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于內,然后兵出乎境。計未定于內而兵出乎境,是則戰(zhàn)之自敗,攻之自毀也。(《管子·七法》)
【釋義】凡用兵作戰(zhàn),其法則是:必須首先在國內制定好作戰(zhàn)計劃,然后揮師出境。倘若計劃未定就派兵出境,那么交戰(zhàn)就會自取失敗,進攻就會自取毀滅。
數戰(zhàn)則士疲,數勝則君驕,驕君使疲民則國危。至善不戰(zhàn),其次一之。(《管子·幼官》)
【釋義】頻繁作戰(zhàn)士民就會疲憊,連續(xù)勝利國君就會驕傲,驕傲的國君統帥、指揮著疲憊的士民,國家就危險了。所以,最好是不戰(zhàn)而勝,其次是一戰(zhàn)而勝。
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也,然而與危亡為鄰矣。(《管子·重令》)
【釋義】地大國富,人多兵強,這是建立霸業(yè)的資本,然而距離危亡也不遠了。
貧民傷財莫大于兵,危國憂主莫速于兵。(《管子·法法》)
【釋義】讓民眾變貧窮,讓大量財富消耗掉,沒有比戰(zhàn)爭更直接的了;讓國家陷入危境,讓國君憂心忡忡,沒有比戰(zhàn)爭來得更快的了。
兵當廢而不廢,則惑也;不當廢而欲廢之,則亦惑也。(《管子·法法》)
【釋義】軍事建設上應當廢止的不廢止,這是讓人疑惑不解的;不應當廢止的卻想廢止,則同樣讓人疑惑不解。
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管子·兵法》)
【釋義】戰(zhàn)爭雖然有悖于天道和仁德,卻能幫助君主成就王霸之業(yè)。
舉兵之日而境內不貧者,計數得也;戰(zhàn)而必勝者,法度審也;勝而不死者,教器備利而敵不敢校也;得地而國不敗者,因其民也。(《管子·兵法》)
【釋義】興師動眾而國內不貧困,是因為對國家的實力計算得準確;戰(zhàn)則必然克敵制勝,是因為法令制度周詳嚴密并且得到執(zhí)行;取得了勝利而民眾又沒有戰(zhàn)死的,是因為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讓敵人不敢較量;得到敵國土地后能保有而不喪失,是因為順應了敵國人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