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文
一
泉州是個依山傍海的城市,濤聲永遠是它的進行曲。宋元時期,伴著浩瀚的濤聲,泉州出??谟瓉砹诉h洋的風帆,當那遠渡而來的番人見滿城的刺桐花開得繁盛,欣然而呼:“Zayton!Zayton!”從此,泉州多了一個洋名叫“Zayton”,這就是刺桐城的由來。
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泉州,作了如此記載:“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貨物堆積如山?!币帘景讏D泰也說過:“我在刺桐港看到上百條大船,至于小船多得不可勝數(shù)?!豹q太商人雅各更是在《光明之城》一書中介紹了泉州當時的繁榮。那時泉州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與外國的香料、珠寶集散于此,異域文化在此交融共生。泉州成了梯航萬國的國際大都會,“Zayton”的芳名也搭上”絲路“上的海船而享譽海外,那是西方人向往的“光明之城”。
在10-14世紀的世界海洋貿(mào)易網(wǎng)絡中,泉州展現(xiàn)了完備的海洋貿(mào)易制度體系、發(fā)達的經(jīng)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成為東方世界的海洋商貿(mào)中心,也是中國與世界對話的一個重要窗口。2017年1月,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跡”被推薦為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項目。2020年4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古跡遺址日活動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20年,中國的申遺項目更名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本次申遺增加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考古遺跡、遺址,支撐泉州作為宋元時期國際貿(mào)易中心的價值,讓其普遍價值更加豐富和完善?!比缃瘢赀z工作進入沖刺階段,我有幸參與前期申遺工作,負責遺產(chǎn)點的管理保護,偶爾也客串一下導游,向客人講述刺桐古城的遙遠故事。
那天,刺桐花開,漲海聲響,我?guī)Я藥孜?/p>
外地友人重訪刺桐古港,站在文興古渡那座寶篋印經(jīng)石塔下,大家感慨萬千?;蛟S,這里才是“絲路”真正的起點。何謂起點?那應是海船揚帆與落碇的地方。泉州向海而生,一條“絲路”串起一段歷史。泉州古稱“刺桐”,那是一種原產(chǎn)于亞熱帶海島的花樹,花色紅艷似火。一座城市以花為名,那么它注定與花有緣。是的,泉州城的興起或許可追溯到一場禪意悠遠的花事。唐垂拱二年(686),西街還是一片廣袤的桑園,那個“桑開白蓮”的美麗傳說,催生了一座蓮花禪寺,這是泉州開元寺最早的名稱,大雄寶殿前那方“桑蓮法界”匾額,就為紀念那場盛大而神秘的花事。一場花事成就一座名剎,開元寺的蓮花道場香火旺盛,香客聚集成市,居民列屋成街,泉州最早的一條街西街就這樣成形了。到了唐光啟二年(886),王審邽修筑泉州子城;五代時期,清源軍節(jié)度使留從效環(huán)城遍植刺桐花。一條西街,兩座古塔,還有滿城的刺桐花,從此,泉州古城便沐浴在一片繽紛的花海之中。
“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边@是宋代詩人謝履的一句詩。泉州面海而居,自古就有耕海牧洋的傳統(tǒng),那艘擱在開元寺內(nèi)古船博物館的宋船就承載了許多先民航海的記憶。南朝永定二年(558),天竺僧人真諦在九日山下的建造寺弘揚大乘佛法,他“訊小舶、至梁安郡,再裝大舶,返西國”,寥寥數(shù)語印證了泉州最早的一段海外交通史。711年,武榮府治從豐州遷至西街附近,并改稱“泉州”,從此泉州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開始向大海邁進。
或許從那時起,泉州就離不開大海的呵護。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別駕趙頤貞鑿溝通舟楫至城下”,那時劃著小舟就可沿著晉江入海。公元906年,王審知三兄弟帶兵入閩,他們雖來自中原,卻對大海寄予厚望,積極推動海外貿(mào)易,“招來海中蠻夷商賈”,并開始與三佛濟、占城、新羅等地的番商進行海上貿(mào)易,尤其是主政泉州達17年之久的王延彬倡議“多發(fā)蠻舶,以資公用”,因此贏得了“招寶侍郎”的稱號。到了宋元祐二年(1087),朝廷在泉州設置市舶司,泉州與廣州、明州、杭州躋身中國四大貿(mào)易港口。時任泉州市舶司提舉的南宋宗室趙汝適寫了一本《諸番志》,對海外50多個國家的地理物產(chǎn)進行了描述,成為當時泉州海上交通貿(mào)易的指南。
景炎元年(1276),那時已是元朝的天下了。身為阿拉伯后裔的大海商蒲壽庚繼任泉州市舶司提舉,蒲氏家族“以善賈往來海上,致產(chǎn)巨萬,家僮數(shù)千”,“擅番舶利者三十年”,那是泉州海上貿(mào)易的鼎盛時期。此時的刺桐城,大食人、波斯人、印度人和南海諸國番商比鄰而居,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婆羅門教并存,有句古詩“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就描寫了這座城市的繁榮。
二
那年,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回到故鄉(xiāng)泉州,我有幸參加了在泉州府文廟舉辦的一場詩會。記得余老先生吟誦了他剛創(chuàng)作的幾句詩:“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他以詩化語言概括了泉州的前世今生。如今的刺桐港早已滄海桑田,許多遺址分散在泉山晉水之間,探尋“海絲”遺韻,必須從刺桐港走起。
因工作之便,我再次參與了一次“海絲”史跡調(diào)研活動,得以遍覽泉州的22處申遺點。那是個天朗氣清的日子,我們從蟳埔漁村下海,或許乘船入城是最真切的體驗吧。正值漲潮,波濤萬頃,舢板船載著我們在泉州灣繞了一圈,透過薄霧可見屹立于石獅寶蓋山上的萬壽塔。這座已有800多年歷史的石塔守望著大海,它是泉州灣外圍的一座航標塔,對于航海人來說,那是故鄉(xiāng)的象征。
船過大墜島與小墜島之間的岱嶼門主航道,風浪明顯變小,畢竟內(nèi)海與外海有別,而六勝塔就成了江海交匯的航標。這座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的五層石塔立于石湖半島上,遠看形似開元寺的東西兩塔。石獅博物館的李館長介紹:“古塔共有80尊佛教人物浮雕,圖案粗獷古樸,技法精湛,是古建筑中的精品。歷史上這里曾有18個古渡,如今只剩林鑾古渡?!彼钢哦烧f:“那是唐代海商林鑾開鑿的石階與拴纜孔?!碧ぶ钌顪\淺的臺階,我有些悵然,古渡再也迎不來帆影了。此時,不遠處的石湖碼頭傳來聲聲汽笛,那里有萬噸巨輪即將起航。
從晉江入??谒萘鞫?,可見后渚港塔吊林立,輪船簇擁。1292年,馬可·波羅受忽必烈委托,護送蒙古公主遠嫁波斯,就是從那揚帆出海的。船到蟳埔銃城外,有一座燈塔不舍晝夜地閃著光芒。明嘉靖年間這里設立鷓鴣巡檢司,那是泉州的第一道海防設施。船走了十多分鐘,先到美山古渡,又向西走了1公里就到了文興古渡。站在古渡遠眺大海,晉江水漸行漸遠。這兩處江口碼頭與位于??诘氖a頭構(gòu)成了泉州古代集群港的格局,反映宋元泉州港繁榮時期的獨有風貌。漲海聲中,那萬國商人應是在此登岸入城的吧。
船靠岸后,我們從文興碼頭上岸。以前,從石頭街向西走五六公里可到泉州城。石頭街有座古意盎然的海神廟——真武廟,這是北宋乾德年間的建筑。老張是個資深的文物保護志愿者,他為我們講解:“本為北方水神的真武大帝到了泉州卻變身為海上保護神,泉州海神信仰由來已久,真武廟的祭海與九日山的祈風是官方舉辦的兩大盛典,《泉州府志》就記錄了宋代泉州郡守到真武廟祭海之事。”在九日山崖壁,我們見到了10方祈風石刻,那是宋元時期留下的祈風遣舶印記。南宋媽祖成了第三代海神,城南建了一座中國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媽祖宮廟,從此祭海祈風儀式統(tǒng)一在那里舉辦。隨著絲路的延伸,有華人落腳的港埠,往往就有媽祖的宮廟,一條“海絲”路繚繞著千年的香火。
從真武廟出發(fā),我們乘車到了泉州城南。從德濟門遺址上的殘磚斷石上,我們?nèi)钥杀娉龀情T、城墻、門道、拱橋以及甕城的痕跡,有十余方伊斯蘭教、景教、印度教寺廟的石質(zhì)構(gòu)件仍靜臥于廢墟中,以證明泉州多元文化之悠久厚重。德濟門內(nèi)外曾經(jīng)十分繁華,番客群居于此,“異貨禁物堆積如山”,江上有“畫坊八十”,時人稱贊“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于是乎集”。而聚寶街則是貨物聚散地,舶來的番貨卸于富美古渡,再用小船轉(zhuǎn)運到車橋頭,各色商人番貨匯集于此,“聚寶街”因此得名。
同行的陳鵬老師是個考古專家,他說:“以絲綢、瓷器為代表的中國商品曾是洋人炫耀的奢侈品,在梅溪河畔金交椅山窯址上,考古發(fā)掘出四條龍窯遺跡和一處作坊遺跡,從陶瓷碎片知道那是唐宋遺物,那是一處重要的陶瓷生產(chǎn)和外銷基地?!北彼纬⒃谌菰O立“市舶司”,職責是“掌番貨海舶征榷貿(mào)易之事”,后來又設立“來遠驛”,作為接待外國使節(jié)之所。在聚寶街車橋頭,我們看到《重修來遠驛碑記》,上面記錄了絲路上的陳年往事。古渡、帆船、老街、番貨、商人,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一幅“市井十洲人”的畫面。
從德濟門走到順濟古橋頭,晉江水低吟淺唱著一路東去。這是一條歲月流淌的長河。東晉時期,士人衣冠南渡,沿此江而居,故江名“晉江”,距泉州城北12公里處還有一條江叫“洛陽江”,這些都為紀念泉州先民的來處,這些名字無不飄逸著濃郁的中原文化氣息。
如果說船是移動的橋,那么橋便是擱淺的船,絲路起點當然離不開船與橋的聯(lián)系,泉州的造橋與造船技藝享譽八方。1974年在泉州灣出土的那艘有水密隔艙的宋代海船,適宜海上遠航,那是福船的特征,體現(xiàn)當時最高的造船技藝。
三
走遍泉山晉水,感受最深的應是中原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并蓄。清源山腳下那座守望泉州千年的老君造像,雖號稱“老子天下第一”,卻總那么和藹可親,難怪與山上的儒、釋、伊斯蘭等多種宗教能和諧相處。開元寺大雄寶殿斗拱上的飛天樂伎,兼有歐洲安琪兒與印度妙音鳥的造型元素,很是耐人尋味。就是開元寺月臺下的獅身人面石刻與后廊石柱上的雕刻,也都源自印度教的神話故事,那造型與神韻都令人浮想聯(lián)翩。
在城里的街巷中穿行,可見各種宗教寺廟比鄰而居,都市的煙火與寺廟的香火混雜其間,走著走著,你會親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半城煙火半城仙了。南俊巷里承天寺的幽靜、涂門街邊關(guān)帝廟的擁擠、中山路基督教堂的神秘無不讓人神往。尤其是那座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伊斯蘭教寺院泉州清凈寺,以其獨特的伊斯蘭教建筑風格令人嘆為觀止。
泉州自古就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不同膚色的人乘著海船踏浪而來,他們在泉州經(jīng)商傳教,甚至結(jié)婚生子。泉州人稱他們?yōu)椤胺汀?,稱他們的居住區(qū)為“番坊”。在泉州這塊土地上,多種文化與多種宗教共生共長,形成了東西方文明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景觀。在清源山東麓,數(shù)十座古墓分散在一處叫世家坑的曠野上,許多墓碑刻有獅子圖案,這些獅子都神秘地微笑著,那是古錫蘭科提王朝的雕刻風格。有些墓碑還刻“錫蘭使臣”字樣,交代墓主人的祖籍地。這里流傳著錫蘭王子流落泉州的傳奇故事。前些年,在泉州舊城改造中陸續(xù)出土了許多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石棺與墓碑,上面都刻有圓月、卷云、花朵、生命樹等圖案。這些墓碑如今被展示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后面的草地上,遠遠看去,那近百方排列整齊的石棺墓碑就如擱淺的海船,靜泊于刺桐港畔,仿佛還在等待什么。
在泉州府文廟的古榕下歇息,此時一縷南音裊裊飄來,這種宛若天籟的音樂源于中原,被稱為傳統(tǒng)音樂的“活化石”,2009年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四批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泉州文廟是中國東南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文廟建筑群,也是泉州文脈的所在地。望著這片保護完好的古建筑,我感到有陣陣古風在浩蕩。
徜徉泉州古城,俯仰之間你都可輕易遇上文物古跡,難怪有人贊嘆“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目前,全市擁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24處,其中國家級31處、省級104處。全市建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四級名錄體系,擁有縣級以上代表性項目434項,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34項、省級代表性項目89項、市級代表性項目224項;4個項目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名錄。泉州又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宋元時期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笔堑?,文物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記憶,彰顯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說:“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遺產(chǎn)的保護管理工作,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領(lǐng)域承擔更多的責任,與各國人民一道共同守護好人類共同的文化家園。”如今,泉州市委、市政府正緊鑼密鼓地開展“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的申遺工作,積極地把泉州建成中國向世界展現(xiàn)悠久歷史和多元文化的生動窗口,以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
刺桐古港的風帆雖已遠去,但“海絲”之路仍在延伸。為了響應“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泉州正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qū),如何向世界講好泉州故事是當務之急,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我想,這故事應有刺桐的芬芳,又有漲海的聲音。
責任編輯陳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