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
(陜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小學 陜西 西安 710065)
隨著時代的進步,“語文素養(yǎng)”這個詞已經(jīng)不再新鮮,很多家長從入校的第一天就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努力且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比如,讓孩子動筆練字,以期讓孩子寫一手好字;經(jīng)常陪伴孩子一起讀書,讓孩子了解更多課外的知識;平時寫寫日記和練筆,鍛煉孩子的書面表達等等。這些做法,都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進而幫助孩子提高語文成績的好方法。
其實,還有一個特別有效,且簡單易操作的方法,那就是:讓孩子大聲地朗讀。注意,我們這里說的朗讀,指的是讓孩子大聲地把文章讀出來,做到字字清楚,準確無誤,且聲音洪亮有自信,而不是小聲念叨、磕磕絆絆。
新課標也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痹谛抡n改的春風下,讀作為一種簡單易操作的學習方法,又綻放出了它的異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專家和教師的追捧。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操作中,我們很多的老師和家長都只重視了精讀部分的引領(lǐng),而忽視了學生自讀感知階段的自悟、自得和誦讀,即表達階段情感的表達和提升。這樣的課堂教學,對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是教師自己的思維,而缺失了學生自己的個性。
1.1 有效提升學生表達能力。古人有云:“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朗讀,顧名思義就是大聲閱讀,是小學生閱讀的起點,同時也是閱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歸根結(jié)底,朗讀是學生把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創(chuàng)造活動,在朗讀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并完成情感的傳遞和表達。小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既能夠?qū)崿F(xiàn)口、耳、眼、腦等多器官的共同參與,也能讓學生在說出來的同時,提升自身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自古以來,人們都說“三分文章七分讀”。由此可見,朗讀在文章學習中的重要地位。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因為,在朗讀的過程中,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認知和理解。而且理解好了,學生也就具備了表達的前提。在文章學習中,也只有學生自己反復地讀,才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將生動形象的畫面印刻在腦海中。朗讀的作用不僅在此,它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表達。并且在朗讀中,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在思維的運動中,深刻把握語言的組織形式,從而增強語言能力。
1.2 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多讀書,行萬里路。好讀書,開卷有益。讀好書,良師益友。勤讀書,學海無涯。這里所說的讀書,特指朗讀,是在大聲讀出來的過程中,和文章、書籍建立的獨有的“親密關(guān)系”。朗讀對開發(fā)學生智力,開發(fā)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朗讀作為閱讀的重要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感性體驗,從而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更好的開發(fā)和鍛煉思維能力。思維的開發(fā)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不同的形式,認識世界和表達自我,從而在不斷的交流中提升思維水平。文章往往具有不同的內(nèi)容和風格,而學生在朗讀中能夠?qū)ξ恼碌氖挛镄纬瑟毜降睦斫?,從而在情感的共鳴與熏陶中感受文章的魅力。
熟能成誦是古人的學習方法,而朗讀在如今的文章學習中依然必不可少。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情感認知階段,在大聲朗讀的過程中,能夠進入特定的文章境界中,讓學生獲得受益終身的能力。
2.1 忽視朗讀對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老師把朗讀和默讀作為閱讀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內(nèi)容。但是,在現(xiàn)實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學理念的制約以及升學的壓力,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對朗讀教學的重視,并未認識到這種教育形式對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及審美能力等各方面的重要性。有很多的小學語文教師為了趕進度、提效率,往往通過滿堂灌的這種填鴨式教學方法,對學生展開閱讀教學,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章講解上,卻忽視了讓學生在朗讀中有所感悟。
因此在這種傳統(tǒng)的朗讀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握聽、說、讀、寫各個部分的聯(lián)系,也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這樣其實更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閱讀教育和文學教育中,只有把朗讀和文章教學緊密結(jié)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方能達成課程要求,完成教學目標。所以在當前教學中,忽視對學生的朗讀教育就是對學生語言表達的剝削,同時也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制約,不符合新課程改革和素質(zhì)教育的發(fā)展要求。
2.2 語文朗讀教學方向和方法存在偏頗。在我們目前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朗讀教學形式單一、缺乏科學教學方法的問題,使得朗讀教學效率極低。大部分教師在課文學習中,總是自己先范讀課文,然后讓學生完全按照教師的朗讀方法和形式進行閱讀,然后帶著學生進一步分析文章大意、寫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在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忽視了學生朗讀的重要性,不能有效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輕松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氛圍,無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情感共鳴,進而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和情感的認知。
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要求是準確、流利和富有感情,要求學生在準確流利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但是許多教師在朗讀的過程中,卻忽視了這一要求的先后順序,厚此薄彼,本末倒置。
3.1 范讀中共鳴,要有“情”。
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朗讀的過程,其實是認識文章的過程,同時更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人總是要在不斷的閱讀和學習中,增長見識,收獲無限,成為更好的自己。在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對學生的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zhuǎn)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思維方式,要重視學生在閱讀中增強語文學習的基本功。要明確,朗讀能力提升的前提是要幫助學生解決文章中的重難點字詞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在文章理解中,賦予朗讀深刻的情感。教師要注重在朗讀中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對學生朗讀進行指導,通過范讀的形式幫助學生糾正字音,明確詞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讓他們自主的結(jié)合,對文章的理解賦予文章一定的感情色彩。
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草原》這一課時,在深度剖析文章內(nèi)容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同時能夠讓學生在初步的文章理解中,在朗讀中賦予文章深情。教師首先通過范讀幫助小學生解決文章的生字生詞,最后讓學生在多媒體呈現(xiàn)的草原片段之下,想象草原遼闊優(yōu)美的畫面,讓學生在閱讀中結(jié)合自己的認知體現(xiàn)。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給學生朗讀的平臺,引導他們將蒙漢情深、民族團結(jié)的情感讀出,體會熱愛草原、熱愛人民的情感。
3.2 自讀中感知,要有“量”。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弊x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有時候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受教學任務的限制,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我自己多講些。于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強烈。
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lǐng)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如在教《凡卡》一文時,我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讀課文,讀通課文并想想主要講了什么。不一會兒學生們的小手就三三兩兩地舉了起來,我又讓學生再認真地讀一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學生又讀開了,當學生們的手再度舉起時,我還是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的辦法來解決掉。
正因為給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理解課文的機會,學生在之后的小組討論中非常激烈,氣氛甚是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對課文的質(zhì)疑非常深刻,如“即便是地址正確,爺爺能不能帶凡卡回家,和他生活在一起?”“鄉(xiāng)村生活真的很幸福嗎?”等等。正因為給了學生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時間,因此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師解答,其他的學生就幫他們把疑難解決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3.3 精讀中領(lǐng)悟,重在“巧”。
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jīng)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葉圣陶語)但是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gòu)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lǐng)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晏子使楚》時,孩子們對楚王的語言處理的很平淡,沒有感受出楚王的咄咄逼人氣勢,不懷好意的虛偽,甘拜下風的喪氣。我這樣設(shè)計了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課件)“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想象一下,楚王會怎么賠不是?
生:楚王苦笑著說:“我原來想取笑……”。(生苦笑著讀)
生:楚王嘆了一口氣說:“我原來……”。(生先嘆了一口氣讀)
生:楚王后悔地說:“我原來……”。(生遺憾地讀)
生:楚王慚愧地低下頭說:“我原來……”。(生低垂著頭讀)
不同的朗讀讀出楚王當時的心情,這樣的朗讀比起層層分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誦讀中表達,在于“情”。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chǔ)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nèi)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一篇真摯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導學生在反復推敲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引導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確定朗讀的重音、停頓、音調(diào)和情感,把朗讀的自主權(quán)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渲染氣氛,我特地為課文配上了音樂,當?shù)统恋囊魳讽懫?,屏幕上出現(xiàn)文章中的片段,學生們分角色朗讀文章,哀婉的音樂一下子感染了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很快進入了文中兩個人物的情感世界,讀得極富感情,直到課文讀完了有好多學生還沉浸在父親對作者深深地愛之中,我發(fā)現(xiàn)有幾個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淚。這是感動的淚水,是讀者與作者的心產(chǎn)生共鳴的結(jié)果。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我們語文教學就應“讀”領(lǐng)風騷,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還學生一片自由朗讀的天空,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