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海奇 吳紅波
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則。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總的形勢來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更多的重視以及關注,整體水平繼續(xù)保持正確方向,工作效率得到不斷提高。高校校園媒體在此過程中,始終扮演了宣傳陣地的角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也必須看到,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當代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社交媒體幾乎融入了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三全育人”體系下,高校校園媒體必須始終占領制高點,起到輿論引領、議程設置和氛圍營造的作用[1]。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以及高校擴招,從20 世紀90 年代末開始,高校內校報、廣播、電視臺等校園媒體日漸完善,校園信息有了能讀、能聽、能看的傳播渠道。進入21 世紀,隨著互聯網絡的飛速發(fā)展,校園媒體陣容又逐漸增加了新聞網、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現在的抖音、快手、B 站等短視頻公眾號。從原來的平面信息傳播發(fā)展為視聽綜合信息,也從原來的單一純粹信息發(fā)展為信息碎片化和大數據精準投放,校園媒體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其傳播功效和途徑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校園媒體的傳播功效是有限的。一方面,高校校園內的信息相對較穩(wěn)定,校園生活里可傳遞的多是師生故事、學校建設發(fā)展大事件等。無論是校報、校園廣播還是校園電視,其硬件設施、制作水平、節(jié)目豐富度等方面,無法和社會上的專業(yè)媒體進行競爭,而且傳播效果也不太理想。另一方面,校園媒體所依賴的傳播途徑和手段主要為投放的報紙、校園里的喇叭和大屏幕,后期加入的校園新聞網站等載體。這些載體對于受眾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心理或者物理上的障礙,比如信息發(fā)展早就進入讀圖和碎片化閱讀階段,認真讀閱報紙的師生較少;廣播和電視都需要喇叭和大屏幕等戶外載體,師生們要成為固定觀眾有點困難;校園新聞網站和海量的互聯網資源相比,明顯對師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信息的傳播途徑及受眾的收視習慣,這也讓校園媒體迎來一個新的契機,補足了傳播手段的短板,實現信息內容的強勢傳播?,F今時代,如果要獲取信息,一臺智能手機即可滿足。而校園內智能手機的高普及率,能讓信息能快速、及時、可控地傳播到每一名師生。除了傳統報紙、廣播、電視外,師生們關注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新聞網頁相對便捷。作為“三全育人”機制的重要內容,如果讓校園媒體實現所有師生的訂閱和推送,其傳播手段和傳播內容就能得到很好的保證,“三全育人”的成效也將得到極大的提升[2]。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反映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就要不斷研究新出現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潮,認真分析工作面臨的新局面?!叭恕斌w系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校園媒體也處于新的融媒體時代,這個新時代帶來的是理念上和管理思維的重大更新換代。具體來說,高校校園媒體應加強這三個方面的功效。
在傳播學的領域有“意見領袖”的概念。大眾在接收信息時,如果有一類信息是由某些在群體中占主導地位的人,即意見領袖進行傳播這類信息通常會被更好地接收。高校校園媒體需要在宣傳“三全育人”時加強對意見領袖的培養(yǎng),使良性信息始終能夠在校園信息大環(huán)境里占主流和優(yōu)勢地位,引領整個校園輿論環(huán)境。要始終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宣傳符合時代特征、作出突出成績的教師、學生、員工的先進優(yōu)秀事跡,集中校園媒體的多個平臺渠道展示,形成信息推力和潮流,促使整個校園形成積極向上、愛國愛校的良好輿論。
“三全育人”工作貫穿整個學生培養(yǎng)的全過程,體現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做好“三全育人”的宣傳以及輿論引領,要注意運用議程設置這個傳播學的概念。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借鑒于這一理論,高校校園媒體在宣傳的選擇上就要不斷地進行精心設計和考證,以期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如可以根據時事推出校園師生員工抗疫事跡系列報道、張桂梅等育人先進典型人物事跡報道等等,通過這些精心設置的議程,讓師生接受熏陶和教育,自覺地維護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全育人”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高校校園媒體要善于運用自己的傳播特色和優(yōu)勢,努力為“三全育人”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以及校園文化氛圍。比如每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畢業(yè)季、新生入學季、國慶節(jié)等重大時段,集中開展宣傳造勢,調動師生員工積極性,使師生員工始終保持旺盛的激情和斗志,投身于“三全育人”工作[3]。
“三全育人”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校園媒體在宣傳工作中就是要強勢占領校園輿論陣地,形成對“三全育人”理念和內容的強勢傳播。要利用“三全育人”工作的大背景,集中推進“兩微一端”的傳播平臺建設,及時跟進抖音、快手、B 站等平臺的短視頻傳播。要用政治任務的標準確保校園媒體的信息傳播能迅速及時到達每一名師生員工的手機上、頭腦里。
高校校園媒體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傳播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三全育人”理念和內容的宣傳,一定要在通俗化方面下工夫,堅持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聽得懂,看得明白。對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概念,要選取鮮活的人物和事跡,多宣傳身邊人,身邊事,讓師生們產生親切感。既要講好大道理,又要融入小故事,做好理論知識的通俗表達。在具體的形式上,校園新聞宣傳一定要研究青年師生的受眾心理,多采用符合他們審美習慣和思維的傳播方式,比如網絡化的語言、圖文互動的形式、碎片化閱讀的推送方式,等等。
校園媒體要對“三全育人”的理論體系,理論基礎進行進一步深化解讀,要研究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表達。要聚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行”,切實讓師生員工得到理論指引。通過新聞中鮮活生動的例子,引導師生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充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性[4]。
高校的根本任務在于為國育才,高校校園媒體的根本任務是為教學科研工作,為“三全育人”工作鼓與呼。要運用多種宣傳手段,多種傳播技巧,將宣傳激起的反響和情緒轉化為教師認真教學的動力,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師生員工積極向上的動力。要認真提高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宣傳成效,形成崗位合力,關注在校學習、實習就業(yè)等重要節(jié)點[5]。要及時將宣傳成效轉化為教學成效,促進課程體系、教材體系轉化為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將教學轉化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崇高信仰和追求。
抓好高?!叭恕惫ぷ?,一定要充分發(fā)揮高校校園媒體的積極作用。本文的一些觀點和路徑設想,是在一定程度的調查研究基礎上進行的理論探討,有一些合理之處,有一些還考慮不周;有些可以具體操作,有些可能實踐起來十分困難。正如中國社會面臨的持續(xù)變革一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仍需要與時俱進,博采眾長,廣大高校校園媒體工作者要和思政工作者一樣,以新的擔當和新的作為,展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fā)展的新面貌;以新的突破和新的成就,奮力開創(chuàng)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