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信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了盧溝橋事變,妄圖以武力侵占全中國,中國軍隊在盧溝橋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的進攻,揭開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序幕。在全國人民一致抗日的呼聲中,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影響下,蔣介石于7月17日在廬山發(fā)表談話,表示拼全民之生命,以求國家生存,確定了準備抗戰(zhàn)的方針,并在軍事上做了緊急部署。我黨中央為促成全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xié)議,由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布命令,將陜甘寧邊區(qū)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稱第十八集團軍),分別開赴抗日前線。
娘子關前
日本侵略軍的目標首先是要控制華北。7月底日軍占領了北平、天津,隨后又兵分三路,沿平綏、平漢、津浦路向西、向南進犯。日軍在華北的十月攻勢是以山西為突破口的,即強占太原,堵塞平漢路國民黨軍隊的西退之路,威脅河北左側背,繼而東進河北,實現(xiàn)平原會戰(zhàn),將國民黨軍隊聚殲于黃河以北。沿平漢路南犯的日軍于10月10日攻占了石家莊,17日占領邯鄲,次日又進抵漳河岸邊。日軍統(tǒng)帥部鑒于板垣在忻口正面的困境,為增援第五師團,日軍華北方面軍以第二十師團為主力,配合第一〇九師團一部兵力,由川岸文三郎為最高指揮官,分左右縱隊,沿正太路直撲娘子關。
20世紀初,從平漢鐵路的正定站向西,建成了一條通往太原的鐵路正太線。沿正太線去太原,必經娘子關。在古代,這娘子關是進出山西的險關要隘。在近代,它也是閻錫山看守自己地盤的咽喉雄關。
娘子關為晉東之要沖,閻錫山在此筑有窯洞式半永久性的工程和鋼骨水泥永久性的火力點,可以說是易守難攻之關隘。10月10日第二戰(zhàn)區(qū)決定派黃紹竑副司令赴娘子關指揮作戰(zhàn)。14日閻錫山下令調整娘子關方面部署,當晚閻錫山電令孫連仲:“該部奮勇殺敵致多壯烈犧牲,既且惜佩,希仍督令努力固守陣地。”孫連仲當即回電請援,閻錫山又電令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的第一二二、一二四兩師迅速從正太路開赴娘子關,歸黃副司令長官指揮。
日軍向娘子關正面進攻,陸空配合,來勢兇猛。娘子關素稱天下第九關,兩山對峙,谷中有桃河流水,正太路從其南側穿山洞而過,到處都是懸崖峭壁,易守難攻,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守軍嚴陣以待,日軍多次猛攻都被擊退。
日軍迂回進攻娘子關
在守軍的英勇抵抗下,日軍攻不下娘子關,于是改變進攻娘子關的路線,相繼入侵井陘的測魚。日軍迂回進攻娘子關這一招,毛澤東早有預料,娘子關一旦失守,忻口戰(zhàn)場就被抄了后路,山西就很難堅守。10月13日,八路軍總部電示劉伯承師長、張浩主任,指示正在開進途中的一二九師立即調整作戰(zhàn)方向,依托太行山脈側擊和游擊進攻娘子關的日軍。
劉伯承和張浩于10月18日率師部到達陽泉和平定之間的義井村,召開了陽泉和平定等地活動分子會議,動員和組織群眾開展抗日活動。19日到達平定東南的七亙、馬山地區(qū)。在后跟進的第三八六旅陳庚部20日進抵河北省境內的支沙口,在兩省交界的太行山山區(qū)進行游擊戰(zhàn)。
24日,日軍第二十師團左縱隊經測魚、石門、七亙前進,這里無軍防守,日軍如入無人之境,我守軍都布防在娘子關正面戰(zhàn)場,日軍輕取石門關(位于太行山中段,入晉必經之地,東為河北井陘石門村,西為山西平定七亙村),日軍先頭部隊的目的是經平定縣的馬山、東回、柏井,企圖迂回包圍娘子關守軍。當晚日軍與我尋機殲敵的第三八六旅七七二團(葉成煥、王近山團)在七亙村不期而遇。劉伯承在馬山村櫻桃寺聞訊,親赴七亙村指揮戰(zhàn)斗。第七七二團在群眾的掩護下,迅速轉移村西山坡,擺脫了日軍的包圍。
25日拂曉,劉伯承師長在七亙村三郎廟前的土丘上觀察地形,但見七亙村四面環(huán)山,重巒疊嶂,一條小河傍村而過,崎嶇石路繞山盤旋。進村的東口形如山崖小洞,出村的西口是壘在被稱為“旗桿”的山崖上的石券小門。地勢險要,為設伏之絕好地段。七亙村往東到石門,正好是十里峽谷,谷深數十米,底寬不足三米,是個打伏擊的好地方。劉伯承判斷,日軍先頭部隊已過,后續(xù)及輜重部隊必然要從這里經過,我軍在此設伏,出其不意予以襲擊,必能取勝。劉伯承決定把兵力擺在這里,于是命令第七七二團第三營設伏在七亙村山間小道兩側的山崖間,給迂回娘子關的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七亙村重疊待伏
劉伯承根據當時的敵情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率師部及三八六旅東進平定地區(qū),側擊西犯之敵,支援國民黨軍作戰(zhàn),在敵后開展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太行山抗日根據地。
劉伯承指示三八六旅旅長陳賡,率七七二團第一營、第二營于10月25日進至川口、孔氏村地區(qū),準備阻擊由九龍關西犯之日軍,并令該團第三營及特務連一個排,在平定縣東七亙村南側山地活動,擬伏擊可能由測魚鎮(zhèn)(河北省屬)西犯之日軍。當日獲悉日軍二十師團的迂回部隊向平定開進,其輜重部隊千余人在測魚鎮(zhèn)宿營。劉伯承判斷日軍次日必經七亙村向平定輸送軍需物資。即令第三營利用七亙村南側山地的有利地形,待伏日軍,奪取其輜重,切斷二十師團與后方的交通聯(lián)系,以鉗制日軍西進。第三營于26日拂曉前進入伏擊地區(qū),部署各連迅速占領陣地,偽裝隱蔽,執(zhí)戈待敵。
26日拂曉,測魚鎮(zhèn)日軍輜重部隊在步兵二百余人的掩護下向西開進。九時許,我軍有意放過日軍先頭部隊百余人通過伏擊區(qū),等其輜重騾馬進入伏擊圈內,當后尾之掩護部隊百余人還在跟進時,即抓住這一有利戰(zhàn)機,向日軍的輜重部隊突然發(fā)起攻擊,打得日軍措手不及,暈頭轉向。我軍以猛烈的機槍、手榴彈火力壓制日軍,隨即沖進敵群,展開肉搏戰(zhàn),敵人隊形大亂,兵力無法展開,火力優(yōu)勢不能發(fā)揮,失去指揮與抵抗,狼狽向東回竄。是役,日軍除少數掩護部隊和輜重騾馬逃回測魚鎮(zhèn)外,全部被我殲滅,共斃敵300余人,繳獲騾馬300多匹及大批軍用物資,我軍僅傷亡10余人。
七亙村戰(zhàn)斗勝利后,劉伯承預見到日軍向平定地區(qū)輸送軍用物資的任務沒有完成,前方需要軍械子彈和糧食急如星火,根據交通條件,日軍不可能由別處繞行,七亙村是日軍由測魚鎮(zhèn)去平定的必經之路。日軍對中國古代兵法是熟悉的,也懂得“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不得遵?!钡挠帽览怼K麄內f萬想不到劉伯承的神機妙算,抓住日軍迷信教條的心理,在第一次伏擊的地方再部署第二次伏擊。
27日,測魚鎮(zhèn)之日軍一面派部隊到七亙村收集搬運尸體,一面調整力量,準備繼續(xù)運送物資。同時,日軍認為我軍伏擊勝利后,必轉移到別處去了,不敢在七亙村一帶再次設伏。事實上我軍在劉伯承的指揮下,佯裝他去,等日軍收尸完畢后,仍以七七二團三營繼續(xù)在七亙村設伏。不同的是,這次伏擊地點,設在第一次伏擊地點稍微偏西一點,仍然利用七亙村南側山地的土坎、溝壑、草叢等自然地貌隱蔽埋伏。
28日上午,日軍由測魚出動,以一百余騎兵和300余步兵掩護輜重西進。十一時許,日軍先頭部隊騎兵首先進入伏擊圈,日軍警戒搜索甚嚴,但我軍戰(zhàn)士沉著冷靜,不動聲色,日軍走到跟前仍未發(fā)覺。等日軍騎兵通過后,輜重部隊進入伏擊地區(qū),我軍即對日軍發(fā)起猛烈攻擊,沖進敵群,展開搏斗。因為敵人這次組織較前嚴密,掩護部隊也比較多,戰(zhàn)至黃昏。又因下雨路滑,我增援部隊未能及時趕來,致使敵人大部逃竄,只斃敵百余人,繳獲騾馬數十匹,我傷亡20余人。
劉伯承同志敢于在3天之內,在同一地點連續(xù)兩次伏擊同一批日軍,并獲得勝利。乍看好像違背了兵書的條文,其實,正是因為劉伯承摸透了日軍的意圖,巧妙地運用了兵書條文,才敢如此大膽地、機動靈活地指揮戰(zhàn)斗。
七亙大捷的意義
一二九師在七亙村兩次設伏,斃敵400余人,繳獲騾馬300多匹,還有軍大衣、彈藥、食品等軍用物資,特別是繳獲了大量的槍支。七亙大捷后,日軍以強大的火力繼續(xù)推進,10月底,日軍攻占娘子關。與晉北日軍相呼應,對忻口的中國守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原本占據主動的中國軍隊轉為被動,戰(zhàn)局形勢急轉直下。11月2日,中國守軍被迫從忻口戰(zhàn)場全線撤退,接著太原陷落。
八路軍一二九師在七亙村連續(xù)設伏的成功,切斷了日軍從側翼迂回娘子關的道路,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友軍在正面戰(zhàn)場抗擊日軍的作戰(zhàn),打亂了日軍迂回部隊和正面進攻旅團之間的配合。七亙大捷后,劉伯承將繳獲日軍的戰(zhàn)馬、軍刀、大衣等戰(zhàn)利品送給衛(wèi)立煌一部分,衛(wèi)立煌親自點驗過目,敬佩不已,尤其對七亙村“重疊待伏”,認為是奇跡,是“兵家所忌”的一次大膽的巧妙的用兵。因此,衛(wèi)立煌不斷地向人說:“還是八路軍的機動靈活的戰(zhàn)術好,接連打了幾次大勝仗。”
七亙大捷是八路軍出師抗日的又一勝利,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后,取得的第二個大勝利。這一輝煌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和“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聲威。七亙大捷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和人民解放軍戰(zhàn)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緬懷先烈們的光輝業(yè)績,平定縣委、縣政府于1985年在七亙村頭豎起由徐向前元帥題寫的“七亙大捷紀念碑”一座,碑身高5.5米,寬90厘米,正面雕刻著徐向前元帥題寫的“七亙大捷紀念碑”,背面為《七亙大捷紀事》。
今日紅軍街
平定縣馬山村的紅軍街其實是一條街中街。從街巷上已經被車轍馬蹄踏磨成光滑圓潤的石塊,完全可以感覺到,這才是柏七(平定縣柏井至七亙)路原本的要道?,F(xiàn)在,這街已經更名為“紅軍街”,街名源自20世紀30年代的抗日戰(zhàn)爭。1937年10月,日軍大舉進攻華北,在娘子關保衛(wèi)戰(zhàn)中,國共再度合作,奮起抗日,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奉命在七亙兩次阻擊敵人,取得了輝煌戰(zhàn)果。
其時,馬山作為游擊區(qū),劉伯承在馬齒巖寺設立指揮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留下了千古佳話。八路軍將士屯兵于馬山,為不打擾百姓,以天當被,以地為床,在青石鋪筑的古道上,露宿街頭,炊餐野場,雖苦而于民不擾。馬山村的百姓,在八路軍鐵的紀律感召下,紛紛涌上街頭,送飯送水,簞食壺漿,軍民團結,共同抗日,其情其景,十分感人。
現(xiàn)在,為了紀念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為了彰顯昔日馬山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所涌現(xiàn)的動人事跡,村民將街道更名為“紅軍街”。為了打造紅色旅游勝地,馬山村在馬齒巖寺設立了以紀念七亙大捷為主題的紀念館、陳列室,展出了一系列有著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意義的藏品。這些彌足珍貴的史料,把游人帶進了過往的戰(zhàn)爭歲月。紅軍街口、馬齒巖寺前的廣場上,恢宏逼真的浮雕,鑲有歷史畫卷的畫廊,都是近年來馬山為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打造的。透過這些藏品和時代印記,我們可以重溫歷史,可以激發(fā)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懷,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無疑起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