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義 章文鳳
摘 要:疫情下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促進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抓手。但因受專業(yè)隊伍、課程建設、工作方式和評價機制等因素制約,其效果尚未實現效益最大化?;趯嵺`,推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開展,需要從強隊伍、優(yōu)課程、精水平和實評價四個方面著手改進。
關鍵詞:疫情;網絡;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0)04-0030-04
2020年初,全國爆發(fā)了新冠肺炎疫情,面對疫情,中小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學生出現了恐慌、焦慮等應激反應。對此,全國各地紛紛面向廣大中小學生啟動了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簡稱“網心健教育”,下同)工作,但因受專業(yè)隊伍、課程建設、工作方式、評價機制等制約,其效果尚未達到理想水平。本文結合基層實踐探索和理論學習,探索網心健教育工作的實施策略,以期對促進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有所幫助。
一、強隊伍
網心健教育工作載體是虛擬化場域,一些地方因專業(yè)心理師資缺乏、學生互助機制尚未建立、社區(qū)志愿者團隊尚未組建等,出現了疫情期間診斷學生心理問題的精準度不高、心理服務的主動性不強等問題。因此,我們可通過打造專業(yè)高效的心理教師團隊、互助成長的學生志愿者團隊和敬業(yè)奉獻的社區(qū)心理志愿者團隊,共同呵護青少年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一)建設專業(yè)高效的心理教師團隊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必須大力加強專業(yè)教師隊伍建設。[1]面對突發(fā)疫情下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網心健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具備扎實學識和精湛本領的個體心理教師,更需要能夠精誠合作和自我反思的心理教師團隊。目前,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極為匱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學校管理者、校醫(yī)、賦閑教師、心理愛好者等完成。他們因專業(yè)、年齡、經驗、個性特點、成長環(huán)境等不同,開展網心健工作所達到的輔導效果也會大不相同。疫情是特殊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導致學生生活和學習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為此,我們要建設一支專業(yè)高效的網心健教育教師團隊,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成若干心理服務小組,分片區(qū)開展心理服務工作。各小組成員要在心理督導師的帶領下,通過交流分享、總結提煉和實踐反思等活動,增強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二)培育互助成長的學生志愿者團隊
居家隔離,學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在線學習效果。學生既是心理問題的制造者,也是心理問題的解決者。我們應從以提供資源支持為主的他助模式,逐步轉向于以激發(fā)學生互助成長為主的自助模式,建立和培育學生志愿者團隊,讓學生去發(fā)現和解決同伴的心理問題。為此,筆者發(fā)起班級“守護心靈”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全體學生積極參加。首次由班委會成員開展的“心情七色卡”活動(即學生根據心情狀況,按照從差到優(yōu)的順序,在紅、橙、黃、綠、藍、靛、紫7個等級進行選擇。然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成7個互助小組,帶領小組成員開展線上學習交流、心理援助等活動),達到了教師宏觀指導、學生互助成長的目的。同時,筆者聘任心理素質好、組織能力強的學生輪流擔任班級心理播報員,分享居家心理調適和在線學習策略,也起到了積極的教育作用。
(三)組建敬業(yè)奉獻的社區(qū)心理志愿者團隊
社區(qū)作為疫情防控的一線,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最有效陣地,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礎性地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學校要加強與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公共文化機構、街道社區(qū)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等的聯系和合作,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疫情期間,網心健教育工作還應從線上走到線下,主動深入社區(qū)街道,吸納有心理學、教育學背景,愿意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員,組建社區(qū)心理志愿者團隊,并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有效開展社區(qū)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精準管理和精準服務工作。同時,如有條件,我們還應設立社區(qū)心理志愿服務驛站,通過開展測量體溫、入戶排查和宣傳教育等活動,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一站式心理志愿服務,彌補網心健教育穩(wěn)定性不足和溝通不暢的問題。
二、優(yōu)課程
課程有特色,學校才有特色,課程改變了,學校才會改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門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筆者系統(tǒng)分析研究平臺上抗疫課程資源后發(fā)現,其中的多數是經典、權威和精品的課程資源,但總體上來說,還存在疫情心理課程缺乏規(guī)劃、資源偏重理論化、輔導偏重講授式、策略偏重單一化等問題,難以有效預防和緩解學生應激心理。因此,網心健教育工作應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和內容,增強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創(chuàng)新基于網絡的主題班會課程
疫情期間,隨著學生學習空間、學習形式、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評價等發(fā)生了變化,班集體被弱化,班級管理的傳統(tǒng)模式被消解。學生的集體學習活動被每天簽到打卡、上傳作業(yè)和網絡調查等活動取代,容易產生孤獨、單調和無趣的負面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和班集體發(fā)展。因此,這就迫切需要開發(fā)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等系列主題班會課程,解決學生的心理矛盾和沖突。筆者在借鑒學習的基礎上,聯合部分班主任開展了一次“分享特殊禮物”線上主題班會課,即在線上教學前,在向學生郵寄教學材料的同時,隨寄一份禮物——牙簽、橡皮筋和創(chuàng)可貼等,學生收到不同禮物后都很新奇,迫切想知道不同禮物所代表的含義。為此,線上主題班會課在學生的困惑和期待中進行,經過學生解讀、班主任點評和師生互動等環(huán)節(jié),學生真正領悟了線上主題班會課的真諦:用牙簽挑挑自己的優(yōu)點、缺點;學習要具備橡皮筋的韌性,高效完成任務;親子之間有矛盾,用創(chuàng)可貼可以“恢復止血”。這種新穎別致、面向全體的心理班會能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育人的效果。
(二)開發(fā)基于校本的心理拓展課程
疫情發(fā)生后,學生的心理應激反應將會經歷警惕期、消極防御期、現實的適應期和恢復成長期四個階段。為此,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社會機構的商業(yè)團隊和地方政府的心理服務團隊等往往會從應對心理應激反應不同階段出發(fā),面向學生開發(fā)并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由于部分課程或是偏向理論、過于膚淺,或是資源陳舊、不接地氣,面對疫情發(fā)展的不確定性、心理應激階段邊界的模糊性和求助者問題的個體差異性等,其效果會大打折扣。筆者根據疫情發(fā)展特點,運用“逆向設計”的概念和方法,思考學生學習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哪些證據表明學習達到了目的[2],開發(fā)出內容涵蓋適應、交往、情緒、學習、升學等5方面12個專題(“口罩里的笑臉”“積極生活”“和時間做朋友”“生命繁花”“我的家庭樹”“愛的嘮叨”“直面挑戰(zhàn)”“呼吸的力量”“從頭再來”“我的成長”“開心上學”“安心迎考”)共27節(jié)心理拓展課程,由教研部門隨同在線教學資源,分期分批向學生進行推送,深受廣大師生歡迎。
(三)夯實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課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心理上的修養(yǎng),體力的、道德的、審美的修養(yǎng)就不可能想象?!比欢?,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關注學習任務的達成,而不易察覺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認知、情緒和行為等應激反應與孤單、焦慮、放任和矛盾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如果解決不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效果和健康成長。因此,我們應改進網心健教育工作的思路,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在線教學的全過程,即教師不僅要承擔教學任務,而且應在教學活動中研判、把握和調整學生心理狀態(tài)。一方面,教師備課應從學生身心特點出發(fā),有意識地滲透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和思維能力的鍛煉等學生發(fā)展目標。另一方面,教師在網絡教學中應及時調節(jié)教學進度去適應學生的學習接受度,做到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習中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三、精水平
疫情期間,學生在長時間的居家生活中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煩躁,甚至是強迫、狂躁等嚴重心理問題,這對網心健教育提出較大的挑戰(zhàn)。高質量網心健教育應做到:在服務質量上,應惠及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心態(tài)穩(wěn)定,發(fā)展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在服務手段上,應改進創(chuàng)新技術服務手段,提升服務藝術水平;在服務過程上,應整合資源,建設互助發(fā)展共同體,建構學生心理成長的能量場。
(一)變等待服務為精準服務
學生面對不確定的疫情事件所產生的恐慌、焦慮的心理是正常的反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習任務加重等不良刺激影響,將可能會成為心理困擾,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實踐中,網心健教育因工作場地、專業(yè)人員、支持資源等條件限制,相關人員多采取守株待兔式的模式開展工作,容易出現心理熱線答非所問、經常占線、無人接聽等問題;還有少部分權威專業(yè)機構因宣傳渠道不暢、認可程度不高等,存在電話無人知曉、優(yōu)質課程資源無人問津等現象。因此,我們應統(tǒng)籌網絡心理服務資源,建設國家、省、市、縣、校五級網絡心理服務平臺,設置統(tǒng)一心理服務熱線,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和就近就快的原則將業(yè)務分發(fā)到各網絡心理服務機構辦理;同時,還可以采取網格化的管理方式,及時了解轄區(qū)內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有針對性推送網絡課程資源,做到高效運作,精準服務。
(二)變改進技術為追求藝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心健教育平臺變得更加精致美觀、便捷高效,平臺坐診專家更加專業(yè),測試工具更加完善。但技術變革并非網心健教育的終極目的,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困惑才是應有之義。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網心健教育的天然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儀器的操作性、心理素質訓練的特殊性和心理治療方法的體驗性等難以實施和實現,以及網絡條件下學生求助過程的煩瑣性和人機對話的無感情等問題的存在,應從追求藝術化的精準心理服務的高度出發(fā),將專業(yè)化的心理設備設計成虛擬化、游戲化、互動性的心理訓練和體驗工具,或者向學生推薦已具備的資源或者可替代的心理訓練設備。同時,還可以將心理素質訓練方法、心理治療方法進行藝術化簡化處理,演變成“線上能學習、線下能復習、平時能練習”的心理體操。
(三)變外力幫助為學生自助
學生是求助的主體,也是教育的對象。但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從教師出發(fā)還是從學生出發(fā)?這些問題都是多數心理教師未曾深入思考或者思而不決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周彬教授指出,“在課堂教學中究竟誰應該是主體?我的回答是:最后誰上考場,誰就是真正的主題;誰不上考場,誰就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輔助者?!盵3]網心健教育是主體發(fā)展性的心理教育。[4]因此,我們應從激發(fā)學生心理潛能、建構學生生命的價值意義出發(fā),引導學生逐步擺脫依靠外力幫助的心理成長模式,主動融入網心健教育工作團隊。在工作實踐中,一方面,教師可以扮演助人者的角色,通過自制電臺、錄制視頻、發(fā)電子郵件和舉辦講座論壇等方式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助行為。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扮演求助者的角色,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網絡資源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真正實現學生自助的目的。
四、實評價
網心健教育從最初的以通信方式解疑答難、疏導教育為主的書信咨詢,發(fā)展為利用勸告和安慰形式的電話心理咨詢,再到解答聽眾、觀眾或讀者等典型心理問題的宣傳心理咨詢,最后發(fā)展成為雙向視聽、問答的網絡心理咨詢,至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但疫情下網心健教育工作還存在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內容片面和評價思想落后等問題。因此,我們要建立健全網心健教育工作評價體系,促進其科學發(fā)展。
(一)評價對象要體現“學生中心”
評價是管理的有效機制,所以必須理直氣壯地評價,而且要以促進被評價對象的成長為基本目標。[5]正如心理活動課的立足點不是解決具體的問題而是致力于學生的心理成長。[6]疫情下的網心健教育的評價對象應包括以下三類:一是直接服務對象,即全體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學生、缺少網絡和學習終端的貧困生等;二是利益相關者,即學生家長、教師等;三是網心健教育團隊的上級主管部門或行會組織者。因此,從評價對象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應以學生為中心,重點看以下幾個方面:是否從解決學生遇到的具體問題出發(fā),是否及時關注學生需求,其滿意度是否高;是否引導學生自主自愿地以真實自我尋求支持,能否按照習得的方法開展自我體驗和自我反思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是否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有所收獲,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能否得到提高。
(二)評價內容應具有全面性
新課程改革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發(fā)展”[7]。因此,評估疫情下網心健教育工作成效應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結合理論學習,研制出網心健教育“5+1”的評估指標體系(“5”指“學生發(fā)展”“組織重視”“師資隊伍”“教育過程”“支持資源”等五項指標;“1”指“加分因素”1項指標),運用觀察法、隨機訪談及問卷調查、答辯法等方法,通過自評(學校)、他評(學生及家長)、檢評(主管部門)等方式開展全方位的網心健教育評估工作,其目的是保證網心健教育始終能夠科學規(guī)范、扎實高效。
(三)評價方向應具有發(fā)展性
突發(fā)疫情催逼學校實施在線教學,催發(fā)網心健教育快速發(fā)展。網心健教育模式是開放的、發(fā)展的、進化的[8],其評價趨向將不再是單向思維、結果導向下的獎優(yōu)罰劣式的傳統(tǒng)評價,而是基于全面客觀、平等互動和尊重生命基礎上的發(fā)展性評價,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評價網心健教育的實施策略,重點評估求助學生的個體中心地位是否得到彰顯,求助學生的學習信心是否得到增強,求助學生是否存在網絡道德不良行為或過分依賴網絡現象等。其次,評價網心健教育的發(fā)展方向,重點評估教師是否通過網絡引導學生開展基于個人興趣和問題解決的自主性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最后,評價網心健教育的引領價值,重點評估教師是否能將疫情看作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課,并借助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關切社會,從而深入理解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
(張先義,無錫市教師發(fā)展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章文鳳,無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江蘇 無錫 214000)
參考文獻:
[1] 張先義.團體心理活動課適應教育新常態(tài)的冷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11):10-12.
[2] [美]格蘭特·維金斯,杰伊·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1-2.
[3] 周彬.課堂密碼[M].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9.
[4] 崔景貴. 網絡心理教育范式的構建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6(7):41-44.
[5] 李希貴.評價讓教師職業(yè)閃耀光輝[J].中國教師,2010(2):4-7.
[6] 沈貴鵬,吳敏.學校團體心理教育活動探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8(3):53-57.
[7]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41-190.
[8] 俞亞萍. 網絡心理教育模式的問題反思與發(fā)展策略[J].江蘇高教,2016(4):123-125.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