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偉
(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青奧村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0)
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變。也就是說,真正好的教育者要能夠讀懂孩子的心靈,并找出契合學生年齡階段和性格特點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天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特征,教師應當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童趣化的元素,讓童趣化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主旋律,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擁有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同伴們一起分享快樂,進而達到自主學習、快樂學習、高效學習的目的。文章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對重視童趣化教學活躍語文課堂氛圍進行論述。
好的導入是課堂成功的一半,要進行趣味化教學,就要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多下功夫。因此,教師在課前應認真研究教學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設計出趣味性的導入方式,課堂伊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例如,《小蝌蚪找媽媽》描寫的是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的故事。作者以童話的方式向讀者普及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闡述從小要學會獨立生活,遇事要懂得主動探索的道理。這篇課文已經(jīng)被改編成動畫片,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先為學生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小蝌蚪身子黑黑的,腦袋圓圓的,尾巴細細的,樣子十分可愛。觀看完動畫片,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視頻里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小蝌蚪、鴨媽媽、大魚、烏龜媽媽、青蛙媽媽?!苯處熇^續(xù)提問:“那么誰是小蝌蚪的媽媽呀?”學生一起回答:“青蛙。”
現(xiàn)在的新教材已經(jīng)最大程度地接近學生的興趣愛好,選用的課文大多采用童趣化的語言。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都比較強,注意力容易被圖片、視頻所吸引。教師利用多媒體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以生動直觀的形象刺激學生的感官。而融入談話式的導入方法,能讓學生跟隨教師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文的學習之中。
雖然小學階段的教學內(nèi)容比較簡單,但仍然需要教師具備足夠的教學智慧,將渴望知識的種子以最受歡迎的方式播撒在每個學生的心田。在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具有重要作用,是開啟學生語文學習之旅的起點。因此,在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學習生字。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中“哪”這個生字時,教師可采用“部件析形識字法”進行教學。即根據(jù)漢字形體結(jié)構(gòu)的規(guī)律,變一筆一畫的教學為版塊組合教學,以簡化識字過程。教學過程主要是看字形整體,分析字形結(jié)構(gòu),然后根據(jù)字形結(jié)構(gòu)確定不同的部位,接著分析部件,最后將部件組合成整體?!澳摹边@個字是“左右”結(jié)構(gòu),因為“哪”字的偏旁部首為“口”,所以可以將“哪”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口”,一部分為“那”。組合在一起就成了“哪”。按部件識記漢字比較簡單,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接著,教師再利用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展現(xiàn)“哪”字的筆畫書寫順序,讓學生跟著大屏幕一起書寫,然后再告訴學生“哪”字的讀音和用法:“哪”是個多音字,讀音分別是 nǎ、něi、na、né。主要做疑問詞,后面跟名詞或數(shù)量詞,表示要求在所問范圍中有所確定,比如哪樣、哪里、哪些等。“哪”用于反問句時表示否定,比如“我哪知道?”“他哪兒笨啊?”也用于謙辭之意,推辭別人對自己的褒獎,比如“哪里,哪里”。最后讓學生用“哪”這個字造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每一個漢字都富含一定的意義,具備引人入勝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在進行趣味化識字教學時,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與細心。課前,要深入鉆研,將搜集到的教學資源進行整理、歸納、整合,轉(zhuǎn)變成適合學生理解的語言,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識字教學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感到十分自由輕松時,思想壓力就會減少,便能排除外界的干擾,更加專注地集中于學習。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組織趣味性表演,這樣一方面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能加深他們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
例如,《小蝌蚪找媽媽》一文十分適合表演,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由5 名學生扮演小蝌蚪,3 名學生扮演小鴨子,還有幾名學生分別扮演鴨媽媽、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臺詞可以依照課文,也可以自己添加,這樣的表演會更加生動、自然。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而對于一些故事性和形象性比較強的內(nèi)容,更應該讓他們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qū)⒆约旱那楦腥谌胛谋?,認真體會每一個角色的心理歷程。表演結(jié)束,教師要進行評價,給出指導性意見,以提升學生表演技能。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基本上都是抄寫或背誦,形式單一,效果也不理想。這種枯燥的作業(yè)形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很難調(diào)動學生自主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新作業(yè)形式,嘗試在作業(yè)中融入一些趣味化元素,采用童趣化的手段激發(fā)學生主動完成作業(yè)的積極性。
例如,在完成《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的教學后,教師可布置一項實踐性作業(yè),要求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在大人的陪同下去小河塘捉幾只小蝌蚪,將其放在小水箱中,每天觀察小蝌蚪的形狀變化,拍照并用文字記錄,和小伙伴們一起交流小蝌蚪每天的變化情況。教師布置這樣的作業(yè),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熱愛自然萬物的情懷。
在實踐作業(yè)中,學生親自感受到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親自觀察到小蝌蚪在找媽媽時身體發(fā)生的變化,學習效果事半功倍。這種趣味性的實踐作業(yè)是語文作業(yè)中一種重要形式,教師需要給予高度重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動力,對于單純可愛并處于孩童時期的學生來說,教師更需要注重教學的趣味性。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將知識以輕松愉悅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更能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因此,教師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經(jīng)驗,將語文這門學科變得更加引人入勝,讓學生從小就愛上語文,受益于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