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峰,一位目不識丁的農(nóng)村老人,晚年偶然作畫,受人喜愛,被稱為“梵高奶奶”。2019年8月1日,“梵高奶奶”去世,享年83歲。兒子江華曾說,媽媽用筆描繪了這個消失的村莊的碎片,“她的畫,是她的私人生活史”,寄托了她的鄉(xiāng)思。
常秀峰生于河南方城縣農(nóng)村,自幼吃苦。2003年,常秀峰離開村子,第一次來到廣州生活。在廣州,她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照顧小孫女上。因為要告訴小孫女山楂樹長什么樣,她拿起了小孫女的蠟筆。從此,與畫結(jié)緣。
常秀峰畫畫的方法是“長得啥樣,就畫啥樣”。筆法毫不講究,什么材料都敢用,蠟筆、彩色鉛筆、油畫棒等,一畫就畫一周甚至數(shù)月。
畫中多是對住了一輩子的農(nóng)村的回憶,包括村里的風(fēng)景、村民的起居勞作。她畫家里的老屋,畫秋天麥田的收割,畫自己以前帶知青學(xué)插秧,畫法拙樸。
她的筆觸濃烈,很少出現(xiàn)黑色筆觸。秋天的樹葉黃澄澄,樹上的花紅彤彤,葉子綠油油,南瓜是飽滿的黃色,草莓是鮮艷的紅色……
2006年,江華將畫傳到博客上,迅速紅遍網(wǎng)絡(luò),常秀峰被稱“梵高奶奶”。多家媒體相繼進行報道,還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并義賣,她的作品被馬英九、世界著名攝影師斯魯本等人收藏。
畫家陳丹青曾評,畫中有“質(zhì)樸的震撼和心靈純凈的體現(xiàn)”。斯魯本說“‘梵高奶奶和我一樣,不是用機器和筆展示藝術(shù),是用心。”畫展展出時有人評:“看到的是孤獨、鄉(xiāng)愁”。
她畫了家里的老屋,東倒西歪的,旁邊的老樹伸展著無數(shù)的枝椏,卻沒有葉子,這是媒體報道上提到的、為人印象深刻的一幅,有人分析,畫出了梵高的風(fēng)格。
2009年《梵高奶奶的世界》畫冊出版,畫冊里都是關(guān)于家鄉(xiāng)的畫,拿到書時,常秀峰說眼睛有點酸。
適用主題:奮斗;鄉(xiāng)愁;自然;根本;人生;成功……
文本解讀:河北省邢臺市南宮中學(xué)? 張貴申
角度一:“梵高奶奶”用畫溫暖人們
她的畫自成一格,樸素中帶著稚氣,自然中透著清新。她的畫淳樸、清新、簡單,在她的畫里,人們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樸質(zhì)與明亮,可以體驗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親近,體驗生命的平和與喜悅。她的畫里總是充滿著陽光、希望和熱愛,溫暖著人們。
角度二:無欲則剛,大器晚成
人生永遠(yuǎn)沒有太晚的開始,“梵高奶奶”七十歲開始畫畫,不為名不為利,只是為了增進祖孫感情,為了一解思鄉(xiāng)之愁。如此高齡又有這樣的成就,可謂大器晚成。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享有世界聲譽的摩西奶奶,她76歲開始作畫,80歲舉辦個展,100歲啟蒙了渡邊淳一。姜淑梅奶奶60歲學(xué)寫字,75歲學(xué)寫作,從文盲成長為作家。這些大器晚成的勵志傳奇人物令人驚嘆。在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年代,“梵高奶奶”如此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大器晚成,是我們所有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
角度三:自然本真,勿忘根本
“梵高奶奶”的畫有一種靈氣,那是藝術(shù)家的靈氣;有一種活氣,那是根植于民間的活氣;有一種大氣,那是超越繪畫藝術(shù)的大氣。她筆下的向日葵有陽光溫暖,有土地滋養(yǎng),有水滋潤。她那溫暖的畫風(fēng),吸引了眾人的目光,讓城市打拼者感受到溫暖和自然的力量。她以不經(jīng)意間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動著眾多生活在浮華之中的人們,讓他們在畫作中不要忘本。
學(xué)生運用示例
“梵高奶奶”是自然本真的,她年逾古稀開始奮斗,終成被名家認(rèn)可的大家,可謂大器晚成;她不忘根本、無欲則剛,用畫留下鄉(xiāng)愁。這位農(nóng)村的普通老太,從未上過學(xué),卻讓都市人深深愛上了她筆下的向日葵、山楂樹和鄉(xiāng)村田野。她的畫風(fēng)頗有“后印象派”風(fēng)韻,被人稱為“梵高奶奶”。“梵高奶奶”之所以把畫留下來,是給兒孫后代們看的,讓他們長大了不忘以前農(nóng)村的苦日子。這就是“梵高奶奶”的奮斗目標(biāo)?!拌蟾吣棠獭弊吡?,但她留給我們一個真理——奮斗從來不晚。
——河北省邢臺南宮中學(xué)? 付婷婷《奮斗從來都不晚》
(編輯:王瑩)