。[36]
《淮南子·氾論》有一段話與之相近[37],但更簡潔,可能襲自《鬻子》。由引文可見,禹之處理政事真的是非常的辛苦,所以賈誼《新書·修政語》有云:“禹常晝不暇食,而夜不暇寢?!盵38]《鬻子》書中的《禹政》可惜已殘缺不全。今之《容成氏》中的相關(guān)簡文正可窺見其一斑。
禪讓也是一種美德??鬃泳头浅M瞥缣┎屛患練v之舉,其云:“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論語·泰伯》)[39]郭店簡《唐虞之道》亦言:“孝,仁之冕也;禪,義之至也。六帝興于古,咸由此也”,“禪也者,上德授賢之謂也?!盵40]還有上博簡《子羔》《容成氏》也對禪讓極力鼓吹。以致出現(xiàn)了燕王噲讓位子之的歷史事件?!度莩墒稀访枋鲇矶U讓云:“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為后,見皋陶之賢也,而欲以為后。皋陶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讓益,啟于是乎攻益自取?!盵41]極力贊揚(yáng)禹禪讓美德,先是欲以皋陶為后,皋陶死,又讓益。簡文所述“禹有子五人”“皋陶五讓”,均不見于其他文獻(xiàn)記載;“啟攻益自取”事與《孟子·萬章上》《史記·夏本紀(jì)》所記有別,而與《竹書紀(jì)年》較為相近。
上博簡《舉治王天下》中《堯王天下》也涉及禹,該篇論述堯王天下以德服人,堯造訪禹,請教“從政何先”,禹答曰:“惟志”。由于竹簡殘缺,簡文所說的“志”到底是何含義我們不是很清楚。但《呂氏春秋·行論》篇講到了禹忍辱負(fù)重一心以治水為志的故事,《呂覽》說舜殛鯀于羽山,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42],辛勤治水而且甚得帝舜之心。說明禹能在“勢不便、時(shí)不利”的情況下,“事讎以求存”,而不以“快志”為能事。體現(xiàn)了禹為實(shí)現(xiàn)大志而以大局為重、忍辱負(fù)重之德行。《舉治王天下》中《禹王天下》篇說“禹奮中疾志”“大志不私”,可能也是此意。由此我們或許可以推測禹所謂從政惟志,可能是以樹立大志為從政之始。堯又問“居時(shí)何先”,禹回答“毋忘其所不能”[43]。
郭店簡《尊德義》是一篇論述為政者應(yīng)崇尚德義的文章。篇中提到禹善于遵循“道”,以水道治水,以人道治民。簡文云:“禹以人道治其民,桀以人道亂其民。桀不易禹民而后亂之,湯不易桀民而后治之。圣人之治民也,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馬,馬之道。后稷之藝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44]這是一段談?wù)摗叭说馈钡奈淖?,為了論說主題,作者以禹、造父、后稷各以水道、馬道、地道治水、御馬和藝地,說明萬物莫不有道,而以“人道為近”,繼而以禹、湯治民行人道為例進(jìn)行闡釋。簡文“禹之行水,水之道也”,見于《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盵45]又可與《孟子·離婁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46]相參證,“行其所無事”是講禹治水順其自然,因勢利導(dǎo),即簡文“水之道”也。
除了與治理國家政治有關(guān)的德政以外,個人的品行操守也被視為“德”,早在春秋時(shí)期人們就將個體的優(yōu)良品格稱為“嘉德”“明德”“令德”“懿德”“基德”等[47]。戰(zhàn)國竹簡所見禹的個人德行故事主要有:禹節(jié)儉、尚賢、禁酒,禹訓(xùn)誡啟作為國君要聰明元圣,禹能光揚(yáng)舜德,鞠躬盡瘁,奮中疾志等。
節(jié)儉也是一種德?!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薄痘腹辍芬舱f:“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shù),文物以紀(jì)之,聲明以發(fā)之?!鄙喜┖啞度莩墒稀吩朴怼耙虏货r美,食不重味,朝不車逆,舂不毇米,羹不折骨”[48],將禹之節(jié)儉描寫得非常具體形象:穿衣素樸不注重鮮美,飲食粗糲而不是多種滋味,會見賓客不以車迎,不舂精米,烹煮的食物不含節(jié)解的牲肉?!秴问洗呵铩は燃骸酚卸卧捳f啟“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與簡文相近。其他傳世文獻(xiàn)描寫禹之節(jié)儉都非常簡單,像《論語·泰伯》中只有“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這樣的話[49]?!墩f苑·反質(zhì)》引墨子語說夏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xì)布”[50]也不如簡文更詳盡。
中國古代有尚賢的傳統(tǒng),在《尚書·君奭》中周公就列舉了商代的七位名臣賢相,說明君王成就功業(yè)需要有賢臣輔佐??鬃右嗾J(rèn)識到舉賢才、選臣的重要性[51],墨子更明確提出“尚賢”的主張。《左傳·宣公十六年》羊舌職說:“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yuǎn)?!倍蓬A(yù)注:“稱,舉也。”[52]羊舌職為春秋中期人,且其云“吾聞之”,則早在春秋中期之前已經(jīng)有禹稱舉善人的傳說了。至戰(zhàn)國諸子言說為君之道時(shí),更是大量列舉古之明君賢相之故事,推賢任能遂成了明君的美德?!稇?zhàn)國策·齊策四》即云:“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xué);是故成其道德而揚(yáng)功名于后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盵53]清華簡《良臣》則把圣主賢臣綴連在一起總為一篇,實(shí)為首見。該篇記述了黃帝以至春秋時(shí)期著名君主的良臣,從黃帝至周成王以歷史順序排列,從晉文公至鄭子產(chǎn)以國別編排。其中說到禹之良臣時(shí)云:“禹有伯夷,有益,有史皇,有咎囡(陶)?!盵54]此可與傳世文獻(xiàn)相對讀,如《荀子·成相篇》云:“禹傅土,天下平;躬親為民行勞苦;得益、皋陶、橫革、直成為輔?!盵55]《呂氏春秋·求人》云禹“以求賢人,欲盡地利,至勞也。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56]。其中伯夷、史皇為禹之賢臣不見于他書記載。
北大簡《周馴》是一篇通過講述古代圣主賢君故事來闡發(fā)治國為君之道的文獻(xiàn),成書年代應(yīng)該在戰(zhàn)國晚期。篇中有一段話講到禹訓(xùn)誡啟,簡文云:“昔禹貳(敕)啟曰:‘勉務(wù)好唯,而戒毋作非□國失……弗好務(wù),將或代之。諸置嗣者,莫立不治。自昔及今,從古以來,豈有不賢而可任國哉?今汝不能聰明元圣,其何以獨(dú)得奉祭祀?’”[57]禹之意甚明,即作為國君也要賢能、聰明元圣,否則就不能任國奉祭祀。
古籍中有禹禁酒、惡酒的傳說?!睹献印るx婁下》:“禹惡旨酒,而好善言。”[58]《戰(zhàn)國策·魏策二》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jìn)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盵59]許慎《說文解字》中也有“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的記載[60]。此為禹之酒禁傳說,可與清華簡《厚父》“民式克敬德,毋湛于酒”相參看[61],郭永秉先生指出《厚父》應(yīng)為《夏書》[62],據(jù)此,關(guān)于酒禁的傳說,不僅周初有,夏代也有,而且還跟禹有關(guān)系。
上博簡《舉治王天下》中的《禹王天下》是目前所見最早將禹的功績系統(tǒng)化總結(jié)的一篇文獻(xiàn),簡文云:“禹王天下……五年而天下正”,然后依次敘述禹之功績:一是疏江為三,疏河為九,使百川皆導(dǎo),禹使民以二和,天下太平;二是禹光揚(yáng)舜德,恩施四國,鞠躬盡瘁,奮中疾志;三是禹能深陟固疏,持守省察,不廢前功;四是……(簡文殘缺);五是禹寬恕仁人而不寡道[63]。篇中述及禹的德行甚多,如說禹“誨以勞民,畿而盡力”“奮中疾志,有欲而弗違”“生行勞民,死行不祭”等等。簡文中特別提到“禹奉舜重德,施于四國”,意思是說禹能奉行舜重德之道,德恩遠(yuǎn)及四方之國?!秷蛲跆煜隆菲d堯問禹“居時(shí)何先”,禹答曰:“毋忘其所不能?!币庵^居靜思道時(shí)應(yīng)該首先毋忘其所不能,言禹能思患補(bǔ)失。禹能善諫,故“堯始用之嘉德”[64]。
傳說故事在傳播的過程中總要受到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語境的影響,從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德”的觀念不斷演變,“德”的內(nèi)涵逐漸豐富。禹的德化故事受此影響在不同時(shí)期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主題:西周時(shí)期禹之德重在保民利民,春秋時(shí)期禹之德是宗法禮制之德和個人品格之德融合在一起,戰(zhàn)國時(shí)期禹之德既表現(xiàn)為廣泛流傳的“德政”傳說,又表現(xiàn)為豐富的個人德行故事。
通過新出土材料可知,禹的德化故事非常多,而且由來已久。這些德化故事產(chǎn)生的原因,一方面如顧頡剛所論是受政治學(xué)說的影響。如郭店簡《緇衣》云:“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道,豈必盡仁?”[65]《緇衣》當(dāng)為子思作品,明顯受到孔子“仁”思想的影響。大禹時(shí)期根本沒有“仁”的概念,《緇衣》篇只不過是以大禹為例,來說明仁的上行下效,只有在上位者率先好仁,百姓才會爭先為仁以取悅于上,即該句上文所言“上好仁則下之為仁也爭先,故長民者,彰志以昭百姓,則民致行己以悅上?!痹偃鐟?zhàn)國后期,學(xué)者已充分認(rèn)識到“德”的作用和重要性,《呂氏春秋》中的《上德》就很有代表性,該篇專門論述德行、道義的重要性,并認(rèn)為這是治理天下和國家的根本,“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66]。并列舉了不少事例,其中就有禹征三苗,舜以德服的故事。借此強(qiáng)調(diào)德義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遠(yuǎn)大于嚴(yán)刑厚賞的作用。上博簡《舜王天下》提到“合德于世”,文中也講了舜之德:“三苗不賓,舜不割其道,不擯其……”與《呂氏春秋·上德》所講是一致的。因此,這些德化故事可能有其傳說的內(nèi)核或原型,但未必一定符合史實(shí),因?yàn)樗鼈兊膫鞑フ呋蚓帉懻咧攸c(diǎn)關(guān)注其作為政治學(xué)說的論述效果,至于所引用的例證是否為真實(shí)的歷史則不在考慮之中。
另一方面在于后世之人對圣人功績的累世傳頌與不斷層累?!痘茨献印镎摗吩疲骸笆枪室詴r(shí)見其德,所以不忘其功也……牛馬有功,猶不可忘,又況人乎!此圣人所以重仁襲恩。故炎帝于火,死而為灶;禹勞天下,死而為社;后稷作稼穡,死而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盵67]后世的人們之所以對灶神、社神、稷神、宗布之神進(jìn)行祭祀,是由于“不忘其功”,實(shí)際上是對炎帝、大禹、后稷、后羿等英雄人物的追念,是對他們豐功偉績的贊頌與傳承。而在傳頌的過程中,后世又會根據(jù)時(shí)代的需要有意無意地對圣人的事跡添枝加葉,不斷地加以層累。再加上受戰(zhàn)國時(shí)期文化普及、書寫權(quán)力下移、百家爭鳴等多種文化條件的影響,很多神話傳說故事的傳播途徑開始由口傳向文本轉(zhuǎn)變,因此大禹的很多傳說故事被廣泛地書寫在竹簡上而得以流傳下來。
注釋:
[1] 顧頡剛:《盤庚中篇今譯》,《古史辨》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4頁。
[2] 晁福林:《先秦時(shí)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xué)》2005年第4期,第196~199頁。
[4] 晁福林:《先秦時(shí)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xué)》2005年第4期,第196~199頁。
[6]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尚書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28頁。
[8]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718頁。
[9]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389頁。
[10]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444頁。
[11]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183頁。
[12] 《康誥》中體現(xiàn)德治思想的文句如:“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惟時(shí)怙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廢在王命”;“惟命不于常,汝念哉!無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聽,用康乂民?!?/p>
[13]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870頁。
[14]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毛詩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119頁。
[17]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8頁。
[18] 廖名春:《郭店簡〈成之聞之〉、〈唐虞之道〉篇與〈尚書〉》,《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36頁。
[19] 如《逸周書·寶典》“九德”包括:孝、悌、慈惠、忠恕、中正、恭遜、寬弘、溫直、兼武。其中孝、悌、慈惠就屬于家族宗法層面的“德”,其它則側(cè)重于個人品德層面。《寶典》篇的成書年代,黃懷信認(rèn)為是“文字不古,風(fēng)格與前此各篇不異,故當(dāng)為春秋流傳改寫之作”(《逸周書校補(bǔ)注譯·前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53頁)。
[20]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360頁。
[21]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周禮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701頁。
[2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288頁。
[23]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4頁。
[24]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43頁。
[25] 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157頁。《禮記·祭法》所載與此相同,云:“鯀鄣鴻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451頁。
[26] 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94~96頁。
[27]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2、206頁。
[28]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404頁。
[29]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196~4197頁。
[30] (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197頁。
[31] 馬承源主編:《上博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3~265頁。
[32]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4頁。
[33] 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158頁。
[34] 馬承源主編:《上博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7頁。
[35] 黎翔鳳:《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047頁。
[36] 鐘肇鵬:《鬻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71頁。
[37] 《淮南子·氾論》:“禹之時(shí),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鼗,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鼗。當(dāng)此之時(shí),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捉發(fā),以勞天下之民。”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437頁。
[38] 閻振益、鐘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361頁?!缎聲ば拚Z》還具體描述了大禹治國之親力親為:“大禹之治天下也,諸侯萬人而禹一皆知其國,其士萬人而禹一皆知其體,故大禹豈能一見而知之也?豈能一聞而識之也?諸侯朝會而禹親報(bào)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國也;其士月朝,而禹親見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體也。然且大禹其猶大恐,諸侯會,則問于諸侯曰:‘諸侯以寡人為驕乎?’朔日,士朝,則問于士曰:‘諸侯大夫以寡人為汰乎?其聞寡人之汰耶,而不以語寡人者,此教寡人殘道也,滅天下之教也。故寡人之所怨于人者,莫大于此也?!辟Z誼生活于漢初,其所述當(dāng)有所本,故這段記述亦可與上博簡《容成氏》禹之治政相參證。
[39]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論語注疏》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402~5403頁。
[40]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57~158頁。
[41] 馬承源主編:《上博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6頁。
[42]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69頁。
[4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91~235頁。
[44]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3頁。
[45]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859頁。
[46]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87頁。
[47] 晁福林:《先秦時(shí)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xué)》2005年第4期,第201頁。
[48] 馬承源主編:《上博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6頁。
[49] 《史記·夏本紀(jì)》亦有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宮室,致費(fèi)于溝淢”這樣的話,當(dāng)是本自《論語》。另外,《說苑·反質(zhì)》:“禽滑厘問于墨子曰:‘錦繡絺纻,將安用之?’墨子曰:‘惡!是非吾用務(wù)也。古者無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币嗍钦f禹不重文,不用錦繡絺纻。
[50] 向宗魯:《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15頁。
[51]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問政,對曰:“政在選臣。”《論語·子路》記載: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p>
[52] (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清嘉慶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099頁。
[53] 范祥雍:《戰(zhàn)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40~641頁。
[54] 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三)》,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第157頁。
[55]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548頁。
[56]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615頁。
[57] 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研究所編:《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5頁。
[58]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569頁。
[59] 范祥雍:《戰(zhàn)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53頁。
[60]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愚若注音:《注音版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313頁。
[61] 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五)》,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第110頁。
[62] 郭永秉:《論清華簡〈厚父〉應(yīng)為〈夏書〉之一篇》,李學(xué)勤主編《出土文獻(xiàn)》第七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第118~132頁。
[6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94頁。
[64]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20~221頁。
[65]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29頁。
[66]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517頁。
[67]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460~4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