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宏宏
隨著我國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媒體行業(yè)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帶給傳統紙質出版不小的沖擊。我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8 年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0.8%,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 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6.2%。這說明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積極尋求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成為圖書出版走出困境的關鍵點。
新媒體時代,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讀者群不僅是消費者,更是出版信息的提供者。紙質出版的黃金期已一去不復返,如果再以原有的思維模式和老套的工作模式發(fā)展,遲早會被這個物競天擇的時代淘汰。
圖書編輯過程非常復雜,需要從策劃選題、約稿、組稿、審稿檢閱、編輯、校對再到出版發(fā)行,每步都非常嚴謹,編輯需以專業(yè)的身份層層把關,這就要求編輯緊跟時代要求,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互聯網電視等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迅速普及,使得閱讀變得更加方便,人們開始從紙質閱讀轉向電子閱讀,傳統紙質出版進入瓶頸期。在此背景下,編輯的工作重點仍然是保證圖書質量,但是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模式需做出調整。但就目前情形看,大多數出版社仍未意識到危機,缺少能夠開發(fā)并促進紙媒與新媒體融合的技術和人才,甚至未開展有關新媒體課程的培訓。
選題來源于信息,但信息并不等于選題。選題是依據相關信息和目標讀者群,根據國家方針政策、實施任務以及各種科學研究狀況等對信息進行提煉,總結升華而產生的一個與讀者群相匹配的題材。傳統出版社在論證新選題時,獲取數據的方式只能是市場調研或者開展問卷調查,但因數據來源的總體量有限,很容易出現結果與實際不匹配的情況。新媒體時代借助大數據技術,出版機構可以全面分析市場動態(tài),從而制訂更符合讀者需求的題材[1]。
傳統出版時代,一般采用紙質媒介的方式傳達圖書內容,依附于實體書店將圖書售賣給讀者。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的閱讀方式逐漸多元化,多功能閱讀器、微信、QQ、大V 平臺、聽書App 等設備或者服務平臺備受人們喜愛,碎片化閱讀成為主流。人們不單單滿足于傳統的紙質閱讀模式,而且更加傾向于數字化和信息化的閱讀模式[2]。傳統紙質閱讀篩選信息的功能較弱,紙質圖書信息量較少、攜帶不便利、長期閱讀容易產生審美疲勞等,使得紙質圖書閱讀量不斷下降。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出版行業(yè)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應該主動向數字化出版轉型。
社會發(fā)展進步,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線上實時交流,這也增加了人們判別圖書質量的能力。當下,很多圖書為了追求閱讀量、博眼球,雖然豐富了插畫與封面,而內容并沒有得到較好的提升,圖書內容缺乏可閱讀性,久而久之,差評滿天,導致此圖書無法在市場中立足。
傳統出版歷經多年的發(fā)展,擁有強大的出版隊伍和有力的出版保障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從以上方面來說,傳統出版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面對新時期的重重困難,只要傳統出版堅守優(yōu)勢之道,攻弱勢之道,定能走出困局。
2.1.1 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信息傳媒多樣化的發(fā)展,要求圖書編輯工作者不能再固步自封,需快速融入到新媒體時代當中并充分利用數字網絡技術,抓住人們的閱讀需求。圖書中不能只有文字,適當的增加插圖,同時在圖書封面添加二維碼,掃碼便可獲取更多相關內容,方便讀者閱讀。同時,在圖書編輯過程當中,可根據文字內容搭配藝術字,使文字具有一定的美感,增強讀者在閱讀過程當中的新鮮感。開發(fā)數字閱讀產品和紙質閱讀產品相結合的圖書,合理引導消費者購買圖書;同時也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圖書宣傳推廣,讓更多讀者通過線上方式了解圖書內容。開發(fā)圖書周邊產品,例如亞馬遜曾經推出電子版閱讀kindle,kindle 頁面設計與紙質版的圖書閱讀感相同,并且成本較低而且減少了紙張的使用,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盡管電子閱讀已悄然升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線下圖書市場就會徹底消失。譬如國內最近興起的西西弗小清新書店,迅速發(fā)展壯大,促進了紙媒的發(fā)展。西西弗書店發(fā)展壯大并不完全因為圖書,而是店內的裝修與線上線下的相互宣傳促進了圖書銷售的增多,更多的人去書店看書,享受書店的環(huán)境。在新媒體時代中,通過網絡可以對小清新類書店進行宣傳,讓讀者感受到不一樣的讀書環(huán)境。然而kindle 閱讀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對于圖書收藏愛好者來說沒有辦法對喜愛的圖書進行收藏,同時也無法將重點畫在書本上,而且長期使用電子產品觀看圖書,容易對眼睛造成一定的損害。由此可見,我們是不可能完全進入無紙化閱讀時代的,紙媒的發(fā)展依然具有很大的空間,需要不斷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利用好當下信息技術來推動紙媒的進一步發(fā)展[3]。
2.1.2 增強編輯人員轉型培養(yǎng)
數字化時代,對于圖書編輯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在數字化時代,紙媒的編輯思維不能還停留在傳統的思維下,編輯工作要由傳統的搜索變?yōu)榫W絡信息捕捉[4]。同時應該主動積極地去接受學習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接觸傳統出版之外的相關領域,成為一個復合型人才。為了加快圖書編輯工作轉型,出版社需要對圖書編輯工作人員進行一定的培訓,提高編輯人員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學習計算機技術不僅要掌握office 系統的應用,還需要靈活的掌握圖片加工技術、PR 剪輯技術等。網絡化的操作能夠有效地提高操作效率、減少工作量,同時也能夠提高工作質量,比如傳統編輯工作,校對一本書稿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但通過網絡校對可以快速提高校對速度且質量高。在校對的過程當中,采用智能校對可以減少人工的投入,降低生產成本。這大大減少了編輯工作量,與此同時也增加了對編輯人員職業(yè)素養(yǎng)的要求,需要考慮更多,如排版、插圖、標題設計等。新媒體背景下的圖書編輯工作,必須要學會利用新的傳媒介質,通過新方式來實現信息的傳播。例如當下許多小說都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小說改編提高了作者的知名度,觀眾會在觀影后關注圖書,二者相輔相成。
2.1.3 增強應對新媒體時代的能力
新媒體時代下出版行業(yè)需要接受全新的思想,以全新的方式來應對讀者的需求。不僅要把握時代需求,掌握時代精神,還要在當下文化背景下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未來,準確把握未來發(fā)展方向,積極地來改造當下文化環(huán)境,實現文化發(fā)展。
“內容為王,質量第一”永遠是出版行業(yè)得以生存的重要準則。除此之外,出版行業(yè)應堅守正確的政治導向,堅守雙效合一、社會效益當先的原則,維護品牌知名度,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當今時代新媒體快速發(fā)展,傳統出版遇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為了獲得更好的發(fā)展,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但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當中,也要繼承傳統出版的自身優(yōu)勢,而不是一味摒棄,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圖書出版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