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少明
(湖北省黃岡市武穴市中醫(yī)院 放射影像科, 湖北 黃岡, 435400)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其發(fā)病與宮頸炎、人工流產(chǎn)次數(shù)、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其他生物學因素和行為因素等有關,早期癥狀不明顯,可伴有陰道流血、排液及尿頻、尿急、便秘、下肢腫痛等繼發(fā)性癥狀。流行病學研究[1]顯示,宮頸癌發(fā)病有年輕化的趨勢。手術、放化療是宮頸癌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手術治療適合早期宮頸癌患者,而對于Ⅱb~Ⅳa期無手術指征的患者,目前臨床首選同步放化療,且患者的長期生存率與療效密切相關[2]。臨床進行同步放化療時,需要評估放化療敏感性,并依據(jù)敏感性結果來調整放療照射及化療方案。婦科檢查是常用的評估方法,但其主觀性較強,在判斷腫瘤壞死殘留、腫瘤性質、深部腫瘤時會受限[3]。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DCE-MRI)可評估抗血管生成療法的療效,而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值可反映腫瘤組織內部血流、水分子運動等功能信息[4]。本研究探討DCM-MRI定量參數(shù)聯(lián)合ADC值評估宮頸癌患者同步放化療效果的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88例宮頸癌患者,均行同步放化療,并于治療前與治療結束時接受DCE-MRI檢查,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納入標準: ① 所有患者均符合宮頸癌病理及臨床檢查標準; ② 在MRI檢查前1周或檢查后行子宮頸腫塊活檢者; ③ 既往無任何腫瘤相關治療史; ④ 無精神疾病和溝通障礙者。排除標準: ① 存在DCE-MRI檢查禁忌證者; ② 體內有金屬物質者; ③ 體內裝有心臟起搏器或弱磁性置入物者; ④ 配合依從性較差者; ⑤ 既往有放化療治療史者。本組患者年齡34~62歲,平均(45.68±4.53)歲; 病程2~8個月,平均(4.32±1.04)個月; 腫瘤病理類型均為鱗癌,其中Ⅰb期14例, Ⅱa期10例, Ⅱb期14例, Ⅲa期10例, Ⅲb期17例, Ⅳ期23例。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結束時均行DCE-MRI檢查,采用3.0 T Siemens磁共振掃描儀, 8通道相控陣腹部聯(lián)合線圈。對腎門水平至恥骨聯(lián)合水平范圍進行掃描。常規(guī)MRI檢查: ① 矢狀位T2WI: TR 4 000 ms, TE 129 ms, 層數(shù)25, 層厚3 mm, 視野(FOV)250, 激勵次數(shù)3; ② 與子宮長軸垂直的斜軸位T2WI: TR 4 430 ms, TE 129 ms, 層數(shù)20, 層厚3.5 mm, 激勵次數(shù)3; ③ 軸位T1WI: TR 993 ms, TE 26 ms, 層數(shù)20, 層厚3.5 mm, FOV 250, 激勵次數(shù)2; ④ T2WI冠狀位成像: TR 4 000 ms, TE 77 ms, 層數(shù)20, 層厚4.0 mm, FOV 300, 激勵次數(shù)2; ⑤ 擴散加權成像(DWI)序列采用單次激發(fā)平面回波成像,采用軸位掃描, TR 6 600 ms, TE 91 ms, 層數(shù)13, 層厚5 mm, 激勵次數(shù)3, FOV 260。擴散敏感系數(shù)(b值)為0、700、1 400、2 100, DWI軸位成像與T2WI、T1WI保持一致,掃描結束后自動生成ADC圖。DCE-MRI采用三維容積內插法閉氣檢查(3D-VIBE)行矢狀面掃描, TR 5.32 ms, TE 1.85 ms, FOV 250, 層厚3 mm, 激勵次數(shù)1, 翻轉角15°。按每kg體質量0.1 mmol的噴酸葡胺(Gd-DTPA)進行肘靜脈注射,注射速率為3 mL/s, 選擇矢狀面的10個層面覆蓋整個腫瘤和宮旁組織,進行25期連續(xù)動態(tài)增強圖像獲取,采集時間約4 min。
① 腫瘤體積和ADC值。比較同步放化療前后的腫瘤體積、ADC值。② DCE-MRI定量參數(shù)。獲取動態(tài)增強圖像后,采用Siemens后處理工作站DCE-TOOL軟件進行處理,選擇宮頸癌突出部位,避開腫瘤周圍血管和壞死部分,測量對比劑從血管外細胞外間隙返回血漿間隙的速率常數(shù)(Kep)、對比劑從血漿間隙滲漏到血管外細胞外間隙的轉移系數(shù)(Ktrans)、血漿間隙容積分數(shù)(Vp)、血管外細胞外間隙容積分數(shù)(Ve)。
治療后,宮頸癌患者腫瘤體積小于治療前, ADC值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后,宮頸癌患者Ktrans、Ve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Kep、Vp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宮頸癌同步放化療前后ADC結果比較
表2 宮頸癌同步放化療前后DCE-MRI結果比較
宮頸癌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宮頸炎、人工流產(chǎn)次數(shù)、HPV感染等有關。同步放化療是將放療、化療同步進行的新型腫瘤治療方案,可控制腫瘤細胞的修復率,提高化療的敏感性[5-6]。影響腫瘤放化療療效的因素較多,包括個體情況、腫瘤大小、臨床分期、照射方式和放療敏感性等,其中放療敏感性是腫瘤治療效果和預后的重要決定因素[7-8]。目前,婦科常規(guī)檢查和形態(tài)學的影像學檢查是評價和判斷宮頸癌放化療后療效的主要手段,腫瘤在放化療早期尚未發(fā)生形態(tài)學改變,但腫瘤組織內部的細胞功能發(fā)生了生物學改變,常規(guī)成像技術對疾病進展和療效評估過多地依賴形態(tài)學,所以這2種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9-10]。
DWI成像可以反映活體組織中水分子的微觀運動, ADC值常用來表示水分子的運動狀況,隨著水分子擴散能力的增強, ADC值將隨之增高。ADC值可反映細胞代謝、水分子運動、血流等腫瘤組織內部的功能信息,同樣也可作為評估和預測腫瘤放化療療效的有效指標[11-13]。本研究顯示,本組患者治療后ADC值為(969.42±166.28)×10-3mm2/s, 較治療前(659.93±121.47)×10-3mm2/s顯著升高,表明經(jīng)過放療后癌細胞消失或壞死,細胞膜失去完整性,細胞外空隙增加,細胞密度降低。楊蔚等[14]研究指出,宮頸癌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的ADC值差異顯著,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DCE-MRI屬于灌注成像,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MR功能成像技術,對血管通透性和血容量變化的敏感性較高,可以反映腫瘤新生血管相關病變的血流灌注特征,以此評價抗血管生成治療的療效[15]。Kep是反映細胞外血管外和血漿間的間隙速率的常數(shù),Vp是反映血漿內對比劑的容積分數(shù),本研究顯示宮頸癌治療前后Kep、Vp值無顯著差異。Ktrans表示在血管中通過對比劑反映進入組織間隙的速率,可反映組織內血流量,Ve是部分細胞外、血管外滲出的血漿容量,可對腫瘤治療療效進行評價[16-17]。本研究顯示,本組患者治療后Ktrans值較治療前顯著升高,說明放化療在不同程度上破壞了腫瘤血管的完整性,增強了血管的通透性,易導致血管對比劑分子外漏,使Ktrans值上升; 治療后Ve值顯著高于治療前,說明放化療后腫瘤血管壁不完整,增加了血管內對比劑分子滲漏至血管外的容量,增高了在細胞外血管外的間隙比率。黃君文等[18]研究認為,Ktrans、Ve值可評估早期療效,一定程度上還能預測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 DCM-MRI定量參數(shù)聯(lián)合ADC值能較好地評估宮頸癌同步放化療效果,可作為常規(guī)評估宮頸癌放化療效果的檢查方法,有利于臨床實施個體化精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