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居易詩歌意象以“花”最引人注目?!盎ā闭撸珢塾诒粫r俗冷落的“梨花”?!袄婊ā睂τ谑送究部赖陌拙右锥?,在現(xiàn)實中能夠幫他擺脫時事的煩惱,在精神上敦促他對命運以及人生的價值意義進行探索。在運用比較研究和文本細(xì)讀方法研究白居易有關(guān)梨花的詩篇后,發(fā)現(xiàn)詩人筆下的梨花與前人相比,既新穎別致,又引人入勝,塑造出了梨花花神、陵園妾等別具一格的意象。此外,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中的梨花時,將個人親身的情感經(jīng)歷和精神困惑融入梨花意象之中,賦予梨花詩歌深厚的情感內(nèi)涵和豐富的象征意蘊。
【關(guān)鍵詞】白居易;意象;梨花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0-0022-02
【本文著錄格式】田琦.白居易詩歌中的“梨花”意象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30):22-23.
“意象”,對中國古典文學(xué)來說并不陌生。從和樂而歌的《詩經(jīng)》到浩如煙海的唐詩,都存在“意象”。它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作出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耙庀蟆痹臼莾蓚€分離的詞匯,最早由王充合二為一,形成一個獨立的詞匯,他在《論衡》中點明:“夫畫布為熊糜之象,名布為侯,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彼赋觥耙庀蟆痹竸游锂嬒瘢颂幹复Y制。真正使“意象”具有審美寓意的是南朝梁文學(xué)理論家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指出:“窺意象而運斤?!敝荚谡f明“意象”是審美主體經(jīng)過構(gòu)思、想象等腦力活動后加工而成的審美意象。
繁花映眼,只取一枝。在此,本文只選取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歌中的“梨花”意象進行研究。
在白居易的詠花詩研究方面,前人探究過的花卉意象有蓮花、櫻花、桃花、石榴花等等。在白居易詩歌中的“梨花”意象研究問題上,有《白居易與花》《略論白居易詠花詩》等涉及研究梨花的文章。作者主要通過兩方面來對梨花進行描寫:一是梨花喻雪,二是梨花喻美人(楊貴妃)。其中,陜西理工學(xué)院楊榴霞的《淡妝濃抹總相宜——論唐宋詩詞的梨花意象》較為全面,論文主體分象征形象和情感內(nèi)涵兩大部分,較詳細(xì)地分析了梨花的多重意象性。新加坡教授王潤華的《我看〈長恨歌〉的梨花》也是研究梨花意象的佳作,文章深刻分析了白居易《長恨歌》中梨花喻貴妃的形象。他的觀點對本論文的寫作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前人對白居易的梨花意象研究單一,對其全面研究者甚少。本文將從白居易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梨花詩入手,由梨花詩的表象向其深層探究。從細(xì)處著筆,先溯其意象的淵源,多方面研究白居易詩歌中“梨花”意象,再具體闡述白居易詩歌中“梨花”意象的內(nèi)涵。
一、白居易詩歌中的“梨花”意象
中唐之際,梨花詩的創(chuàng)作日漸繁盛,梨花意象層出不窮。梨花詩的創(chuàng)作,意象獨特而又新穎的作品多出自白居易之手。他一生寫作了12首梨花詩,其意象大致可分為三類:1.超脫現(xiàn)實,追求在幻境中解脫的梨花花神;2.同情弱者,慰藉被拋棄冷落的陵園妾;3.追憶往事,融入親身經(jīng)歷的情感之花。
白居易對梨花的感情深厚。因其前半生的仕途跌宕起伏,愛情不盡如人意,又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頗深,所以他特別傾情于被時俗冷淡的“梨花”。“梨花”對仕途艱辛、旅居在外的白居易而言,既可以安慰現(xiàn)實中孤寂的靈魂,又促使他對生命、命運以及人生意義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仕途、愛情和個人思想賦予了白居易梨花意象豐富的內(nèi)涵。
(一)梨花花神
“花神”是主宰花開花落命運的主管。何小顏先生在其著作《花與中國文化》中指出“花神”是:“人花溝通的一個結(jié)合點,在古人那里便是靈魂的轉(zhuǎn)化。古代民間有許多傳說,說某某花是由人的靈魂變化而成,或者人死后靈魂升天,成了某某花主管,人稱‘花神或者‘司花之神,算起來大多是人間的凡人死后被敬奉而來的?!?/p>
縱觀有花神之名分者,明末進士黃周星在《將就園記》中述其特征為:“有花神祠,主祀百花之神,而以歷代才子、美人配享焉?!倍嗳缜?、林逋、陶淵明、息夫人等佳人才子。例如,蘭花葉子細(xì)長、姿態(tài)優(yōu)雅,常年蔥綠,開花淡雅而幽香,以此象征高潔、正直、淡泊的人格特征。蘭花的這種特質(zhì)是最符合中國人謙遜自持的人格觀的,它所孕育的文化內(nèi)涵既是孔子懷才不遇的“當(dāng)為王者香”(《孔子家語》),也有屈原對蘭花美好的贊揚:“幽而有芳”“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屈原將蘭花視為正氣之宗,以表示對邪惡的抗?fàn)帲瑢?quán)貴的憤怒和對國破家亡的悲憤。此外,他又有高潔的品質(zhì)。因此,后人尊奉屈原為蘭花花神。林逋,一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和靖詩集》)讓人稱贊不已,被譽為詠梅之千古絕句。讀此詩如親臨梅花之境。形者,歷歷在目,神者,心存梅魂,一幅山園小梅圖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成功描繪出梅花清幽香逸的姿態(tài)。但最令人感到癡狂的還是他個人生活的態(tài)度——終身不仕,未娶妻室,與梅花、仙鶴為友,自稱有“梅妻鶴子”做伴,怡然自得,樂在其中。而林逋這種養(yǎng)梅、愛梅、詠梅之情,已經(jīng)達到了一種癡迷的境界,鮮有人能與之比較,梅花花神寶座自然歸林逋所有,而他人是不能夠享有的。
(二)陵園妾
清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清明承襲了前人許多約定俗成的習(xí)慣和活動。一方面,古人在清明多有出門踏青(今指春游)的活動,或進行拔河比賽、放風(fēng)箏、品嘗新茶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動。而在清明時節(jié)踏青,已是暮春之季,察看暮春景物,早已“花落知多少”,綠肥紅瘦,多是一場花褪殘紅之景。這對于有著最為濃烈的傷春懷景之情的古人來說,清明最易觸動人生感傷的琴弦,最易感受到暮春的那一絲輕寒。而此時節(jié),若要賞花,恰恰有一種素雅白花為之開放,自然是玉潔冰清的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