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包橋小學 何 紅
陶行知是一位追尋探索教育的教育家,他對小學語文教育十分重視。他的“生活教育論”明顯地體現(xiàn)在他的教育實踐中。語文是一門極其廣泛的學科,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可以說,語文無處不在。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正變得單調(diào)、無趣,孩子們逐漸失去了對語文的興趣。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重燃對語文的興趣、感受語文的魅力?這需要每一位老師明確生活與教育的關系,讓語文課堂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豐富課堂知識。
語文源于生活,也應服務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告訴我們:語文教育要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在教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生活中豐富語文教學。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老師應努力把語文教學與孩子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讓孩子們通過舊識去探索、去理解、去感受,從而學會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實際問題。比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拼音時,一些拼音的發(fā)音bà(爸)sì(四)都是來源于日常生活語言,通過日常的生活語言去教導學生學習拼音,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濃厚,記得也更牢。又如,我在教學一年級拼音詞的拼讀時,我和學生玩了一個“找朋友”的游戲:“找呀找呀,找朋友,我要找個bǎo hé,我的朋友在哪里?”學生說:“老師的朋友在這里!”然后小朋友拿著小卡片走上講臺帶著同學們讀這個拼音詞,這不僅鞏固了以往的知識,同學們還從學習中收獲了游戲的快樂。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陶行知非常重視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孩子們?nèi)绻八雷x書,讀死書”,就會脫離生活,失去主動探索的欲望。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通過眼耳口手腦的并用,讓孩子們通過生活實踐學到知識。
比如在教“石榴”這個詞語時,老師要讓學生知道“石榴”是一種水果,外形怎樣,味道怎樣,學生單純地聽老師描述,根本就感受不到。與其講得頭頭是道,不如把課桌變成餐桌,讓每一位學生看看石榴這種水果,聞一聞、嘗一嘗,再認識“石榴”這個詞語,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才會積累生活經(jīng)驗。又如,老師在講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時,單純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拉薩天空的美是不夠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再現(xiàn)天空的美,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拉薩天空的純潔明凈。由此可以看出,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老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化的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離不開生活,那么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進行教學,把學生從枯燥、抽象的課本中帶進生活中來。例如,我在教學《西湖》時就加強了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我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西湖的圖片,帶領學生走進美麗的西湖,再以一個導游的身份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學生跟著老師先去觀看西湖的山、蘇堤和白堤、湖心的三個小島以及西湖的夜景。這樣,學生學得認真,學得輕松,既深入了解了文章內(nèi)容,也收獲了學習的樂趣。如此一來,西湖的美就不難理解了,文章也變得更有生命力。
首先,要重現(xiàn)文中的生活情境。如教學中遇到對話式文章,可以創(chuàng)設對話情境,據(jù)此進行模擬性對話,將枯燥的朗讀、背誦、變成生動有趣的生活。如教學《三袋麥子》時,我請學生以小豬、小猴、小牛的口吻來表達對土地公公的感謝,學生很有興趣。通過對話再現(xiàn)生活情境,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表達也順暢了,演繹才能也得到了施展。
其次,要創(chuàng)設文外生活情境。文外生活情境,是指創(chuàng)設的情境并非文中所描寫的,而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是語言實踐的一種憑借。比如上“bpdq”這四個拼音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半圓、畫一豎,然后再自己動手拼圖,看看這四個拼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大家通過動手參與發(fā)現(xiàn),右上半圓“ppp”右下半圓“bbb”左上半圓“qqq”左下半圓“ddd”,老師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更能吸引孩子們的興趣,遠比滿堂灌的講解效果好。學生自己動手體驗,會發(fā)現(xiàn)學習語文的樂趣。
再次,要重視作文中的交流。校園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在校園中,有趣的事情很多,學生能談論的話題也很多。引導學生探究身邊的生活,關注校園動態(tài),從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出發(fā),說真話,抒真情。如寫《秋天的校園》時,校園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墻都是寫作素材,都是形象直觀的。語文老師應該帶著學生走進美麗的校園,通過參觀、親身體驗等形式,把直觀的事物變成抽象的文字,這樣的文章才生動有趣,才能引起老師和孩子的共鳴。所以寫好作文不僅要有課本知識,還要有生活體驗。
生活處處有語文,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捕捉語文的影子,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語文越學越有趣。更要教會孩子留心觀察,開拓自己的視野,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